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聯營和非聯營的差別(上)
2011/03/22 14:26:18瀏覽3601|回應0|推薦0

 台北地區因為一百多年來,都是台灣政經的重心地帶,人口非常密集,都市發展亦特別迅速;其實光從交通方面來看,大家可以一目了然,捷運和公車的路網成長情況,遠遠超過台灣其他城市,甚至不輸給西方先進國家。

 說到台北的公車發展過程,除了路網擴張、路線開闢、硬體購置等方面,都居於領先地位之外,其實還有一項鮮少被民眾注意到的特色:那就是台北的「聯營公車制度」。

 如果當初沒有實施聯營,或許在台北搭乘公車的便利度,是不可能達到如今的水準;說不定連規劃路線也會混亂不堪,導致大眾運輸資源的嚴重浪費。

 應該有不少人會開始好奇:所謂的聯營到底是怎麼個聯營法?那台北的每一條公車路線全都是聯營嗎?接下來就簡單向各位解說吧! 



 在台北出現公車聯營之前,已經有好幾家公民營機構擁有公車路權,各自轄有多條路線,各自有一套編碼。所謂的公營單位,就是指台北市公車處(後來民營化,成為大都會客運);民營業者,則是指欣欣客運、大有巴士、大南汽車、光華巴士等公司;像這樣公民營業者並立的情況,在台灣其他城市至今仍然如此。

 這麼多業者的公車路線,該怎樣搭乘?當然就必須購買各家業者的車票,票價還各有不同,比如:想要搭光華巴士的公車路線,你拿公車處的車票是沒人理你的,得先到售票亭去買光華的車票才可以,因此一個人要準備好幾張車票。

 由於不同業者所造成的另一問題,是在於路線分佈。當時只有公營的公車處,行駛範圍較為廣泛,其他那些民營業者都是地方士紳或僑胞發起營運,因為各有人脈地盤,也依照根據地來發展各自路線,像是:欣欣客運,背後主要出資者是退役軍人,所以開闢出來的路線大多集中在木柵一帶(後來的文山區);大有巴士則是以南港、松山為主。人們要前往某區域,幾乎就只能搭乘當地起家的公車,可謂群雄割據。

 基於上述因素,民怨迭起,於是由台北市政府成立了聯營籌備委員會,經過規劃,在民國六十六年四月正式開始「聯營公車制度」。在聯營體系下,除了公車處、欣欣客運、大有巴士、大南汽車、光華巴士之外,另外有中興巴士、指南客運、台北客運、三重客運、三重市公車(即後來之首都客運)加入;之後到了民國八十年代,陸續又納入了欣和客運、新店客運、福和客運、基隆客運等。


(接下篇)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lcinchen&aid=5006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