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三) 續 二百
2015/04/28 04:15:12瀏覽34|回應0|推薦5

◎九心輪
眾生一念之心,緣於塵境,隨有九種相,
如輪旋轉,周而復始,無有止息,故名九心
輪。又名九心成輪。乃小乘上座部所立。依《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下(本)所載(大正43‧635b)︰
「上座部師立九心輪︰(一)有分,(二)能引發,
(三)見,(四)等尋求,(五)等貫徹,(六)安立,(七)勢用
,(八)返緣,(九)有分。然實但有八心,以周匝而
言,總說有九,故成九心輪。
且如初受生時未能分別,心但任運,緣於境
轉,名有分心;若有境至,心欲緣時,便生警
覺,名能引發;其心既於此境上,轉見照矚彼
;既見彼已,便等尋求;察其善惡,既察彼已
,遂等貫徹;識其善惡,而安立心;起語分別
說其善惡,隨其善惡,便有動作,勢用心生;
動作既興,將欲休廢,遂復返緣前所作事;既
返緣已,遂歸有分,任運緣境,名為九心,方成輪義。」
所謂九心,即︰
(1)有分心︰有分,即此心本有之分。謂眾生
初受生時,心雖未能分別,亦有自然任運緣境
之分。此有分心,為大乘唯識家取來作為小乘
教法中有阿賴耶識思想之證據。
(2)能引發心︰謂眾生一念之心,既有境對,
於此境能引發分別。
(3)見心︰謂此一念之心,於所緣之境既能引
發分別,則內外照矚,一一明見。
(4)尋求心︰謂此一念之心,於境既能明見,
即起希慕追尋求覓。
(5)貫徹心︰謂此一念之心,於境既能求覓,
則貫透通徹,知其善惡。
(6)安立心︰謂此一念之心,於境既通達善惡
,遂能安立言語,分別是非。
(7)勢用心︰謂此一念之心,既能通達善惡、
是非,遂起動作之勢用。
(8)返緣心︰謂此一念之心,動作既興,遂休
廢道業,返緣所作之事。
(9)有分體心︰謂此一念之心,既返緣已,還
歸前有分之體,任運緣境,相續不止。
又依前引《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下(本
)所載(大正43‧635c)︰「見心通於六識,
餘唯意識。有分心通死生,返緣心唯得死。若
離欲者死唯有分心,既無我愛,無所返緣,不
生顧戀。未離欲者,以返緣心而死,有戀愛
故。」近人湯用彤氏於此義頗有發揮,其〈佛
教上座部九心輪略釋〉文云︰
「凡人死時,業或業相為其心所緣。否則以
趣相為緣,預示來生情形。其命終心(有分)
於返緣後無間發生,或於勢用後無間發生。或
有分留住少時,死乃至者,此乃略說。今且廣
解(參看解脫道論卷十),所謂以業為緣者,
謂能生之業,可於來生造果者也,其類有四
︰常以重業為緣。如前生乏重業,則緣近業。
近業者將死前之所造也。如乏近業,則緣習業
。習業者彼人之所常造也。如乏習業,則以
其他勝業為緣。所謂業相者,謂色或聲或香或
味或觸或名,於造彼能生之業時所得也。此色
、聲等於死時恆追憶及,或至有顯為幻象,死
者執為實有而緣之者。若近業之相則有,仍在
眼前,是真現在也。所謂趣相者,心緣來生將
托生之處。明將轉生何趣,故其相『或宮殿或
坐處或山或樹或江。』(解脫道論語)不習禪
定而得羅漢界者,死時在勢用或返緣之後,其
餘羅漢有分留住少時,乃後命終。凡夫命終心
似恆在返緣之後。」
〔參考資料〕 無性《攝大乘論釋》卷二;《唯識
論述記》卷四(本);《成唯識論》卷三;《攝大乘論》卷上。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2260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