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五千三百九十
2019/09/23 04:23:48瀏覽126|回應0|推薦2
◎鳩摩羅多(梵Kuma^rala^ta、Kuma^ralabdha,藏Gshon-nu-len)
印度部派佛教經量部思想家。被推為付法
藏第十八祖(禪宗第十九祖)。又作拘摩羅邏
多、究摩羅羅陀、鳩摩羅邏多、鳩摩邏多、鳩
摩羅馱、鳩摩羅陀、矩摩邏多、究摩羅陀、鳩
摩羅大。意譯童受、童首、童壽、童子、豪
童。依《付法藏因緣傳》卷六所載,師生於呾
叉始羅國,幼而穎悟,有美名童子之稱。後出
家學道,受僧伽耶舍付法,才學超世。初於呾
叉始羅國述作諸論,後至朅盤陀國從事教化。
平生遊心典籍,棲神玄旨,日誦三萬二千言,
兼書三萬二千字,故學冠群彥,名高當世。後
付法於闍夜多,遂而捨命。
關於其所屬學派,歷來有諸異說。《大唐
西域記》卷十二〈朅盤陀國〉條下云(大正51‧942a)︰
「尊者呾叉始羅國人也。(中略)其所製論
凡數十部,並盛宣行,莫不翫習,即經部本師
也。當此之時,東有馬鳴,南有提婆,西有龍
猛,北有童受,號為四日照世。故此國王聞尊
者盛德,興兵動眾伐呾叉始羅國,脅而得之,
建此伽藍,式昭瞻仰。」
同書卷三〈呾叉始羅國〉條下載,都城北
十二、三里捨頭窣堵波側僧伽藍,為經部拘摩
羅邏多論師製諸論之遺蹟。又,《多羅那他佛
教史》第十五章亦載,龍樹時,西方有經部阿
闍梨大德童受。此外,《成唯識論述記》卷二
(本)、卷四(本)及《俱舍論光記》卷二、
《俱舍論疏》卷二等亦有類似說法,謂鳩摩羅
多為經量部本師。然《出三藏記集》卷十一〈
訶梨跋摩傳〉及《三論玄義》所引僧叡〈成實
論序〉等,則謂師乃罽賓之小乘學者,屬薩婆
多部,係《成實論》作者訶梨跋摩之師。
有關師之生卒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依訶梨跋摩之年代,及四日論師出現之傳說,
與《付法藏因緣傳》等說,其生存年代應在龍
樹與世親之間,即約於西元三世紀之末。又,
《出三藏記集》卷九〈關中出禪經序〉,將究
摩羅羅陀列於馬鳴之下。同書卷十二〈薩婆多
部記〉則載︰舊記所傳,前馬鳴而後鳩摩羅馱
,但齊公寺所傳,鳩摩羅大菩薩,為二十五師
,離馬鳴(第九)極遠。二記所載相距甚大,
然皆列於優波羶大(Upas/anta)及法勝(
Dharmas/res!thi^,達磨尸利)之前。依此而論
,鳩摩羅陀應列於馬鳴之後,法勝之前,約為
西元二、三世紀之間。此外,《成唯識論述記
》卷二謂師生於佛滅後百餘年之際;《異部宗
輪論》以師為經部本師,而經部於佛陀入滅四
百年始行分派,故謂師當生於此四百年中。
師著書頗多,或云數十部,或作五百論。
至於其書目名稱,《中觀論疏》卷一(本)謂
師嘗造《日出論》,《成唯識論述記》卷四(
本)謂師著有《結鬘論》,《俱舍論光記》卷
二載,師造《喻鬘論》、《癡鬘論》、《顯了
論》等。其中,《癡鬘論》有漢譯本,即《百
喻經》,然此係僧伽斯那(Sam%ghasena)之
作品。又,近年,在新疆庫車克孜爾(Kizil)
發現有馬鳴《大莊嚴經論》之梵文斷簡,題為
鳩摩羅羅陀作,書名《Kalpana^lamkrti^ka^ya^m
》(譬喻莊嚴)或《Dr!s!ta^ntapan%ktya^m》(
譬喻鬘)。因此,乃有學者推論馬鳴《大莊嚴
經論》即鳩摩羅陀所著之《喻鬘論》。此一研
究頗受學界注意。此外,依印順《說一切有部
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所說,呾叉始羅(
Taks!as/ila^)即今Taxila,在古代,文學、醫
學等均極為發達,亦為譬喻師活躍區,師生於
斯,長於斯,故其學風受該地熏陶頗深。
■附︰印順〈鳩摩羅多〉(摘錄自《說一切有部
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十一章第二節)
後代的學者,一致推鳩摩羅多(Kuma^ra
ra^ta)為經部的本師。但鳩摩羅多的作品,竟
沒有傳譯過來(或可有《大莊嚴經論》一部
)。所以鳩摩羅多的思想,及怎樣使說一切有
部的譬喻師,成為不屬說一切有部的經部譬喻
師,難以明了。只能從後代的經部師宗,想像
一二而已。除鳩摩羅什(Kuma^rajiva)所譯
的禪偈外,有關法義的,檢得四則︰
(1)「若心欲起時,為他所障礙,當知是有對,相違是無對」。
(2)「若爪指舌端,無別增上用,動觸嘗肴膳,作用不應差」。
(3)「諸趣悉變化,唯除淨居天,隨業種種轉,無處不受生」。
(4)「佛有漏無漏法,皆是佛體。……又饒益
他方得名佛,饒益他者多是俗智。又諸佛用大
悲為體,此是有漏法,有情相轉故」。
這四則,都明說為鳩摩羅多所說。第一、
有對與無對的分別,不像說一切有部的有對礙
(十色處),有拘礙(心心所及根,對於自所
取所緣的境界),而解說為有障礙。如心為他
所礙而不得生起,就名有對;相反的就是無
對。第二、經師引此以成立「內處」,「我於
彼有增上用故」。頌文成立身根所攝的爪、指
、舌,有不同的增上用,所以是內處所攝。第
三、除了淨居天而外,菩薩是能隨業(願)往
生,隨意化身而往各趣。這與大眾部,案達羅
學派等相同,與大乘的意趣相近。第四、關於
佛體,不像說一切有部,但取佛的無漏功德;
也不同大眾部,以為佛的色身功德,一切是無
漏的佛體。鳩摩羅陀立佛的有漏無漏法,都是
佛體;這一見解,是非常實際的。
依《俱舍論(光)記》還有幾頌,傳說也
是鳩摩羅多說的,如說︰
(1)「愚夫如手掌,不覺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緣極生厭怖」。
(2)「能為苦因故,能集眾苦故,有苦希彼故,說樂亦名苦」。
(3)「觀為見所傷,及壞諸善業,故佛說正法
,如牝虎啣子。執真我為有,則為見牙傷;撥
俗我為無,便壞善業子」。
前二則,是承認有樂受的。《俱舍釋論》
作「餘部師說」。《俱舍論法義》,也以為這
是相對名樂,實無樂受的「有部異師」,因而
懷疑普光的傳說。後二頌,抉擇有我與無我。
肯定的說︰一切法無真我,而承認世俗假我的
價值。不立真我,與犢子部、說轉部不同。而
對世俗假我的肯定,比說一切有部的假我說,
更有積極的意義。從這一點來說,與龍樹(
Na^ga^rjuna)的見地相近。
此外,世親(Vasubandhu)的《大乘成
業論》,引有「日出論者」一則,如《論》說
(大正31‧782b)︰
「日出論者作如是言︰諸行實無至餘方義,
有為法性念念滅故。然別有法,心差別為因,
依手足等起,此法能作手足等物異方生因。是
名行動,亦名身表。此攝在何處﹖謂色處所攝。」
說一切有部以為︰有為法是剎那滅的,沒
有真實的動,身表是以形色為體的。正量部以
為︰色身並不是剎那滅的;非剎那滅,所以有
從此到彼的動。身體所有的動,就是身表。日
出論者以為︰色法的確是剎那滅的,從此到彼
的動,不能成立。但身表就是「行動」,就是
在前剎那滅,後剎那生中,以心差別為因,引
起行動。行動不是從此到彼的動,是使手足等
異方生起的原因。日出論者的見地,與說一切
有部譬喻師,三業唯是一思、表業無實體說不
同。別立身表色,是折衷於說一切有部及正量
部的。《成實論》以身口的造作性為身口業,
與日出論者所說相近。
從僅有的資料來說,鳩摩羅多有大乘的傾
向,與馬鳴(As/vaghos!a)相同(中國也稱鳩
摩羅馱為菩薩)。我們知道,《大毗婆沙論》
所引的譬喻師,不止一系,思想也大有出入。
晚期的經部師,也有不同的系統。經部譬喻師
,並非一切以鳩摩羅陀所說為準繩,應從說一
切有部譬喻師,而轉化為經部譬喻師的根本特
質上去著想。說一切有部譬喻師,開始與說一
切有部分離,承認過未無而現在有,而取獨立
的,反說一切有部的姿態。在這演變過程中,
以譬喻文學著名的鳩摩羅多,就是這一時代的
大師。受到一般譬喻師的讚仰,經部從此而獨立發展起來。
■〔參考資料〕 《俱舍論》卷二;《阿毗達磨順正
理論》卷三十八;《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卷五
;印順《唯識學探源》下編第二章;李世傑《印度部派
佛教哲學史》第十九章。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29637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