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五千三百四十五
2019/09/16 03:44:21瀏覽109|回應0|推薦2
◎道諦(梵ma^rga-satya,巴magga-sacca,藏
lam-gi-lden-pa)
四諦之一。又作道聖諦、趣苦滅道聖諦、
苦滅道聖諦或苦出要諦。指滅除煩惱、趨向涅
槃的修行方法。通常是指八正道而言,然經論
之中亦有異說。《中阿含》卷七〈分別聖諦經
〉云(大正1‧469a)︰「云何苦滅道聖諦﹖
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
正念、正定。」《大智度論》卷十九云(大正
25‧197c)︰「三十七品涅槃道,隨眾生願,
隨眾生因緣,各得其道。」
關於道諦的意涵,《大毗婆沙論》卷七十
七傳述諸部間之異說,據其意,阿毗達磨諸論
師以學、無學法為道諦;譬喻者以奢摩他、毗
缽舍那為道諦;分別論者謂有學之八支聖道是
道,亦是道諦,其餘之有學法及一切無學法是
道,然非道諦;妙音及如是說者謂用以對治墮
自相續或他相續之五蘊法,或用以對治有情數
及無情數之諸蘊,皆是道,亦是道諦。
此中,分別論者唯以有學八聖道為道諦,
此正與前引《中阿含》經意相合,而阿毗達磨
諸論師廣以學、無學法為道諦,則與《法蘊足
論》卷六〈聖諦品〉所說相符。其文云(大正26‧481c)︰
「云何趣苦滅道聖諦﹖謂若道,若聖行,於
過去、未來、現在苦能永斷、能棄捨、能變吐
、能盡能離染、能滅能寂靜、能隱沒。此復是
何﹖謂八支聖道。(中略)如是所說八支聖道
及餘無漏行名趣苦滅道。」
對此,《四諦論》卷四云(大正32‧398c
)︰「當知三十七品是八道內攝,復次正見及
正念是毗婆舍那分,由此滅無明,故慧解脫為
果。所餘道分屬奢摩他分,由此離欲,故心解
脫為果。是故略說道有二分︰(一)毗婆舍那,(二)
奢摩他。復次藏論說,正言、業、命三為戒聚
,由有此戒,拔除瞋惡根本。正覺、精進、正
定三為定聚,由此拔除貪欲惡根。正見、正念
二為慧聚,由此拔除無明惡根,以此義故,道
有三分。(中略)此聖道若廣說則有三十七分
,若中說則有八分,若略說或三分,或二分。」
又,唯識家以道諦為七真如中之正行真如
,如《三無性論》卷上云(大正31‧872c)︰
「正行如如者,所謂道諦,亦有三義︰(一)知
道,謂約分別性,此性無體,但應須知無有可
滅,故名知道。(二)除道,約依他性,此性有體
,是故應知是煩惱類,所以須滅,故名除道。
(三)證得道,約真實性,此性是二空故,應知除
滅故、應得故,名正行如如也。」
此中,「知道」又名遍知道,謂能知「遍
計所執」無體;「除道」又名永斷道,能斷「
依他起」假法;「證得道」又名作證道,能證
二空之理,亦即能證「圓成實性」。此三者即
唯識家所立的「三道諦」。
■附︰水野弘元〈道諦〉(摘錄自《佛教要語的
基礎知識》第六章)
道是達到涅槃的修行方法。分為八部份而
成為神聖的八正道。在說明滅諦時謂︰將渴愛
滅盡即為寂滅。因此,將渴愛滅盡的方法,即
為達到「滅」的方法,這方法共有八項,即八正道。
譬如,治療肺病,並不是將侵犯肺部的結
核菌去除就好了,除了直接治療肺部以外,還
需要營養、適度的運動與充足的睡眠。心不要
不安、勞苦,而要懷有希望與安心。如果這樣
,食慾將會增加,自然容易恢復健康。然而,
即使用藥,如果心不安靜,身體也不易復原,
而藥效也不會十分顯著。
醫治心病(苦惱),也和這種情形相同。
縱使將苦的原因──渴愛除去,仍是不夠的。
心也包含肉體,他們是有機的關係。因此,非
全面改善身心不可,否則不會達到涅槃健全的
狀態。而八正道之種種修行項目被要求的理由,就在於此。
■〔參考資料〕 《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八、卷七十
九;《大智度論》卷九十四;《顯揚聖教論》卷二;《
辯中邊論》卷中;《俱舍論》卷一、卷二十二、卷二十
六;《隨相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八;《成
唯識論》卷八;《大乘義章》卷三(本)。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29340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