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二) 續 六
2015/02/06 05:39:52瀏覽33|回應0|推薦3
◎一乘(梵ekaya^na,藏theg-pa-gcig-pa)
又稱「一佛乘」。係與「三乘」相對的教
法。三乘教法謂眾生在修習佛法時,有聲聞、
緣覺、菩薩等三種差別,而一乘教法則謂小乘
之聲聞、緣覺教法到最後亦終將與菩薩乘的行
者相同,都將成佛。因為聲聞乘與緣覺乘的教
法只是一種權巧方便,並不是佛陀的本懷。佛
陀為一大事因緣出世的目的,是在引導一切眾
生終皆成佛。因此,以成佛為最終歸趨的一乘
教法才是佛陀弘法的真正意趣所在。這種主張
是《法華經》最主要的特色所在。《法華經》
〈方便品〉曾謂(大正9‧7b)︰「諸佛以方
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中略)十方佛土
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並且以羊車
、鹿車、牛車比喻三乘,而以大白牛車比喻一
乘。可見該經的主張,顯然以為三乘法僅是方
便法門,唯有一乘法才是真實之教。
關於一乘法的深意,後世天台、華嚴、唯
識、真言等宗,各有獨特的主張。茲分述如次︰
〔天台宗的一乘說〕 依天台宗的解釋,
「一乘」的「一」,即妙,即純一,所以獨得
「妙」之名,因而立「四一」之說。所謂「四
一」之說,始於光宅《法華經義記》,該書卷
二解釋「十如」時云(大正33‧593a)︰「實
智所照之境凡有四種,一者是教一,二者是理
一,三者是機一,四者是人一。」惟同書卷三
以四一解釋「唯以一大事因緣」時,所述則與
此稍有不同,其文云(大正33‧603a)︰「先
明果一,二明人一,三明因一,四明教一。」
由此可知,光宅的四一說前後不同。對此,天
台智顗在《法華玄義》卷六及《法華文句》〈
方便品疏〉曾加以破釋,並別立教、行、人、
理之四一,所根據之〈方便品〉云(大正9‧
8a)︰「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正
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諸佛如來但教
化菩薩」、「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智顗稱「無二亦無三」為教一;「正直捨方便
,但說無上道」為行一;「但教化菩薩」為人
一;「世間相常住」是理一。茲分釋如次︰
(1)「無二亦無三」︰約教而言,沒有通教半
滿相對的二種教法;約部而言,沒有《般若》
的兼帶大小二乘,所以是無二。又,約教而言
,沒有藏教所分的三乘法;約部而言,無《方
等》中所對的三乘,所以是無三。此為教一。
(2)「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法華文
句》解釋(大正34‧62c)︰「五乘是曲而非
直,通別偏傍而非正。今皆捨彼偏曲,但說正
直一道也。」即「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法華文句》認為是教一,而《四教儀》則
認為是行一。二者的不同在於《法華文句》以
「但說」為教一,《四教儀》以「無上道」為
行一,即分別就能詮、能行各據一義。故有此差別。
(3)「但教化菩薩」︰是說前此一向隨順眾生
根機而教化三乘,但到了法華時,由於「開三
會一」,一切眾生都會歸為求無上菩提的菩
薩。此時僅存菩薩而無聲聞與緣覺,故云人一。
(4)「世間相常住」︰十界依正差別的事法即
是世間相;世間相的萬法悉皆相即於理,故皆
常住,此即諸法實相。雖然以凡夫染礙的迷情
來看世間相,必定是隔歷而非常住,但只要一
去隔礙的迷情,就能洞達諸法實相,覺證十界
本具、依正融即之圓滿妙理。果然如此,則法
界萬眾無不常住,而且既脫吾人迷情的分域,
則常住就不是與無常相對的常,而是絕對的「
妙常」。此即為理一。由於理一,所以教、行
、人也都是一。
這就是天台宗的一乘說。
〔華嚴宗的一乘說〕 華嚴宗的一乘說頗
為複雜,有二種一乘、三種一乘、五種一乘等
種種說法。《華嚴五教章》卷一(大正45‧
477a)︰「然此一乘教義分齊,開為二門︰(一)
別教,(二)同教。」這種同教、別教二種一乘之
說,是華嚴宗一乘說的根本。此中,同教一乘
有兩種,一為「以一乘為能同,三乘為所同」
的向下門的同教;二為「以三乘為能同,一乘
為所同」的向上門的同教。別教則是別異於三
乘權教的一乘。
《華嚴五教章》立別教為分相、該攝二門
,而同教則有分諸乘、融本末二門,並廣加解
釋。此中,別教一乘是以該攝門詮其法體,以
分相門釋別教之名義。同教一乘是以分諸乘分
顯其法體,以融本末釋同教之名義。所以,二
種一乘雖各立二門,但特別以別教一乘為華嚴之本宗。
關於一乘的種類,在華嚴宗典籍中可以覓
得下列數種說法︰《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論二
種一乘,云(大正35‧114b)︰
「一乘二者︰(一)破異明一,如法華經破二實
滅及涅槃經破無佛性,俱是對權會破,方說一
乘。(二)直體顯一,如華嚴經不對二乘,無所破
故,為大菩薩直示法界成佛儀故。是故初說華
嚴無權可會,終說涅槃會前諸權;是即非盡權
無以顯實,是俱名一乘。」
此外,《華嚴經探玄記》也曾述及三種一
乘(大正35‧114c)︰「一乘三者︰(一)存三之
一,如深密等說。(二)遮三之一,如法華等。(三)
表體之一,如華嚴等。」至於五種一乘,《華
嚴五教章》卷一云(大正45‧482a)︰「明一
乘隨教有五︰(一)別教一乘云云。(二)同教一乘云
云。(三)絕想一乘,如楞伽,此頓教。(四)約佛性
平等為一乘,此終教云云。(五)密意一乘,如八
意等,此約始教。」《華嚴五教章》卷一在同
教之下,曾列舉七種一乘之說,文繁茲不贅。
如上所述,雖有種種一乘差別,但都可收歸於
同教、別教一乘(即二種一乘)。
以上華嚴宗、天台宗的一乘說,都主張一
乘真實、三乘方便。此中,天台宗雖許以「圓
」之名說法華時之前,但絕不許法華時之前用
「一乘」之名,所以天台宗的一乘就沒有多種
差別。而華嚴宗則不許以「圓」字稱頓教以前
的四教,然而允許將「一乘」之名用在漸頓諸
教,所以一乘就產生多種差別。
又,《法華經》以開會三乘之機為其主眼
,《華嚴經》則是以對普賢大機直說一佛乘為
眼目。所以華嚴、天台兩家之間雖有若干不同
,但都是以一乘真實、三乘方便為其教旨。
〔唯識宗的一乘說〕 唯識宗的主張與天
台、華嚴不同。此宗認為「三乘真實、一乘方
便」,而每駁斥華嚴、天台的一乘說。然而此
宗論據,仍然是來自對《法華經》、《涅槃經
》等關於一乘的經教。如窺基《法華玄贊》卷
五,即會通<方便品>「若有聞法者,無一不
成佛」之文,而認為是在談十地菩薩古昔之事
,以及對不定姓二乘的記別。《法華玄贊》卷
四(本)曾引《攝大乘論》的十因,結釋(大
正34‧716b)︰「今此會中,依論,但與二人
記別︰(一)不定姓,(二)應化者。(中略)非全撥
其無定姓。故此一乘是密意說。」
此外,窺基在《法苑義林章》卷一裏,又
會通<方便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之說,其文云(大正45‧267a)
︰「依梵本說,經頌應言︰無第二、第三。數
三乘中獨覺為第二、聲聞為第三。為引不定任
持所餘故,方便言無第二第三,非真破也。」
窺基在《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本)
也會通了《涅槃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
文,而認為(大正43‧611a)︰「涅槃據理性
及行性中少分一切唯說有一。」而《唯識論同
學鈔》卷一之四也會通了《涅槃經》「聞說一
乘一道一行一緣,而言四果皆成佛者,弟子不
解我意」之文,而謂(大正66‧35c)︰「諸
聲聞等皆成佛者,不解佛意也。」佛意是對不
定姓一機說成佛。
由上引諸文,可見唯識宗的看法與天台、
華嚴是有差別的。該宗認為華嚴、天台宗的一
乘說,是佛對不定姓一機的密意方便說,而以
為「五姓各別」才是了義真實之教。因此該宗
主張有人可成佛、也有人不會成佛。
〔真言宗的一乘說〕 真言宗立祕密一乘
,而不許顯教諸宗為真正的一乘。空海《吽字
義》中即有顯教一乘、祕密一乘的名目。對這
一問題,《真言本母集》卷三十一有「一乘實
義,限真言事」一條,以一乘實義獨歸真言
宗,認為一乘是不動迷悟諸法,直接印成佛體
之義。而十界依正、迷悟諸法,係以六大為體
、四曼為相,故各各體性相用皆具本不生之功
德。至於顯教諸經雖依真如法性之周遍而建立
一乘之名,但並非事理俱密之談,因此仍屬於
三乘中之菩薩乘,雖得一乘之名而無其實。而
真言教則不然,真妄事理皆法身自體,故不動
迷悟即可立一乘之名。因此「一乘」應為真言教所獨有。
要言之,真言宗未破壞五姓之各異,而以
同一法身加以統一。此一看法與天台宗等之廢
除五姓差別而建立一佛性的意義,顯然異趣。
顯密二宗對「一乘」法門的異同,由此可以窺見端倪。
此外,近代日本佛學界,對一乘思想也曾
有熱烈的討論。明治以後,松本文三郎、木村
泰賢、宇井伯壽、布施浩岳、勝呂信靜、坂本
幸男、平川彰、橫超慧日、野村耀昌等十餘位
學者,先後都曾提出對《法華經》之一乘思想
的獨特看法。這些看法,在《法華思想》書中
的〈一佛乘的思想〉一文中,作者野村耀昌曾
有摘要性的敘述。
〔參考資料〕 舊譯《華嚴經》卷五〈菩薩明難品
〉;《勝鬘經》〈一乘章〉;《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卷二〈一乘品〉;《顯揚聖教論》卷二十;《大乘莊嚴
經論》卷五;唐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五十要問答
》卷上;《華嚴孔目章》卷一;《不退轉法輪經》卷一
;《解深密經》卷二;《入大乘論》卷下;《法華論》
卷下;《法華經義記》卷三;《大乘義章》卷九〈一乘
義〉;《大乘玄論》卷三〈一乘義〉;《法華玄論》卷
一、卷二、卷四;林久稚譯《法華思想》(文殊版)。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2073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