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五千三百七十八
2019/09/22 03:12:10瀏覽105|回應0|推薦2
◎頓漸二教
教判名,為頓教、漸教二者之合稱。謂釋
尊之教法,有頓教、漸教兩種類別。又稱漸頓
二教。關於此二教之內容,古來有不同的說法
,有人以大乘教法為頓教,而以自小乘之淺近
法門漸次及於大乘者,是漸教;有以頓速證悟
之法門為頓教,由漸次修行之功而證悟者,是漸教。
此等教判之典據係《楞伽經》,在該經(
宋譯本卷一、北魏譯本卷二、唐譯本卷三)中
,佛對於大慧菩薩所問「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
心現流,為頓為漸耶﹖」所作的回答,謂如菴
羅果之漸熟非頓、如陶家作諸器漸而非頓、如
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如人學音樂、書畫等種
種技術漸成非頓,以喻「漸教」之義;又以如
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相、如日月輪頓照顯示一
切色像、如藏識頓分別自心之現及身之安立受
用,如法佛依所作佛之光明而照耀,以喻「頓教」之義。
自南北朝以迄唐代之間,依上述經義以作
成頓漸二教之判教說者,頗不乏人。茲略述如次︰
(1)劉虬之二教︰《大乘義章》卷一云(大正44‧465a )︰
「晉武都山隱士劉虬說言︰如來一代所說無
出頓漸。華嚴等經是其頓教,餘名為漸。漸中有其五時七階。」
此謂直說大乘深妙教義者,是頓教,自小
乘次第赴大乘者是漸教。漸教之中可分人天教
、有相教、無相教、同歸教、常住教等五時;
其第二時中又有三乘之別,因此乃成為七階。
五時之中,前四時之教是不了義,及至說《涅
槃經》時,才是究竟了義之說。
(2)誕法師之二教︰誕法師係隋‧曇延之門人
慧誕。其所立與劉虬之說大同。《華嚴五教章
》卷上釋之云(大正45‧480b)︰
「以先習小乘,後趣大乘,大由小起,故名
為漸,亦大小俱陳故,即涅槃等教是也;如直
往菩薩等,大不由小,故名為頓,亦以無小故,即華嚴是也。」
依《華嚴五教章通路記》所述,這是以機
之趣入、佛之化儀等二義分別頓漸。亦即佛針
對自小乘入大乘之根機,而行小乘大乘俱陳之
化儀;針對直往之菩薩,則開示大乘之化儀;
此雖二義,但非別事。
此外,《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謂真諦三藏
曾立此說,同書及《華嚴五教章》卷上謂淨影
慧遠亦承襲此義。然慧遠於其所著《大乘義章
》卷一則破斥劉虬等人之二教說,其文云(大
正44‧465b)︰
「佛教無出頓漸二門,是言不盡。如佛所說
四阿含經五部戒律,當知非是頓漸所攝;所以
而然,彼說被小不得言頓,說通始終,終時所
說,不為入大,不得言漸。又設餘時所為,眾
生聞小取證,竟不入大,云何言漸﹖是故頓漸攝教不盡。」
(3)南北諸師之說︰據《法華玄義》卷十之上
所述,南地北地諸師,通立頓、漸、不定三種
教相。該書云(大正33‧801a)︰
「華嚴為化菩薩,如日照高山,名為頓教;
三藏為化小乘,先教半字,故名有相教,十二
年後,為大乘人說五時般若乃至常住,名無相
教,此等俱為漸教也。」
(4)光統所說︰用律師於漸頓二教之上加圓
教,而成三教。據《華嚴五教章》卷上所說,
其頓漸之意義與前述有別,亦即於法門次第前
後而說者,是漸教;一時具足一切法門而說者,是頓教。
(5)智顗之說︰即化儀四教中之前二教。所謂
頓教是不藉種種誘引方便,直以自證之法門,
化益眾生。此指華嚴時所說。漸教是為不堪直
聞佛之自證者,設種種方便,誘引進入佛知見
。此指阿含、方等、般若等三時之所說。
(6)法藏之說︰在其判教體系之中,小、始、
終、頓、圓五教中之第四教即是頓教;而漸教
則包含大乘始教與終教,即五教中之第二與第
三。《華嚴五教章》卷上云(大正45‧481b)︰
「或分為二,所謂頓漸,以始終二教所有解
行,並在言說。階位次第,因果相承,從微至
著,通名為漸。(中略)頓者,言說頓絕,理
性頓顯,解行頓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
此謂「漸」是以教顯理,至果有階次;「
頓」則不然,即絕言之處,理性頓顯,解行頓
成,而無階位,一念不生之所,即是佛。前者
相當法相、三論、起信、寶性等論所說,後者
是維摩之默、不二法門。
(7)善導之說︰善導以《觀無量壽經》、《彌
陀經》等淨土法門為頓教。《般舟讚》云(大正47‧448b)︰
「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頓
或漸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
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珞經中說漸教,萬劫
修功證不退,觀經、彌陀經等說,即是頓教菩
提藏,一日七日專稱佛,命斷須臾生安樂。」
此以《瓔珞經》所說之五十二階位為漸教
;依一日七日之念佛,須臾生安樂之淨土教義,稱為頓教。
■〔參考資料〕 《法華玄論》卷三;《大乘法苑義
林章》卷一(本);《維摩經玄疏》卷一;《解深密經
疏》卷一;《法華玄義釋籤》卷一;《大方廣佛華嚴經
疏》卷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七;唐君
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原道篇〉)。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29606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