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 續 一千零三十六
2016/12/23 03:49:50瀏覽113|回應0|推薦4

◎中亞佛教
在佛教的傳播史上,中亞不僅是印度、中
國兩國陸路交通必經的通道;從犍陀羅往北方
及西方廣為弘布的佛教,也曾受絲路各地的風
土、文化、宗教影響,而在絲路各地衍生出獨特的佛教。
佛教的中亞,係指以帕米爾高原為界的中
屬東土耳其斯坦與從原本俄屬的西土耳其斯坦
(此處諸國目前皆已獨立)迄阿富汗的地帶。
東土耳其斯坦即我國的新疆地區,亦即狹義的
西域。沿和闐、米蘭、樓蘭、敦煌的塔克拉瑪
干南道,以及從喀什噶爾至庫車、吐魯番、敦
煌的北道(天山南路),所存之佛教遺蹟特多
;而天山山脈之北佛教遺蹟則不多。西土耳其
斯坦的佛教遺蹟則大多集中在塔吉克(Tad
zhik)、烏茲別克(Uzbek)兩共和國的阿姆
河(Amu-Darya,古名Oxus)流域,部分散
布在吉爾吉斯(Kirgiz)、土庫曼(Turkmen
)兩共和國中。
阿富汗北邊有佛塔遺蹟,中央山岳地帶的
巴米揚為其西限。犍陀羅位當印度與外界通商
要衝,同時也是不同民族與不同文化混融的國
際都巿及佛教的一大中心。從犍陀羅向北攀越
喀喇崑崙山脈可至我國的新疆,向西經開伯爾
山口(Khyber Pass)可至查拉拉巴德(Jalalabad)。
佛教從新疆地區(東土耳其斯坦)傳到洛
陽,約在西元一世紀後半葉。查拉拉巴德盆地
中最古老的佛塔,建於紀元前後。由此可知,
佛教正式傳播至中亞應是在這個時候。相形之
下,西土耳其斯坦的遺蹟出現較遲,相差約二
百至三百年。隨著通商活動的頻繁,佛教沿著
通商路線逐漸向北方與西方流布。在西方,直
到九世紀左右回教化之前,佛教一直以地區性
的形態存在於當地。在新疆地區,佛教雖時消
時長,但至元代時,佛教仍活躍於該地。
研究中亞佛教的資料,主要依據出土的美
術考古資料,以及中亞周邊文化圈(特別是中
國)留存的地誌、遊記等。值得注意的是,帕
米爾以西(原俄屬之地),有西元一至三世紀
以及建於三世紀後的佛教遺蹟。阿富汗除前述
之巴米揚石窟群之外,尚有查拉拉巴德盆地內
,以哈達(Hadda)為首的佛塔群、喀布爾及
散布在其周邊以佛塔為主的遺蹟,南部有貝克
拉姆等與佛教相關的都巿、神殿遺址。又,塔
里木盆地周邊,南道和闐北邊的寺院遺址,以
東的尼雅、樓蘭、米蘭的都巿與寺院,北道庫
車周邊的克孜爾、庫姆多拉等石窟群,吐魯番
盆地諸遺蹟等,其特徵皆與中國式的敦煌石窟不同。
以上各遺蹟之特徵,有(1)多佛塔、佛堂,
(2)僧堂少,(3)繪畫雕刻多以奇蹟及神話為題材
,(4)以大佛或多佛表現,(5)佛教與希臘及波斯
的宗教、印度教及土俗信仰相混融,(6)彌勒等
菩薩及諸天信仰頗為興盛,(7)各部派及大小乘
混雜地存在。總而言之,即視覺的素材較多,
而思索性的傾向則較少。
按中亞地形主要為沙漠與山岳,因此,居
民多數仰賴遊牧及交易為生,只有極少數人依
靠稀少的綠洲從事農耕。在這種生存環境下,
自然不適合由印度農耕社會所孕育出的高度思
索及複雜化的教義體系。自然從注重戒律、瞑
想及教理的印度式求道佛教及教義佛教,轉變
成以積聚布施、禮拜等善業祈求佛陀救濟的祈
願佛教。以雕刻、繪畫身量高大或數量眾多的
佛像,來表現佛的超越性及普遍性,以及由將
異教神祇視為佛的眷屬,不以理論而以譬喻敘
述佛的偉大及布施的重要性,凡此諸例,皆可
推知此地人民對佛教的理解是情緒性的而非思索性的。
帕米爾以西出土的經典數量不多;在當地
,經典僅被供為禮拜對象。而帕米爾以東之和
闐、庫車、吐魯番等地所出土的諸多佛典,由
不同的語言、文字所寫,是屬於組織性的教義
研究。這似乎是受以學問為傳統的中國及教義
中心地喀什米爾的影響。由出土佛典可知此地
的佛教含有菩薩信仰、淨土思想、觀佛三昧、
稱名念佛、造寺造塔供養、聖物崇拜等傾向,
以及修行法的單一化。
西元六世紀前的佛典翻譯者,大多與中亞
有密切關係。他們所傳持的佛典是中亞化的,
幾乎不是印度直傳的梵語佛典。因此,初期漢
譯佛典中的音譯字,受到西域語言相當深厚的
影響。而傳到中國的佛典,當然也含有中亞的
成份。但在中國沒有「印度的」或「中亞化
」的區別,而是將所有傳到中國的佛經都視為
由印度傳入。又,中國佛教的彌勒、觀音信仰
,稱名、淨土思想,以及禮拜儀式或佛教美術
,自然也包含中亞成份,這是中國佛教與印度
佛教不同的原因之一。產生於印度農耕社會的
佛教,在乾燥亞洲中改觀,在中國農耕社會中
再改變,瞭解了佛教的此一演變過程,自然能
理解中國佛教之多樣性及包容性。但是六世紀
末以後,進入隋唐期,因印度流亡僧的東渡、
玄奘的訪印,以及南海航路的發達等,促使中
國與印度直接聯繫,此後中國佛教不再受中亞
佛教的影響,而中亞佛教則在當地獨立發展。
〔參考資料〕 《絲路佛教》、《絲路與佛教文化
》、《佛像的起源》(《世界佛學名著譯叢》{55}、{58}、 
{89}、{90});羽溪了諦《西域之佛教》;小笠原宣秀、小
田義久《西域佛教史》。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8609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