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三) 續 二百零四
2015/04/29 04:25:29瀏覽27|回應0|推薦4

◎九住心
修禪定時九種攝心的修習過程。又稱九種
心住。依《大乘莊嚴經論》卷七所載︰
(1)安住心︰指習禪時,緣繫一境,念念相續,使心安住,不致散亂。
(2)攝住心︰意指覺知一念稍稍散動,即攝持其心使寧靜。
(3)解住心︰謂解知覺觀之心若攀緣外廣,則令收斂安住。
(4)轉住心︰指覺心已息,不再動搖,轉而樂於安住。
(5)伏住心︰指久住靜定而萌厭心時,須將其折伏,益加精進。
(6)息住心︰謂內心忽然亂動生起過失時,要立即使其止息。
(7)滅住心︰指貪愛等妄念起時,要猛省方便,使其滅除。
(8)性住心︰謂妄念止息,知心性本來光明,任運安住。
(9)持住心︰謂功行純熟,心住正定,不由作意,任運持善不失,持惡不生。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稱此九住心為「九
種心住」。指內住、等住(又稱續住)、安住
、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
等持。印順《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釋之云︰
「從初學的攝心,到成就正定,有九住心,
也就是住心的修習過程,可分為九個階段︰
(1)內住︰一般人,一向是心向外散;儒者稱
為放心,如雞犬的放失而不知歸家一樣。修止
,就是要收攝此外散的心,使心住到內心所緣
上來,不讓他向外跑。
(2)續住︰起初攝心時,心是粗動不息的,如
惡馬的騰躍一樣,不肯就範。修習久了,動心
也多少息下來了,才能心住內境,相續而住,不再流散了。
(3)安住︰雖說相續而住,但還不是沒有失念
而流散的時候。但修習到這,能做到妄念一起
,心一外散,就立即覺了,攝心還住於所緣
中。到這階段,心才可說安定了。
(4)近住︰這是功夫更進了!已能做到不起妄
念,不向外散失。因為妄念將起,就能預先覺
了,先為制伏。這樣,心能安定住於所緣,不
會遠散出去,所以叫近住。
(5)調順︰色聲香味觸──五欲;貪瞋癡──
三毒;加男女為十相,這是能使心流散的。現
在心已安住了,深知定的功德,也就能了知『
欲』的過失。所以以靜制欲,內心柔和調順,
不會因這些相的誘惑而散亂。
(6)寂靜︰十相是重於外境的誘惑,還有內心
發出的『不善』法,如不正尋思──國土尋思
、親里尋思、不死尋思、欲尋思、恚尋思、害
尋思等。五蓋──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
舉惡作、疑。對這些,也能以內心的安定功德
而克制他,免受他的擾亂。到這,內心是寂靜
了。寂靜,如中夜的寂無聲息一樣,並非是涅槃的寂靜。
(7)最極寂靜︰上面的寂靜,還是以靜而制伏
尋思等煩惱,還不是沒有現起。現在能進步到
︰尋思等一起,就立即除遣,立刻除滅。前四
住心,是安住所緣的過程。但修止成定,主要
是為了離欲惡不善法,所以定力一強,從(5)到
(7),就是降伏煩惱的過程。心靜而又淨,這才趣向正定了。
(8)專注一趣︰心已安住,不受內外不良因素
所動亂,臨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階段。就此努
力使心能專注於同一,能不斷的,任運的(自
然而然的)相續而住。
(9)等持︰這是專注一趣的更進步,功夫純熟
,不要再加功用,無作行而任運自在的,無散
亂的相續而住。修習止而到達這一階段,就是要得定了。
修定的方法不一;到達的時間,也因人而
不同。住心的教授,也說有種種,如八斷行等
都是。但從最初攝心,到成就正定,敘述這一
完整的學程,依聖者所說︰修止的方便過程,
不會超越九住心的,也就是不外乎九住心的法
門。所以修習止,應依此修習,而認識自己的
進程,到了什麼階段,以免增上慢而貽誤了自己。」
近人陳健民以為無論何種修行人,皆應先
行勤修九住心,並以為九住心可對治三魔。陳
氏弟子林鈺堂在所撰《沐恩錄》書中,嘗載陳氏之見解如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論淨宗
之念佛、密宗之觀想或禪宗之參悟,欲得成就
,皆需先調己心,使免散亂、昏沉及忘失正念
三魔。佛法三千年來,實修佛教徒雖亦不少,
然成就者則鳳毛麟角。細考其因,皆以其定力
未先下苦功。因此聞思二慧所得抽象之空性真
理無力凝固而成修慧之具體證量。師再喻曰
︰習定如磨劍,必先去其上三魔之銹。當其劍
鋒已銳,則可由止修觀,斬除五種利使。方得
真參實悟。具足正見正力以壓倒五鈍使于無我
空性中。九住基礎不先建立,何來成就乎﹖本
人所以特寫此條喚醒大眾,皆注意之。」
「九住所對治之三魔,即散亂、昏沉與忘失
正念。前三住︰初住、續住、回住乃對治散
亂。再修四、五近住至伏住。散亂心既漸次調
伏,易墮昏沉。故必接修六、七寂住、最寂住
,以求寂靜。久而茫然呆坐。此時當仰頭睜目
,抖擻精神,而進修第八專住。專住既成。漸
能隨意,平等安住任何一處,即成第九等住。
止之定功至此方告大成。如上所示,程序分明
,既便修習,又易成就。行人於此宜深致力焉!」
〔參考資料〕 《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22637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