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五千八百八十七
2019/11/17 04:16:40瀏覽127|回應0|推薦1
◎隨信行(梵s/raddha^nusa^rin)
小乘賢聖階位之十八有學之一。「隨法行
」之對稱。指見道位中的鈍根者。此類行者係
在入見道位前之加行位,聞信他人言教而隨行
,故稱隨信行。《俱舍論》卷二十三云(大正29‧122b)︰
「見道位中聖者有二︰(一)隨信行,(二)隨法
行。由根鈍利別立二名,諸鈍根名隨信行者,
諸利根名隨法行者。由信隨行,名隨信行。彼
有隨信行,名隨信行者。或由慣習此隨信行以
成其性,故名隨信行者,彼先信他隨行義故。」
然而,若依《成實論》之意,隨信行係指見
道以前的人。相當於五停心、別相念住、總相念住等三賢位。
■附一︰〈隨法行〉(摘譯自《佛教大辭彙》)
隨法行(梵dharma^nusa^rin),小乘賢聖
階位之十八有學之一。「隨信行」之對稱。俱
舍家認為此是入見道位之利根者的稱呼,利根
者在入見道前之加行位,自行披閱經典或聽聞
師父教導,能隨教法修行,故名隨法行。然而
成實家則認為此係見道以前之人,相當於煖、
頂、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位。
■附二︰印順《成佛之道》第四章(摘錄)
頌文︰「或是隨信行;或是隨法行。」
解說︰這又是兩大類的根性不同,是通於
在家出家的。在聲聞弟子中,「或是隨信行
」的,是鈍根;「或是隨法行」的,是利根。
信與智,是學佛所不可缺少的功德。有信又有
智,是佛法與外道(基督教等)的最大差別。
信是情意的,智是理性的,學佛的要使這二者
,平衡進展到融和。因為「有信無智,則長愚
癡;有智無信,則長邪見」。佛法說信智一如
,但在學者的根性來說,有是重信的,一切以
信為前提而進修的;有是重智的,一切以智為
前提而進修的。所以雖然究竟的目標一致,但
下手時,信與智不免偏重,形成了佛弟子的二大類。
「行」,是由於一向的慣習而造成特性的
意思,如「貪行」、「瞋行」等。所以,隨信
行是個性慣習於信順,一切隨信心而轉的。這
類根性,如遇到了佛法,師長只要叫他怎麼做
去就得了。他並不想追求所以然,怎麼說,就
怎麼信、怎麼行。這類根性,切勿給他詳細開
示,說多了不但不感需要,有的反而糊塗起
來。真是「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主要
是親近善知識,依師長的教授而修學的。簡單
直捷,提起便行,從修習的經驗中,漸長智
慧。可是法行人就不同了,他是一向慣習於理
性(法)的,先要追求所以然,打破沙盆問到
底。聽了師長的教導,要加上自己的觀察,推
求、參證經論。有了深刻的理解,這才深信不
疑,精進修學。這類的根機是利根,因為法行
人,更有引導人進修的能力。這二類根性,都
是信智不離的,但不免偏重。不但初學的如此
,就是證了果,也還是個性不同的。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3090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