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五千五百七十七
2019/10/14 03:43:46瀏覽68|回應0|推薦2
◎廣濟寺
(一)北京著名古剎︰現為中國佛教協會、中
國佛學研究所所在地。位於北京巿西城區阜城
門內,始建於金代。原名西劉村寺,後經戰火
,寺成廢墟。明‧天順年間(1457~1464)重
建,成化二年(1466)敕額「弘慈廣濟」。清
初,僧恒明立之為律寺;順治五年(1648),
延請玉光至此傳戒。其後,屢有興廢,現存寺
宇為1935 年重建。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
大雄寶殿、觀音殿(圓通殿)、藏經閣(舍利
閣)、戒壇等。藏經閣內藏有佛教經書十萬餘
冊及房山雲居寺石經拓片三萬餘片;多寶殿陳
列各國佛教界贈送給中國佛教界的文物與禮
品。此外,寺內亦珍藏明鑄彌勒菩薩銅座像、
清鑄八寶紋青銅鼎等物。
(二)位於山西五臺縣城內西街︰俗稱西寺,
創建於元‧至正年間(1341~1367),清‧乾
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主要建築有彌陀殿
、大雄寶殿、地藏殿、文殊殿等,大雄寶殿內
有佛、菩薩、弟子、金剛等塑像,兩側為十八
羅漢,為元代作品。文殊殿前有一唐代八角形
石幢,高約四公尺,座上鏤以石獅,幢身雕有
佛像,頂部覆以寶蓋,形制古樸。
(三)位於遼寧錦州巿古塔區︰又名大佛寺。
始建於遼代,元末時焚毀。明、清時多次重修
,現存建築為清‧道光九年(1829)所建。主
要建築有佛殿、關帝殿、天王殿及碑亭、配殿
等。佛殿為重檐歇山式大木架建築,原供大佛
,今佛像已不存,闢為展覽室。又,寺前有遼
‧清寧三年(1057)所建磚築八角實心十三級
密檐式塔一座,名廣濟寺塔,高五十七公尺。
現今寺院為錦州巿博物館館址。
(四)位於安徽蕪湖巿赭山西南麓︰唐‧乾寧
年間(894~897)興建,原名永清寺,又名廣
濟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改
為今名,清‧咸豐(1851~1861)時毀於兵火
,光緒年間(1875~1908)重建。世傳寺內藏
有金印。此寺昔日香火鼎盛,凡進香朝九華山
者,必先於此進香,人稱「小九華」、「九華行宮」。
殿宇原依山構築,分三重,殿殿相接,層
層高出,後殿比前殿高十餘公尺,後遭嚴重破
壞,現僅存後殿觀音閣。寺旁有滴翠軒,傳為
宋‧黃庭堅讀書處。又,寺後有赭塔,又名廣
濟寺塔,初建於北宋‧治平二年(1065),塔
為五層磚石結構,高數十公尺;「赭塔晴嵐
」,為蕪湖著名八景之一。
(五)位於湖南衡山芙蓉峰後的毗盧洞︰始建年
代不詳,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僧人無礙
重築庵房,後塌壞。清初稱清涼寺,同治年間
(1862~1874)改為今名,後屢有修建。寺中
有石刻「禹王城」三字,其所刻年代與所指內
容,均無考。另有大銅鐘、雲板報鐘等清代遺物。
◎廣弘明集
三十卷。唐京兆西明寺釋道宣撰。這是繼
承、並擴大梁‧僧祐《弘明集》而作的書。收
於《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在《舊唐書》〈經
籍志〉裏,《廣弘明集》雖與《弘明集》同列
於丁部集錄三類中的總集內,但它的體制和《
弘明集》卻稍有不同。《弘明集》分卷不分篇
,《廣弘明集》則除分卷而外,還按照所選文
章的性質分為十篇︰歸正、辯惑、佛德、法義
、僧行、慈濟、戒功、啟福、悔罪、統歸。每
篇之前各冠以小序。不僅如此,《廣弘明集》
還用這十種範疇給僧祐《弘明集》所選的文章
分類列目,而將它們收在除戒功、悔罪而外的
八類中。又《弘明集》皆選輯古今人的文章,
作者僧祐自撰的除末尾〈弘明論〉而外,只第
十二卷開頭有一篇小序,總計不過兩篇。但《
廣弘明集》則除選輯古今人文章而外,作者道
宣自撰的敘述與辯論的文章編入甚多。因此,
《弘明集》僅是選輯,而《廣弘明集》則敘述
辯論與選輯並用。
現在通行的《廣弘明集》有兩種版本︰一
為吳刻本(萬曆十四年丙戌吳惟明刻本,出於
宋、元藏)三十卷;一為嘉興方冊藏本四十卷。
本書各篇內容如次︰
(1)歸正篇︰從孔、老、釋三家的比較上單獨
推尊佛教,以為只有佛才是歸於正覺的,這和
以前調和道釋的看法不同,自卷一〈列御寇商
太宰問孔子聖人〉起至卷四隋‧釋彥琮〈通極
論〉止,所選文章共十五篇,都不外闡明這個宗旨。
(2)辯惑篇︰一般人的疑惑不外兩種︰一是不
相信佛是聖人,二是不相信佛法是實在。這些
疑惑的產生,固然由於未能好好地研究佛理,
同時也惑於道家相勝之說,這就須加以辯解。
自卷五魏‧曹植〈辯道論〉起至卷十四李師政
〈內德論〉止,所選文章共十九篇,都屬此類。
(3)佛德篇︰這裡將有關敘述佛的祥瑞與頌揚
佛的盛德的文獻選輯出來,以啟發人們對內教
的信仰。自卷十五晉‧支遁〈釋迦文佛像贊〉
起至卷十七隋‧安德王雄百官等〈慶舍利感應
表並答〉止,所選文章共十四篇,都屬此範圍。
(4)法義篇︰這裡辯解真俗二諦等佛教的法
義。自卷十八晉‧戴安〈釋疑論〉起至卷二
十二太常博士柳宣〈與翻經大德等書〉並〈答〉
止,所選文章共八十篇,大都闡明此義。
(5)僧行篇︰自卷二十三東晉‧丘道護〈道士
支曇諦誄並序〉起至卷二十五彥琮〈沙門不應
拜俗總論〉止,所選輯的都是有關高僧大德的
行事,共三十六篇。
(6)慈濟篇︰釋迦施教首重止殺並培養慈心,
人都以慈為懷,自可勝殘去殺。自卷二十六沈
休文〈究竟慈悲論〉起至卷末梁高祖〈斷酒肉
文〉止,所選文章共五篇,都闡明此義。
(7)戒功篇︰欲登聖域,必先以戒德約束自己
,戒律首重慈悲,一念慈悲即功德無量。自卷
二十七晉‧廬山釋慧遠〈與隱士劉遺民等書〉
起至卷末唐‧終南山釋氏的〈統略齊文宣淨行
法門〉止,所選文章共九篇,都闡明此義。
(8)啟福篇︰佛教以慈濟利眾修福。自卷二十
八拓跋珪〈與朗法師書〉起至〈唐西明寺鐘銘
〉並〈序〉止,所選文章共三十八篇,皆闡明此義。
(9)悔罪篇︰諸佛大悲不忍眾生因造罪業長淪
生死,規定悔罪儀式使得自新。自卷二十八梁
簡文帝〈謝敕為建涅槃懺啟〉起至卷末梁、陳
兩朝皇帝〈依經悔過文十首〉止。所選文章共
十五篇,皆闡明此義。
(10)統歸篇︰以上九篇總從各方面護法明教。
此篇係就佛法陳詞頌德。自卷二十九梁武帝〈
淨業賦〉起至卷三十今上〈遊京師大慈恩
寺詩〉止,共五十一篇,均此類文獻。
本書撰述的主要宗旨,作者道宣在〈統歸
篇序〉的開頭自己就說過,是為了「弘護法綱
而開明有識。」這與《弘明集》的主要宗旨在
於排斥異端而弘道明教的目的大致相同。
本書所收重要資料,首先是佛道之爭,主
要的有三次︰在北魏時代因太武帝信奉道教並
由崔浩的進讒,北方佛教遭受了第一次毀滅性
的打擊。在北周武帝時代復因黑衣當王的讖記
,並經道士張賓、衛元嵩的構陷,北方佛教又
遭受了第二次毀滅性的打擊,但同時道教亦受
到破壞。在唐高祖武德年間(618~626)有沙
門法琳與傅奕之爭,這次佛教雖未受嚴重的打
擊,但後來韓愈闢佛,武宗毀法,直接間接都
與傅奕的議論有關。其次是佛教思想史的問題
,主要的有二︰(1)在佛性問題,(2)為二諦問題。
佛性是《涅槃經》的中心思想,《涅槃》
源出《般若》,但《般若經》未明言佛性,所
以在兩晉、南北朝時代,北方的鳩摩羅什雖宏
《般若》而未暢說《涅槃》。門下道生始於佛
性問題有大創見,即頓悟漸修說。道生以為佛
性就是一切眾生的本性,本性真實不虛,凡夫
由無明而起乖異,是謂迷惑。以智慧力量除去
迷妄,佛性自現,這是一個以不二的智慧冥契
不分的真理而豁然貫通的頓悟過程。但覺悟非
是自然生起,有賴於教與信修,即漸的功夫。
道生的頓悟漸修說,大致如是。謝靈運作《辯
宗記》並與法勗等諸家往返答辯,主頓悟信修
說,而為道生張目。此外道生尚有闡提成佛說。
道生當時所見《涅槃》經文為法顯所得的
六卷本,其中本無闡提成佛義。但道生獨具只
眼,竟說此經傳度未盡。他以為佛性為眾生本
有之性,反本即得。所謂見性成佛者,不過此
本性的自然顯發而已。闡提既是眾生,當然也
有佛性,既有佛性,當然也能成佛。道生之說
雖受非難,六朝以後卻大為盛行。
其次二諦,是《般若》三論學的骨幹。當
《般若》學流行於晉代,宋、齊間《涅槃》與
《成實》並盛,而成實師之說,易與《般若》
相亂,它不但於人空外主張法空,並且還大談
二諦與中道。梁代成實師的代表如莊嚴僧旻、
開善智藏、龍支道綽諸家都認為二諦可以相即
而與《般若》三論說法抵觸,因此,《般若》
三論學者,不能不對成實師之說加以批判。從
周顒作《三宗論》而攻難之後,雙方爭論遂絡
繹不絕。如梁武帝註《大品經》,昭明太子談
二諦並與二十二家往返議論,都對《般若》三
論的弘揚有很大的影響,而本集都保存了這些資料。
此外,本書在北周佛道二教論爭中所收的
《二教論》、《笑道論》,又在初唐佛道論爭
中所收的《破邪論》、《決對廢佛法僧事》、
《辯正論‧十喻九箴篇》等,也提供了中古宗
教史上好多寶貴的資料。(田光烈)
■附︰陳垣〈廣弘明集〉(摘錄自《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卷三)
(作者)道宣即撰《續高僧傳》之人,《
宋高僧傳》十四有傳。此書於宋、元、麗藏皆
三十卷,明南北及清藏四十卷。《四庫》著錄
者三十卷,與《弘明集》同為紀昀家藏。《弘
明集》,《四庫》用吳惟明刻本,知此書亦用
吳刻,因吳氏兩《弘明集》合刻也。吳刻出於
宋元藏,時在萬曆十四年丙戌,嘉興藏出於明
北藏,《廣弘明集》先刻,在萬曆三十八年庚
戌,《弘明集》後刻,在萬曆四十四年丙辰。
本書體制及學人利用
本書體制與《弘明集》略異,故不曰「續
」而曰「廣」。《弘明集》不分篇,此則分十篇
︰(1)歸正,(2)辨惑,(3)佛德,(4)法義,(5)僧
行,(6)慈濟,(7)戒功,(8)啟福,(9)悔罪,(10)統
歸。每篇前各有序。
又《弘明集》皆選古今人文,自撰僅卷末
〈弘明論〉一首。此則每篇恆有道宣敘述及辯
論列代王臣對佛法興廢等事。故《弘明集》僅
選輯而已,此則敘述辯論與選輯並用者也。
作者緇素共一百三十餘人,內南北朝一百
餘人,唐近三十人,尚有在道宣敘述中所引用
者未計。如卷六〈列代王臣滯惑解〉,列舉興
隆佛教者十四人,毀滅佛教者十一人,皆佛教
史上重要史料。明‧馮惟訥編《古詩紀》,梅
鼎祚編《古文紀》,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家
集》,皆曾利用之,三書皆自上古至隋。《四
庫提要》於此書卷三搜得阮孝緒《七錄序》,
矜為瑰寶,實則明人早已見及,特明人纂述,
不盡注出典,即注出典,亦不注卷數,方法不
如後人之密,故每為清人所輕,而嚴可均《全
漢魏南北朝文》遂稱獨步矣,此時代風氣之賜也。
本書板本及兩本卷數對照
本書板本,通行者大別為兩種︰(1)三十卷
本,吳刻及頻伽本屬之;(2)四十卷本,嘉興方
冊藏及常州本屬之。
《鄭堂讀書記》著錄者為嘉興藏本,而稱
三十卷,二者不相應,亦沿《四庫提要》而誤
耳。《四庫》用吳刻本三十卷。《全南北朝文
》引《廣弘明集》,除《全宋文》用四十卷本
、《全南北齊文》用三十卷本外,餘皆兩本參用。(中略)
《四庫提要》正誤
《四庫提要》謂︰「道宣隋末居終南白泉
寺,又遷豐德寺、淨業寺,至唐高宗時乃卒。
」其說未為大誤。然宣公一生居止,前在終南
,後在京師西明寺。西明寺初就,即詔宣充上
座,玄奘法師至止,又詔與翻譯,遇[來+力]令僧拜
王者等事,宣上啟爭持甚力,又所撰著及刪補
律儀等,二百二十餘卷,皆在西明寺。故不言
豐德、淨業二寺則已,如言豐德、淨業,則不
可不及西明寺。《新唐志》先著錄道宣《大唐
貞觀內典錄》十卷,後又著錄《大唐內典錄》
十卷,云︰「西明寺僧撰」,即不知道宣為西
明寺僧故,則西明寺一節,不可省也。
《提要》又謂︰「其書採摭浩博,如梁簡
文帝被幽述志詩,及連珠三首之類,頗為泛
濫。」按詩及連珠見卷三十上,然應採與否,
純屬主觀,實無標準。惟其書於梁簡文〈與廣
信侯書〉、〈與慧琰法師〉二書、〈答湘東王
書〉,既載於卷十六,復載於卷二十一及卷二
十八,是為重出。撰《提要》者不於此糾正,
而批評其應採與否,未免輕重倒置。《提要》
又引《神僧傳》六,稱道宣為僧祐後身。按《
神僧傳》乃明初撰集之書,其〈道宣傳〉全採
自《宋高僧傳》十四,《宋高僧傳》,《四庫
》著錄,《提要》何以不引宋傳而引明傳,可
知其隨手翻檢,未嘗一究史源,實為疏陋。
《提要》又稱︰「道宣卒於乾封二年,而
書末有〈遊大慈恩寺〉詩,乃題高宗之諡,殊
不可解。」不知此乃《提要》所據刊本之謬,
與道宣無涉,猶《史記》之有〈武帝本紀〉云
爾。原本《廣弘明集》唐高宗皆作「今上」,
頻伽所據麗本尚可為證。且不始於卷末,卷二
十二〈述三藏聖教序〉及〈答法師玄奘謝啟書
〉,卷二十五〈沙門致拜君親[來+力]〉及〈停沙門
拜君詔〉,原本皆稱「今上」,有何不可解,
而致其譏評耶!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3006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