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五千三百六十五
2019/09/20 03:24:54瀏覽116|回應0|推薦2
◎缽(梵pa^tra,巴patta,藏lhun%-bzed)
比丘六物之一。又稱缽多羅、波多羅、缽
和蘭等。意譯應器、應量器。即指比丘所用的
食具。有鐵缽、瓦缽之別。持缽行乞稱為「托
缽」。由於比丘持缽以應受他人的飲食,故缽
亦稱應器。《玄應音義》卷十五謂缽是「薄」
之義,此因治厚物令薄而作此器之故。《四分
律》卷九謂缽之種類云(大正22‧622a)︰「
缽者有六種,鐵缽、蘇摩國缽、烏伽羅國缽、
優伽賒國缽、黑缽、赤缽。大要有二種,鐵缽
、泥缽。」該書卷五十二謂禁止使用由木、石
、金、銀、琉璃、寶、雜寶所作成的缽,並以
此簡別在家和外道。《五分律》卷二十六謂不
使用金銀七寶、牙、銅、石、木的缽,若使用
金銀乃至石缽,則犯突吉羅,若使用木缽,則
犯偷蘭遮,若如外道之使用銅缽,則犯突吉
羅。僅准許使用鐵缽、瓦缽、蘇摩缽。所謂泥
缽、瓦缽、蘇摩缽,皆是同類之物,蘇摩缽是就產地而命名的。
缽的顏色,應熏為黑色或赤色,即《四分
律》所說的黑缽、赤缽。《摩訶僧祇律》卷二
十九謂瓦缽當熏成孔雀咽色,毗陵伽鳥色,或
是鴿色。鐵缽則作缽爐,以阿摩勒核、佉陀羅
核、巨摩、竹根熏之。關於容量,《四分律》
卷九舉出大、中、小三種。大者三斗,小者一
斗半。但是根據唐代的量法,應是一斗至五升
之間,此種說法載於《毗尼討要》卷上。
又,比丘不得儲存多缽,護持
缽當如護持自己眼睛一般,應當常以澡豆洗淨除去垢膩。
缽損壞時,若五綴(五種修補方法)而不漏,
則不得求新缽(經修補後再用的缽,即稱五綴
缽)。缽置於地上時,若有轉倒之虞,則當作
缽支以安置之,攜帶時則應收入缽囊(或稱缽
袋、缽絡、絡囊)。
缽在歷史上有不少相關故事流傳。相傳佛
成道後,二商主供養[麥+少]酪時,四天王各奉一石
缽,佛受之將缽相疊安置在左手,再以右手按
下將四缽合為一缽。佛度三迦葉之時,將毒龍
放入缽內。佛入滅後,其缽曾被慎重安置,受
信徒供養禮拜。法顯《佛國記》〈弗樓沙國〉
條云(大正51‧858b)︰
「佛缽即在此國,昔月氏王大興兵眾,來伐
此國欲取佛缽,既伏此國已,月氏王篤信佛法
,欲持缽去,故大興供養,供養三寶畢,乃校
飾大象置缽其上,象便伏地不能得前。(中略
)王知與缽緣未至,深自愧歎,即於此處起塔
及僧伽藍,並留鎮守種種供養。(中略)可容
二斗許,雜色而黑多,四際分明,厚可二分,甚光澤。」
同書〈師子國〉條下說,佛缽原本在毗舍
離,今在犍陀衛,經數百年移至西方之月氏國
,再經由于闐、屈茨、師子、漢地等國回到中
天竺,後至兜率天上,彌勒菩薩見之而深加讚
歎,與諸天一同以香華供養七日。其後又重返
閻浮提,由海龍王持入龍宮。彌勒菩薩成道之
時,缽分為四,重返原地頞那山上,彌勒成道
已,四天王取之奉佛。其情形如先佛一般,即
賢劫千佛共用一缽。
玄奘西遊之時,此國已無佛缽。《西域記
》卷二〈健馱邏國〉條下云(大正51‧879c)
︰「王城內東北有一故基,昔佛缽之寶台也,
如來涅槃之後,缽流此國,經數百年式遵供養
,流轉諸國,在波剌斯。」
■〔參考資料〕 《盂蘭盆經疏》卷下;《十誦律》
卷五十六;《善見律毗婆沙》卷七;《根本薩婆多部律
攝》卷十二;《雜阿含》卷二;《賴吒和羅經》;《佛
本行集經》卷三十二;《毗尼母經》卷七;《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上。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2954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