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五千六百
2019/10/16 03:48:31瀏覽100|回應0|推薦4
◎慧可(487~593)
我國禪宗的第二祖,一名僧可。俗姓姬,
虎牢人(今河南滎陽縣)。他少為儒生時,博
覽群書,通達老莊易學。出家以後,精研三藏
內典。年約四十歲時,遇天竺沙門菩提達摩在
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陽)遊化,即禮他為
師。慧可從達摩學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
達摩寂後,他即在黃河近邊一帶韜光晦跡;但
因早年已名馳京畿,許多道俗前往問道,請為
師範,他隨時為眾開示心要,因而道譽甚廣。
天平初年(534)慧可到了東魏的鄴都(
今河南安陽巿北),大弘禪法,有些學者不能
理解他的學說,時常發生爭辯。當時門下擁有
千人的著名學者道恒,竟指慧可所說法要為「
魔語」,密遣上足弟子和慧可詰難。但他的弟
子聽了慧可說法後欣然心服,反而不滿道恒。
道恒因此更加懷恨慧可,甚至賄賂官吏,企圖
加以暗害。其間似乎和慧可宣傳宋譯《楞伽》
的理論有關。起初,達摩把四卷《楞伽經》授
慧可說︰「我觀漢地,唯有此經。仁者依行,
自得度世。」慧可就宣揚此經,但因宋譯《楞
伽》文較難解,不如北魏‧菩提流支所譯的十
卷《楞伽經》文字流暢,所以當時北魏的學士
多鄙視它。由於劉宋和北魏兩譯《楞伽》學說
之爭,牽涉到菩提流支,後世智炬的《寶林傳
》等遂出現誣蔑菩提流支因禪學思想不同而毒害達摩的記載。
慧可在鄴都既受到異派學者的迫害,其後
即流離於鄴衛(今河南安陽、汲縣)之間,所
以到了晚年,並沒有多少隨從的弟子。但三論
宗的學者慧布(518~587)北遊鄴都時,曾慕
慧可而前去叩問禪法,得到印證。北齊‧天保
初年(550)著名禪學者向居士致書慧可請教
,並以詩文問答,受到了慧可的許多啟示。
在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進行滅佛
運動,慧可和同學曇林曾努力保護經典和佛
像。後來他又南行隱居於舒州皖公山(今安徽
潛山縣),在這山裡傳法與三祖僧璨。周武滅
佛停止後,他又回到鄴都。隋‧開皇十三年(593)入寂。
談到慧可的禪法,就令人想到他的「斷臂
求法」的傳說。智炬《寶林傳》卷八載唐‧法
琳所撰〈慧可碑〉文,記載慧可向達摩求法時
,達摩對他說︰求法的人,不以身為身,不以
命為命。於是慧可乃立雪數宵,斷臂表示他的
決心。這樣才從達摩獲得了安心的法門。因此
「雪中斷臂」就成為禪宗一個有名的故事而廣
泛流傳。但唐‧道宣《續高僧傳》卷十六〈慧
可傳〉只說慧可「遭賊斫臂,以法御心,不覺
痛苦」,未提到求法事,因而這個故事的真實
性值得研究。但後來有關禪學的史籍,如淨覺
《楞伽師資記》、杜胐《傳法寶記》、道原《
景德傳燈錄》卷三、契嵩《傳法正宗記》卷六
等,多承襲法琳說而否定道宣之說,從而慧可
這段「雪中斷臂求法」的故事,仍為一般禪家所傳誦。
慧可的禪學思想傳自達摩,特別是達摩傳
授給他的四卷《楞伽》重視念慧,而不在語
言。它的根本主旨是以「忘言忘念、無得正觀
」為宗。這個思想經過慧可的整理提倡,給學
禪的人以較大的影響。
慧可又曾用詩句來表達他的禪學見解,他
答向居士的函問說︰「本迷摩尼是瓦礫,豁然
自覺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
如!(中略)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
餘(涅槃)﹖」這是用簡明理路表達出來的禪
意。達摩「理入」的根本意義在於深信一切眾
生具有同一真性,如能捨妄歸真,就是凡聖等
一的境界。慧可繼承這個思想,指出生佛無差
別的義理,直顯達摩正傳的心法。
從敦煌發現的禪宗文獻看來,其中有許多
斷簡殘篇被認為是慧可所說的法語。鈴木大拙
所編《少室逸書》的〈雜錄〉第二之八十一至
九十則,即是此類。其中第八十三則關於「懺
悔」的故事和《寶林傳》卷八所載唐‧房琯撰
〈三祖僧璨碑文〉的說法是完全一致的。
房琯的《僧璨碑文》,記僧璨請慧可為他
懺悔。慧可說︰「將汝罪來,與汝懺悔。」僧
璨覓罪不得。慧可就說︰我已經為你懺悔了!
《少室逸書》〈雜錄〉第八十三則的記載和上
面的問答形式大體相同,只加上一句僧璨最後
答慧可時說「罪無形相可得,知將何物來」而已。
後來宋《景德傳燈錄》卷三即據此寫成這
樣的一則公案。這種罪性本空的思想,成為後
世禪家最樂道的一種說法。由於僧璨有這個體
會,慧可才傳法給他。
慧可著名的弟子是僧璨和僧那,但兩人在
《續高僧傳》都沒有獨立的傳記,只在同傳卷
三十五〈法沖傳〉中說到禪宗的師承時,言可
禪師後有璨禪師(即僧璨)、惠禪師、盛禪師
、那老師、端禪師、長藏師、真法師、玉法
師。以上八人,沒有留下文字記錄。留下著述
的有善禪師(出《楞伽抄》四卷)、豐禪師(
《疏》五卷)、明禪師(《疏》五卷)、胡明
師(《疏》五卷)。此外遠承慧可系統的有大
聰師(出《楞伽疏》五卷)、道蔭師(《抄》
四卷)、沖法師(《疏》五卷)、岸法師(《
疏》五卷)、宏法師(《疏》八卷)、大明師
(《疏》十卷)等。
僧那,略稱那禪師。撰〈慧可傳〉︰他本
是個儒家學者,年二十一歲時在東海(今山東
)講《禮記》和《周易》,有弟子數百人。後
來到了相州(今河南安陽巿北),遇到慧可說
法,即率領學生十人從他出家受道。(林子青)
■附一︰胡適〈楞伽宗考〉(摘錄)
慧可頗通中國典籍,所以他能欣賞達摩的
簡單教義。達摩的四行,很可以解作一種中國
道家式的自然主義的人生觀︰報怨行近於安命
;隨緣行近於樂天;無所求行近於無為自然,
稱法行近於無身無我。慧可是中國文人出家,
傳中說他能「發言入理,不加鉛墨;時或纘之
,乃成部類,具如別卷。」據此可見慧可似有
文集流傳於後世,道宣還見著這部集子,後來
失傳了。《續僧傳》說,有向居士,幽遁林野
,於天保(550~559)之初致書通好,書云︰
「影由形起,響逐聲來。弄影勞形,不知形
之是影;揚聲止響,不識聲是響根。除煩惱而
求涅槃者,喻去形而覓影;離眾生而求佛(者
),喻默聲而求響。故迷悟一途,愚智非別。
無名作名,則是非生矣;無理作理,則諍論起
矣。幻化非真,誰是誰非﹖虛妄無實,何空何
有﹖將知得無所得,失無所失。未及造談,聊
伸此意,想為答之。」
慧可答他道︰
「說此真法皆如實,與真幽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
無彼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
愍此二見之徒輩,申詞措筆作斯書。
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餘﹖」
我們看這兩位通文墨的佛教徒的酬答,可
見達摩的簡單教義在第一代已得他們的了解與
接受。我疑心這種了解和魏、晉以來的老、莊
思想不無關係。向居士的「迷悟一途,愚智非
別」;慧可的「無明智慧等無異」、「觀身與
佛不差別」,固然即是達摩的「無自無他,凡
聖等一」,可是中國文士所以能容易接受這樣
一種顯然不合常識的教義,也許是因為他們久
已聽慣了中國道家「齊是非」、「齊萬物」的
思想,不覺得他的可怪了。
在實行的方面,達摩一派是「奉頭陀行」
的。《續僧傳》說︰「可常行,兼奉頭陀。」
頭陀(dhuta)是佛教中的苦行方面,原義為
「抖擻」,即是「抖擻煩惱,離諸滯著」。凡
修頭陀行的,在衣食住三方面都極力求刻苦自
己,須穿極少又極簡單的衣服;須乞食,又不
得多食;住宿須「阿蘭若」,即是須住在遠離
人家的荒僻處,往往住在樹下或墳墓之中,又
須常趺坐而不橫臥。達摩的教義本來教人「苦
樂隨緣」,教人忍受苦痛,都無怨懟。頭陀苦
行自是訓練自己忍受苦痛的方法。
《續僧傳》說慧可在鄴宣傳「情事無寄」
的教義,深遭鄴下禪師道恆的嫉妒,「恆遂深
恨,謗惱於可,貨賕官府,非理屠害。(可)
初無一恨,幾其至死,恆眾慶快。」末句不很
明白,大概應解作︰慧可受屠害,初不怨恨,
只希望自己的一死可以使道恆一黨慶快。但慧
可並不曾被害死。傳中下文說︰「可專附玄理
,如前所陳,遭賊斫臂,以法御心,不覺痛
苦。火燒斫處(這是消毒的方法),血斷帛裹
,乞食如故,曾不告人。」
這個故事,因道宣原文不很明白,就被後
人誤解作慧可被人害死了。如《傳燈錄》卷三
〈慧可傳〉說他︰
「於筦城縣匡救寺三門下,談無上道,聽者
林會。時有辯和法師者,於寺中講涅槃經,學
徒聞師闡法,稍稍引去。辯和不勝其憤,興謗
於邑宰翟仲侃,仲侃惑其邪說,加師以非法,
師怡然委順。識真者謂之償債。時年一百七歲
,即隋文帝開皇十三年癸丑歲(593)三月十六日也。」
《傳燈錄》全鈔襲《寶林傳》(卷八)偽
書,《寶林傳》改竄《續僧傳》的道恆為辯
和,改鄴下為筦城縣,又加上「匡救寺三門下」
、「邑宰翟仲侃」、「百七歲」、「開皇十三
年三月十六日」等等詳細節目,看上去「像煞
有介事」,其實全是閉眼捏造。七世紀中葉的
道宣明說慧可不曾被害死,明說「可乃從容順
俗,時惠清猷,乍託吟謠」,然而幾百年後的
《寶林傳》卻硬說他被害死了!七世紀中葉的
道宣不能詳舉慧可的年歲,而幾百年後的《寶
林傳》卻能詳說他死的年月日和死時的歲數,
這真是崔述說的「世愈後而事愈詳」了!
《傳燈錄》又根據《寶林傳》,說達摩在
嵩山少林寺終日面壁而坐,神光(《寶林傳》
捏造慧可初名神光)朝夕參承,莫聞誨勵。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堅立不
動,遲明積雪過膝,(中略)光潛取利刀自斷
左臂,置於師前。師知是法器,乃曰︰『諸佛
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
在。』師遂因與易名曰慧可。」
這也是《寶林傳》的閉眼瞎說。道宣明明
說是「遭賊斫臂」,而《寶林傳》妄改為自斷
其臂。自從《傳燈錄》採此偽書妄說,九百年
來,斷臂求法之說就成為公認的史實了。我們
引此兩段,略示傳說演變的痕跡,使人知道道
宣《續僧傳》的達摩、慧可兩傳是最乾淨而最
可靠的最早史料。
《寶林傳》與《傳燈錄》記慧可死在開皇
十三年(593),這是完全無據之說。慧可初
見達摩時,年已四十;跟他五、六年,達摩才
死。我們假定達摩死在魏‧永安三年(530)
左右,其時慧可年約四十五、六。《續僧傳》
說︰「林法師(中略)及周滅法,與可同學,
共護經像。」北周毀佛法在武平五年(574)
,但慧可在齊都鄴下,鄴都之破在北齊‧承光
元年正月(577),齊境內毀佛法即在此年,
(齊境內毀法事,詳見《續僧傳》卷八的〈慧
遠傳〉,但傳中誤記此事在承光二年春,承光
無二年,當是元年之誤。)其時慧可已九十二
歲了。如果「與可同學」一句不作「與慧可的
同學共護經像」解,那麼,慧可大概就死在鄴
都滅法之後不久(約577),年約九十二歲。
慧可的死年在滅法時期,大概不誤。《續
僧傳》卷七的〈慧布(攝山三論宗的大師)傳〉中記慧布︰
「末遊北鄴,更涉未聞。於可禪師所,暫通
名見,便以言悟其意。可曰︰『法師所述,可
謂破我除見,莫過此也。』(布)乃縱心講席
,備見宗領,周覽文義,並具胸襟。又寫章疏
六馱,負還江表,並遣朗公(開皇寺的法朗,
也是三論宗的大師,死在581年),令其講說
。因有遺漏,重往齊國,廣寫所闕,齎還付朗。」
慧布死在陳‧禎明元年(587),年七
十。傳中說他「末遊北鄴」,又說他「重往齊
國」,可見他和慧可相見,當在北齊建國(
550)之後,滅亡(577)之前。看「末遊」之
句,可見他兩次北遊已在晚年,當在鄴都破滅
之前不久。所以《續僧傳》記慧可活到鄴都滅
法之時,大概是可信的。
■附二︰印順《中國禪宗史》第一章第三節 (摘錄)
慧可是以《楞伽》為心要的,「藉教悟宗
」的。在門下的弘傳中,現出了不同的傾向
︰「口說玄理,不出文記」的禪師,著作疏釋
的經師。這二流的分化,是極明顯的事實。《
續僧傳》說慧可「專附玄理」,什麼是玄理﹖
從魏晉以來,易、老、莊學盛行,稱為玄學;
而玄理、玄風等名詞,也成為一般用語。佛教
中也有玄章、玄義、玄論、玄談等著作。這裏
的玄理,當然不是老莊之學,而是「鉤玄發微
」,直示大義的,簡明深奧的玄理,不是經師
那樣的依文作注,或廣辨事相。佛法中,如空
有、真妄、性相(中國人每稱之為「事理」)
、迷悟;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眾生與如
來;法性、心性等深義,著重這些的,就是玄
理。《續僧傳》稱慧可「專附玄理」,並舉偈
為例,如說(大正50‧552b)︰
「說此真法皆如實,與真幽理竟不殊。本迷
摩尼謂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
異,當知萬法即皆如。愍此二見之徒輩,申詞
措筆作斯書。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餘」。
慧可承達摩的《楞伽》法門,「專附玄理
」,而展開楞伽禪的化導。道宣從法沖所得來
的消息,雖是「藉教悟宗」的,卻已表現了禪
宗的特色,如〈法沖傳〉說(大正50‧666b)︰
「其經本,是宋‧求那跋陀羅三藏翻,慧觀
法師筆受。故其文理克諧,行質相貫,專唯念
慧,不在話言。於後達摩禪師傳之南北,忘言
忘念、無得正觀為宗。後行中原,慧可禪師創
得綱紐。魏境文學,多不齒之。領宗得意者,時能啟悟。」
慧可的宗風如此,那專重講說,廣作文疏
的楞伽師,無論是否為慧可門下,精神上早已
漂流於達摩禪的門外了。傳「每可說法竟曰︰
此(楞伽)經四世之後,變成名相,一何可
悲」,該就是廣造文疏的一流了!
■〔參考資料〕 《續高僧傳》卷十六;《景德傳燈
錄》卷三;《釋門正統》卷三;《佛祖統紀》卷二十九
;《曹溪寶林傳》卷八;《祖堂集》卷二;伊藤英三《
禪思想史體系》;宇井伯壽《禪宗史研究》;忽滑谷快
天《禪學思想史》上卷。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301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