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6/04/21 21:42:28瀏覽427|回應1|推薦26 | |
原初 追逐。 從一疊又一疊書籍、資料當中探出頭,主持搭擋拉著我去追飛機! 路上,他大聲唱起歌來,自在、陶醉的氣息渲染了我,移轉了些許,多日來龜速行進的壓抑。後來,因近日熊本地震,我們聯繫了許久不見的日籍好友,他依然留在北海道,一切安好,也不約而同地,在手機連線的另一端,為我們帶來他的歌聲,感受到好友的恣意與闊然,那是發自內心的開心── 他的歌聲,比以前還快樂! 不知道為什麼,這直覺就這麼蹦了出來,也透過唇齒間溢出了關懷。日籍好友相當訝異,我想,他畢竟知道那受創的後遺症,對我的損傷不小。
一切,就隨著風而飛揚。 愜意當中,我們仍持續前行。當終於望見飛機起飛的那一刻,無法言喻的重擔似乎就這麼輕盈了起來!
──奔跑了,就起風了。── 遠遠地看著飛機起跑翱翔── 喜歡這樣由內而外輕逸,自在的當下。 把握此刻,不是將目標填到最滿,拚命達成,而是無論做什麼,都充盈的滿足感! 好的朋友,願意陪你欣賞各種風景,引領你望盡不同的視野。
繞了一圈,回歸。
是,不是,又是了的。 存在,不存在,然後又存在了的。
睜著眼,與黑暗並存,等待。 一次又一次,以往至今,逐漸習慣了各種身體反應的擠兌,便由慌張、懊惱與恐懼的情緒當中脫離,學會了冷靜。我想,這也是種另類的收穫。何況,身體出了些許並不影響平日生活的狀況,也是好的,她總會在某些過度時,警示我。 近來,層層剝離,終於明白了自己思慮心重,而倒置的生活,是多麼緊繃而且沉重,而習以為常的忽視,更是加重負荷的危險行為──竟不斷刷新自己的承受額度,然後就在無法意識之間,疲乏了,像往常那些強自面對的夜晚。 回來了以後,重新認知了自己的本末倒置。我想,這捨本逐末的行徑,便是動靜之間不得其法的根本原因吧── 我,懂得如何照顧自己,卻不做。 隱匿在沒有人看得見的角落,總不由自主地用盡各種方法挑釁自己的容忍度,而且自己還不知道。這是一種很奇怪,也難以道明的情況。 好像自己在亙古以前,就是如此。 像是懲罰,又似磨練砥礪。
這當中,我持續閱讀著《被討厭的勇氣》。有時候,一點點;又有時候,忍不住大口大口地想吸取進生命裡……直到閱讀完了,阿德勒心理學也在我的思維中,建置了一套解惑與翻轉省思的迴路。 《被討厭的勇氣》是透過一位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話,探討改變與幸福。以心理學當中的目的論為基點出發,否決了一般的因果與決定論,揭示現在受過去生活方式所支配的謊言。 我無疑是幸運的,在面對「自我」議題時,就這麼恰巧地與《被討厭的勇氣》相遇,封底提到──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而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由衷地推薦這本書!
然後,走進了蛻變之後的故事裡,聽見──這麼一位珍愛自己學生的老師,叨叨絮絮地傾訴她的小心翼翼…… 雖然並不瞭解實際內情,但就過往至今以來的觀察與認識,我想,我望見了一道自怨自艾的影子,籠罩在一縷本該燦爛飛揚的年輕靈魂身上。她從未真正地失敗過,卻被自己給捅了刀;她並非如此懦弱不堪,卻挫折在懷疑自己的躊躇裡;她不曾被這世界離棄,卻將自己推入低谷……她葬送了自己這幾年的青春年華,也令關心她的每一個人無從舉步親近。 打從心底,感到可悲的心情,多過於惋惜。確實,這樣半放棄自己,任憑陰暗陷溺,等著更多關心、呵護來到自己面前的靈魂,是可憐,也是可悲的。人生,有更多值得去發掘的,只要──想要。 也許就是因為我曾經歷過各種選擇上的無奈、惆悵,意志墮落與生命的邊界,才更加深刻地明白,這種陷在沼澤好似無力回天的恐慌、掙扎、無助與消沉,其實都在於自己願不願意跨越出去。身邊的幫助與關懷,永遠不會短缺!靈魂本質的美好,總會相遇誠心相待,能望見深層真、善、美的伯樂。 就像此刻,即使身陷於自己所創造的深淵當中,她也不曾真正遭受背離,反而被更小心謹慎地呵護著。那麼,我相信,在這麼多關愛的守護之下,她若能突破自己所搭築的藩籬,這世界一定又多了一道強而有力的能量,點亮自己,也照耀他人,如同這位珍愛她的師長一般。 期待她的蛻變──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