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 續 一千一百三十一
2017/03/28 04:26:42瀏覽376|回應0|推薦5

(一)前言
五姓各別與一性皆成之說,好比水火之不
相容,刻劃了甚深的鴻溝,曾一再地展開了論
戰,這是大家所熟悉的史實。此二學說究竟為
何形成如此嚴重的對立﹖我想,不外是由於教
系不同,且各有其根深蒂固的依據使然的吧!
五姓各別說的濫觴,發端於護月、難陀的
「本新種子說」;到了護法的「新舊合生說
」,才確立教權;及至慈恩,更把舊有的「三
實一權」推翻,而正式成立五姓各別的應理圓
宗。但三論、天台、華嚴等大乘學者,也有其
依據,一面與此抗爭,一面標立一性皆成的旗
幟,大宏其「三權一實」的教說。
考此二派,不外是相宗與性宗之不同,亦
即由於賴耶緣起與真如緣起的(立場)不同而
來。現將他們的依據以及論諍簡述如下。
(二)五姓各別的依據
傳說玄奘大師將唯識教文傳授與慈恩的時
候,即曾告訴他︰「五姓宗法,唯汝流通。
」在一切有情的種姓上,分有法爾的五姓,這
到底是唯識宗獨特的主張,而為其他教派所無的。
唯識宗從「性用別論」,區別了真如和現
象,而絕不許在二者間,有任何的相融,所以
有情的現象,唯有從有為的賴耶緣起,絕不能
從真如緣起。既由有為緣起,那麼,其緣起現
象的機類,必然地亦自無法開覺佛果了。可見
有為,不一定相即於覺體(佛果)的無為了。
不過,話得說回來,性相別論的態度,畢竟只
從性相兩者間的抉擇上述說而已,絕非毫無關
連。也就是說,真如為現象所依而遍在故(不
說相即),真如儼然地成為現象的實性。因此
,絕不能說,有情絕無開覺佛果的能力──無
漏種子絕無。事實上,不過是︰現象既從有為
的賴耶展開,其展開的種種差別相,自有其差
別的種種原因,這就是五姓各別說的苦心與用
意。所謂五姓,即︰菩薩定姓、獨覺定姓、聲
聞定姓、不定姓、無性有情的五類。其關係如
下︰
    ┌(一)菩薩定姓───────頓悟──┐
    │                                    │
    │(二)獨覺定姓─┐                  ├定姓─┐
    │                ├───定姓二乘──┘      │
    │(三)聲聞定姓─┘      │                  ├有性──出世間
    │              ┌獨、聲─┘            成佛─┤
五姓┤              ├菩、聲──┐                │
各別├(四)不定種姓┼菩、獨──┼漸悟───不定姓┘
    │              └菩、獨、聲┘
    │                                      不成佛
    └(五)無性有情────────────────無性──世間
第一、菩薩定姓︰能法爾照見生法二空,
發得四智,具有開覺佛果的無漏種子。
第二、獨覺定姓︰祇具有獨覺果的一分生
空無漏智種子,決定可證獨覺,而終取灰身滅
智,故得此名。
第三、聲聞定姓︰祇具有聲聞果的一分生
空無漏種子,決定悟證聲聞果,而終取灰身滅
智,故得此名。
第四、不定種姓︰這應具說「三乘不定種
姓」。這是指具有菩薩、獨覺、聲聞各種種子
,而經聲聞、獨覺果後,得轉入菩薩乘,開覺
佛果的人。如果詳細地說,應有四類,即︰(1)
具三乘種子者,(2)具菩薩、獨覺二種子者,(3)
具菩薩、聲聞二種子者,(4)具獨覺、聲聞二種
子者。就中,前三為不定姓,最後則屬第二或
第三的定姓。
關於第二的獨覺定姓和第三的聲聞定姓的
差別,在《法華玄贊》中舉有三同七異。即「
三同者︰所斷、所證及假擇滅同義也。七異者
︰利鈍、依佛自出、藉教觀理、四諦緣起、四
果一果、練根時節、說法神通也。依前三同,
化城為一,依七異故,羊鹿是別也。」
至於第五的無性有情,依《入楞伽》和《
莊嚴經論》,亦有三類。即︰斷善、大悲和無
性的三闡提。就中,第一和第二,通一闡底迦
和阿闡底迦;第三即正為阿顛底迦──無性有
情。此三種人的分別,在《樞要》說︰
「由此三人(斷善、大悲、無性)及前四性
,四句分別︰(一)因成果不成,謂大悲闡提。(二)
果成因不成,謂有性斷善闡提。(三)因果俱不成
,謂無性闡提、二乘定性。 (四)因果俱成,謂大
智增上,不斷善根而成佛者。」
五姓各別說的典據,應首推《解深密經》
,因此經〈無自性相品〉會通了諸經的一乘說
,成立所謂的五姓,而命名為「顯了真實教
」。該經(奘譯卷二)說︰
「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
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
,密意說言︰唯有一乘,非於一切有情界中,
無有種種有情種姓,或鈍根性,或中根性,或
利根性有情差別。善男子!若一向趣寂聲聞種
姓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
化導,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來唯有下劣種姓故(
中略)是故說彼名為一向趣寂聲聞,若迴向菩
提聲聞種姓補特伽羅,我亦異門說為菩提。」
《解深密經》雖然成立了五姓說,可惜並
未表明五姓的名目為何﹖這在《楞伽經》則有
明示。據《入楞伽》卷二說︰「復次,大慧!
我說五種乘性證法,何等為五︰一者聲聞乘性
證法,二者辟支佛乘性證法,三者如來乘性證
法,四者不定乘性證法,五者無性證法。」
除了上列二經之外,其他的經論,述說五
姓各別的極多。例如︰《大般若經》卷五九三
、《勝鬘經》、《稱讚大乘功德經》、《瑜伽
論》卷三十七、《莊嚴經論》卷一、《顯揚論
》卷二十、《攝大乘論釋》卷一、《法華論》
卷下、《佛地論》卷二等,比比皆是(當然多
少有所出入)。
(三)對一性皆成說的會通
標立五姓各別的唯識宗,對一性皆成說究
竟採取了何種態度呢﹖這是頗值得吟味的問題。
在諸經論中,主張一性皆成說的,可首推
《法華經》(〈方便品〉卷一)的偈文。該頌
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
三。」又說︰「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這當然是表示︰二乘、三乘都是方便法,
唯有佛乘才是真實,而斷然地否定了五姓說的
明文。不過,《深密經》卻說一乘是方便說;
是佛陀為勸勵卑怯眾生而說的。也就是說,一
乘是佛陀的密意,並非了義的說法。這在《深
密經》卷四裏,肯定地說︰「如世尊說,若聲
聞乘,若復大乘唯是一乘,此何密意﹖佛告觀
自在菩薩(中略)即說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
趣故,我不說乘差別性。」
可見一乘,不過是從所證之「理同」而說
,並非指事相上沒有五姓的差別。
慈恩大師在《義林章》解釋「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的要文道︰「依梵本說,經頌
應言︰無第二、第三。數三乘中,獨覺為第二
,聲聞為第三,為引不定,任持所餘故,方便
言︰無第二第三,非真破也。」
《法華玄贊》卷四所釋,大致亦與此意同
,該文又說︰「從勝至劣數,佛乘第一,獨覺
第二,聲聞第三,無第二獨覺第三聲聞等。」
也許有人認為︰這種會通是牽強附會的,
而不足一破,但若參照北本《涅槃經》卷三十
四,這種疑心,即可不攻而自破了。玆將該文
抄錄如下︰「我於經中,告諸比丘,一乘、一
道、一行、一緣(中略)我諸弟子聞是說已,
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須陀洹乃至阿羅漢人
皆得佛道。」
這不是很明白地指出了一乘方便說嗎﹖至
於佛說密意的理由,在《莊嚴經論》卷五,列
舉了法同、無我同、解脫同、性別、諸佛得同
自意、聲聞得作佛意、變化、究竟等八種,而
更進一步地斷定︰「如是處處經中,以此八意
,佛說一乘,而亦不無三乘。」《莊嚴經論》
的一段明文,《攝論》卷下,更頌為︰「爰引
攝一類,及任持所餘,由不定種姓,諸佛說一
乘,法無我解脫,等故性不同,得二意樂化,
究竟說一乘。」
世親和無性的釋論亦有此意,他們即把它
開為十因加以解釋,但《顯揚論》卷二十,則
歸納為六因。此外,說明此義的經文,多得不勝枚舉。
《法華經》〈藥草喻品〉(卷三)所謂三
草二木一地喻,若依《法華玄贊》卷七的解釋
,實亦是一種「種姓差別」的說明。對此,《
玄贊》引了世親的《法華論》卷下說︰「大乘
一向決定增上慢心,起如是意,無別聲聞、辟
支佛乘。如是倒取,對治此故,為說雲雨譬喻
,應知。」可見一乘方便說,並非慈恩一家的看法了。
這裏有一問題,就是《涅槃經》(〈師子
吼品〉卷二十七)中,一切皆成的明文。即
︰「師子吼者,名決定說,一切眾生悉有佛
性。」這段經文,一見好像與種姓差別說有不
相容之勢,其實不然,這另有二種深意。《佛
地經論》卷二通釋為︰「雖餘經中,宣說一切
有情之類,皆有佛性,皆當作佛,然就真如法
身佛性,或就少分一切有情方便而說,為令
不定種姓有情,決定速趣無上正等菩提果故。」
可見其二義即是指︰(一)所謂真如法身,不
過是由「理佛性」而說;(二) 少分的一切有情,
不過是就「行佛性」而說的了。「理佛性」雖
為全分的一切,但,真如是凝然的,雖有其性
,亦同無性之不成佛了。又「行佛性」,雖然
終得成佛,但其所謂一切,不過是指少分之一
罷了。會通這段經文的復有慧沼的《能顯中邊
慧日論》(卷一),這是值得研讀的名文。
在《瑜伽》卷五十二中,有一段文,說明
了有情的一切,無不以真如為種子,故根本沒
有成與不成的差別相。這段經文,當然是一性
皆成說的有力典據,而為五姓各別說的反調。
不過,唯識宗徒卻喜歡引用它,並且加以巧妙
的會通。《瑜伽》的經文就是︰
「問︰若此習氣,攝一切種子,復名遍行粗
重者,諸出世法從何種子生。若言粗重自性種
子為種子生,不應道理。答︰諸出世間法,從
真如所緣緣種子生,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
問︰若非習氣積集種子所生者,何因緣故,建
立三種般涅槃法種姓差別補特伽羅,及建立不
般涅槃法種姓補特伽羅。所以者何﹖一切皆有
真如所緣緣故。答︰由有障、無障差別故,若
於通達真如所緣緣中,有畢竟障種子者,建立
為不般涅槃法種姓補特伽羅。」
這種論調,一似《俱舍論寶疏》卷一、《
三論大義鈔》卷四、《守護國界章》卷下等之
論法。對此,護法曾舉有二義加以說明︰第一
、所緣緣「假名種子」,蓋真如並非生滅法故
,原非種子。只因入見道位的聖智現前時,得
以真如為所緣緣而生故,假名為種子。第二、
所謂種子,就是親因緣的意思。在見道位,以
真如為所緣緣的無漏種子,得生出無漏的諸法
故,對其智種,乃立真如所緣緣的名字。其實
真如所緣緣為種子,並非真如本身就是親因緣
之謂。畢竟障為不般涅槃法的意思就是︰指有
性人雖得斷障,但無性人到底是無法斷障的,
因此才說畢竟障。其所以如此,實是缺少無漏
種子的緣故。這就是所謂「無性之無性」。
主張五姓各別說最顯著的經文,雖為《楞
伽經》,但其所明的無性,祇有斷善與大悲二
闡提,未示有實之無性闡提。《樞要》卷上解
疑說︰「楞伽所說二種闡提,初是斷善根具邪
見者,後是菩薩大悲者。初者,有入涅槃之時
,後必不爾,以眾生界無盡時故,無性有情不
成佛故,大悲菩薩無成佛期。」「教所被機時
眾別故,楞伽為顯大悲菩薩是第五性,五種種
姓皆談有故,遂隱五中無性(畢竟)不論。」
(四)兩說之論諍
如上所述,種姓義和一性說,各有其依據
,而劃了一條鴻溝,因此,也各就各的立場展開論戰了。
慈恩首先舉示種姓文,建立了二種量。即︰
(1)二乘之果,應有定姓,乘所被故,如大乘者。
(2)所說無性決定應有,有無二性隨一攝故,如有性者。
所說無姓決定應有,聖所說故,如說有性。
之後,他更依此立量,主張種姓的差別。《樞要》說︰
「若爾者,有無二姓,俱聖所說,更有何故
,乍許有姓,不許無姓﹖三乘眾生,皆乘所被
,更有何由,乍許大乘定姓,不許二乘定姓﹖
此等教理,皆如磐石,誰人得動,若以法華等
皆成說,為其證者,我以深密等五姓說,為其
誠證。若以法華開三顯一,為其由者,我以深
密,會一立五,為其所由。若以法華說相嚴重
,為超過餘教之德者,深密華藏世界所說,教
主即是盧舍那佛。正機即是觀音、彌勒等,諸
八地以上大士,一部五卷正宗七品,文文悉盡
性相奧府,品品自稱究竟了義,在於十八圓滿
報土,說不了教。是何耶﹖對於至極深位大士
,演淺近門,亦何用耶﹖何況法華雖會三乘,
未會五姓,深密分明和會一乘。法華未說大乘
性相,深密說迴向菩薩、聲聞成佛。兩教隱顯
,思可知之。」
慈恩的這種論調,雖然似帶有感情用事之
嫌,但由此,已知五姓家的苦心矣!
一乘家對此,究竟採取何種態度呢﹖我人
舉出《守護國界章》文,即可窺見其一斑。在
該書的開頭,最澄即列舉了︰「謗法者為體也
︰偏執為基,嫉妒為心也,非他為務,乃有粗
食者,立七教而亂文,開二理而破義,更構四
教永斷佛種。復推兩理,深謗法華,為遮如是
等邪執,造斯指南無謬詞……。」
在上文,我人已列舉了不少正反二派的典
據,但這些聖教量,翻來覆去,亦不過是一種
戲論而已,絕無法解決真正的問題。這怎麼講
呢﹖因為他們的依據,都為佛陀金口的說法,
絕無法輕視何者。所以二者間的疑難,似有直
接從其立足點著眼,加以檢討的必要。
此二者,相宗立於「性用別論」,性宗立
於「攝用歸體」。換一句話說︰一派是以抉擇
性相為重心,一派則以詮顯實相為本義,這就
是兩者的不同處。我人必先明乎此,始能會通他們的論諍。
○二︰〈五種姓〉(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五種性謂一切有情之種性有五種,即聲聞
乘定性、獨覺乘定性、如來乘定性、不定種性
及無性。又作五種乘性、五乘種性;略稱五
性。《入楞伽經》卷二云(大正16‧526c)
︰「我說五種乘性證法。何等為五﹖一者聲聞
乘性證法、二者辟支佛乘性證法、三者如來乘
性證法、四者不定乘性證法、五者無性證法。
」又《佛地經論》卷二云(大正26‧298a)
︰「由法爾故,無始時來一切有情有五種性
︰(一)聲聞種性、(二)獨覺種性、(三)如來種性、(四)
不定種性、(五)無有出世功德種性。」
(1)聲聞乘定性︰又名聲聞乘性、聲聞定性、
聲聞種性,或定性聲聞、決定聲聞。
(2)獨覺乘定性︰又名辟支佛乘性、獨覺種性
、獨覺定性、緣覺種性、緣覺定性或定性緣覺。
此二種性唯有生空無漏之種故,深厭生死
而專修自利樂寂之法,但斷煩惱障而證生空之
理,定隨自乘之果並入無餘涅槃。因不具佛種
故不能成佛,即二乘所被之機。又合稱二乘定
性。《解深密經》卷二〈無自相性品〉云(大正16‧695a)︰
「若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雖蒙諸佛
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終不能令當坐道
場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
來唯有下劣種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
畏眾苦故。(中略)是故說彼名為一向趣寂聲聞。」
(3)如來乘定性︰又名如來乘性、如來種性、
佛種性、菩薩乘性、菩薩種性、菩薩定性或定
性菩薩。以有生法二空之無漏種子故修二利之
行,斷煩惱所知二障,證二空真如,可得菩提
涅槃二轉妙果。所謂由大智不住生死,由大悲
不住涅槃。即入無住處涅槃而成大覺圓滿之極
果。乃大乘所被之機是也。
(4)不定種性︰又名不定性,或三乘不定性。
由本有無漏種子之差別,於前三乘種性稱性未
決定機類。其中有四類︰{1}菩薩聲聞二性不定
,{2}菩薩獨覺二性不定,{3}聲聞獨覺二性不定
,{4}聲聞獨覺菩薩三性不定。《解深密經》卷
二〈無自相性品〉云(大正16‧695b)︰
「若迴向菩提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我亦異門
說為菩薩,何以故﹖彼既解脫煩惱障已,若蒙
諸佛等覺悟時,於所知障其心亦可當得解脫。
由彼最初為自利益,修行加行脫煩惱障。是故
如來施設彼為聲聞種性。」
(5)無性︰又名無種性、無性有情、無有出世
功德種性或人天乘性。又相對於前四種性總稱
有般涅槃法,名為無般涅槃法。以無無漏種子
、唯有有漏種子故,不能起出世無漏之智而解
脫生死。但修世間善業而得人天之果。即所謂
無性闡提。然而一闡提又有多類。《入楞伽經
》卷二提出斷善闡提與大悲闡提二種。斷善闡
提,是指毀謗菩薩藏而焚燒一切善根者;大悲
闡提,是指起大悲心,憐愍一切眾生而誓願度
盡眾生界的菩薩。此二即所謂有性闡提。其中
,斷善闡提久久當得成佛,而大悲闡提因眾生
界無盡故不能成佛。
又《大乘莊嚴經論》卷一認為一闡提有時
邊與畢竟兩種。時邊是所謂暫時無性,亦久久
成佛,即斷善闡提。畢竟是畢竟無般涅槃法,
必不成佛,乃無性闡提。《瑜伽師地論》卷六
十七等則僅舉無種性補特伽羅一種,名為畢竟
無般涅槃法。《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本
)綜合諸說,認為總共有三種闡提,其文云(大正43‧611a)︰
「合經及論闡提有三︰(一)斷善根、(二)大悲、
(三)無性。起現行性有因有果,由此三人及前四
性四句分別,(一)因成果不成,謂大悲闡提;(二)
果成因不成,謂有性斷善闡提;(三)因果俱不成
,謂無性闡提、二乘定性;(四)因果俱成,謂大
智增上,不斷善根而成佛者。」
蓋五性各別之說,雖為《楞伽》、《深密
》、《瑜伽》等所盛談,然其思想似早已存
在。如《大般若經》卷五九三云(大正7‧1066a)︰
「若有情類於聲聞乘性決定者,聞此法已速
能證得自無漏地。若有情類於獨覺乘性決定者
,聞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離。若有情類於無
上乘性決定者,聞此法已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若有情類雖未已入正性離生而於三乘性不定者
,聞此法已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又,《大毗婆沙論》卷一四四云(大正27
‧738c)︰「佛乘性學成就佛乘性學諸根,乃
至聲聞乘性學成就聲聞乘性學諸根。」又云(
大正27‧739a)︰「佛不成就獨覺聲聞諸根,
獨覺不成就佛聲聞諸根,聲聞不成就佛獨覺諸
根。」即謂三乘皆各別成就各自的信等無漏五
根,而不成就其它諸根。此為三乘種性各別說。
另外,《大毗婆沙論》卷六十八云(大正
27‧352a)︰「轉聲聞煖種性根,起獨覺煖種
性根,轉聲聞獨覺煖種性根,起佛煖種性根。
如說煖位、頂位亦爾。忍位有異。」即謂三乘
之轉根,相當於前面所說的不定種性。又,《
佛性論》卷一云(大正31‧787c)︰
「若依毗曇薩婆多等諸部說者,則一切眾生
無有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佛性。分別眾生,凡
有三種︰(一)定無佛性,永不得涅槃。是一闡提
犯重禁者。(二)不定有無,若修時即得,不修不
得。是賢善共位以上人故。(三)定有佛性,即三
乘人。一聲聞從苦忍以上即得佛性,二獨覺從
世法以上即得佛性,三者菩薩十迴向以上是不
退位時得於佛性。」
由此可見五性各別說,乃源於說一切有部
等之教義。如是,唯識大乘以一切有情界法爾
有五種性之別,認為佛依之為聲聞及獨覺種性
說二乘之法,為菩薩種性說大乘之法,又為方
便誘引一類不定種性而說唯有一乘法;而雖說
一乘,實有二三之別,乃以五性各別為前提主
張三乘真實一乘方便說。
〔參考資料〕 《大乘入楞伽經》卷二;《大方廣
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乘莊嚴經論》卷五;《瑜伽
師地論》卷二十一、卷五十二;《顯揚聖教論》卷二十
;唐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俱舍論》卷二十三;《
成唯識論》卷二;《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卷二
(末);《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末)。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99346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