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五千一百七十八
2019/08/25 04:11:55瀏覽81|回應0|推薦2
◎極樂淨土
又稱極樂世界、極樂國土、安樂淨土、安
樂世界、安養淨土、安樂國、安養國等。又名
西方淨土、西方極樂,或單稱為西方。指阿彌
陀佛的淨土。如《阿彌陀經》所說(大正12‧346c)︰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
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舍利
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極樂」之原語,在梵文的《阿彌陀經》
、《無量壽經》、《法華經》皆作sukha^vati^
,此「sukha^vati^」一語,意為「樂有」或「
安樂」,並無極樂之意。然而「極樂」此一名
稱,除見於鳩摩羅什譯《阿彌陀經》之外,其
他如佛陀跋陀羅譯《觀佛三昧海經》卷九、法
顯譯《大般泥洹經》卷一、玄奘譯《稱讚淨土
經》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不空譯《
無量壽如來修觀行供養儀軌》等六十餘部經典
皆有此詞。此等譯家中,尤以玄奘其人,係一
忠實之譯家,亦將意為「樂有」之sukha^vati^
譯為「極樂」,其理安在﹖茲試檢漢譯古經以明之。
《般舟三昧經》、《拔陂菩薩經》、《方
等般泥洹經》卷下音譯該語為須摩提,《大阿
彌陀經》卷上譯為須摩題,《平等覺經》卷一
譯為須摩提,卷二譯為須阿提,《慧印三昧經
》譯為須呵摩提,或須摩提,《三曼陀[風+犮]陀羅
菩薩經》譯為須呵摩提,《菩薩受齋經》譯為
須訶摩持。
此中,《平等覺經》之須阿提,應是須呵
提之誤寫,亦即將「須呵摩提」,一略「呵」
,一略「摩」字;又,《般舟三昧經》等經所
譯之「須摩提」,亦略「呵」字。
據日本荻原雲來氏所述,「須呵摩提」係
俗語之suha^mati^,此語可轉換成梵語之su
kha^vati^(樂有或安樂),或sukha^mati^(樂無
量或極樂),或sudha^mati^(有甘露或安養
)。極樂淨土的思想經由各時代之流傳,其原
語逐漸轉訛,乃至梵語、俗語交相使用;或許
羅什、佛陀跋陀羅、法顯、玄奘、不空等人所
覽之原本有「suha^mati^」或「sukha^mati^」之
語,故譯為「極樂」。
有關極樂淨土之功德莊嚴,今依《無量壽
經》所說,略示如下︰彼佛國恢廓廣大,無變
異衰滅,微妙奇麗,超踰十方一切世界。以自
然七寶合成為地,無山岳海洋溪渠井谷,亦無
地獄餓鬼畜生等惡趣;無四時春夏秋冬之別,
不寒不熱,常和調適。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
一寶華有百千億葉,其華光有無量種色。一一
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
千億佛,一一諸佛亦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之法。
又有七寶諸樹,周滿世界;清風時發,吹
之,從樹演出無量妙法。散華遍滿佛土,隨色
之次第,毫無雜亂。足履其上,陷下四寸,舉
足已還復如故。又用華訖,化沒無遺。又有講
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以七寶莊嚴;阿彌陀佛常
在講堂中為眾說法。其內外左右有七寶浴池,
其中八功德水湛然盈滿,味如甘露,揚無量自
然妙聲。池岸上有旃檀樹,華葉垂布,香氣普
薰。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
;意欲食時,自然飽足。又有萬種伎樂,清暢
哀亮,悉演法音,無量光明煥爛,照耀國中;
觀音、勢至等無量聖眾,往還其間,神通自在
,以種種供具供養教主阿彌陀佛,又往詣十方
世界供養諸佛。此上所述諸境界,係阿彌陀佛
四十八願所成就之相狀。
此外,《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等
也曾說淨土莊嚴之相,又,天親《往生論》具
列二十九種莊嚴,懷感《釋淨土群疑論》卷五
揭舉三十種勝益,《安國鈔》標二十四樂,《
往生要集》卷上列出十樂;此外,說其一事一
相者,則不遑枚舉。此中,《往生論》二十九
種莊嚴中,國土功德莊嚴有十七種,佛功德莊
嚴有八種,菩薩功德莊嚴有四種。國土莊嚴中
,第一是清淨功德,第二量功德,第三性功德
,第四形相功德,第五種種事功德,第六妙色
功德,第七觸功德,第八三種功德,第九雨功
德,第十光明功德,第十一妙聲功德,第十二
主功德,第十三眷屬功德,第十四受用功德,
第十五無諸難功德,第十六大義門功德,第十
七一切所求滿足功德。佛功德是第一座功德,
第二身業功德,第三口業功德,第四心業功德
,第五大眾功德,第六上首功德,第七主功德
,第八不虛作受持功德。菩薩的四種功德是
︰(1)於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
如實修行,常作佛事;(2)彼應化身於一切時,
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
方世界,教化眾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
一切眾生之苦;(3)於一切世界無餘,照諸佛會
大眾無餘,廣大無量,供養恭敬,歎諸佛如來
功德;(4)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住持莊嚴
佛法僧寶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實修行。
此二十九種莊嚴之說與無著《攝大乘論》
卷下及天親《攝大乘論釋》卷十五所出報土十
八圓淨之說,大抵相合;比之於《無量壽經》
等,其說頗為高妙。即以極樂為蓮華藏世界,
勝過三界之道,廣大無邊際;二乘種不生等等即是。
關於淨土是否攝屬於三界,《大智度論》
卷三十八以其在地上,故不名色界,無欲故不
名欲界,有形色故不名無色界。同書卷九十三
說「有淨佛土,出三界」。《十住毗婆沙論》
卷五〈易行品〉說「超出三界獄」。《往生論
註》卷上、《略論安樂淨土義》、《安樂集》
卷上等說彌陀淨土非三界所攝,即承此等所說。
然慧遠《大乘義章》卷十九以為淨土係有
漏業所成,故為三界所攝;吉藏《觀無量壽經
義疏》列舉南北兩地異說,謂北地師依前引《
大智度論》之說,而判非三界之攝;南地師以
「未斷三界煩惱,亦得往生淨土」,故判為三
界所攝,而吉藏本人係左袒後說。據懷感《釋
淨土群疑論》卷一所述,如來所變無漏淨土原
非三界所攝,但就凡夫所變有漏淨土有二說
︰一說有漏心不離三界,三界即有漏,有漏即
三界,故彼有漏淨土為欲色界所攝;一說三界
之名較狹,有漏之名較寬,故雖是有漏所變之
淨土,但極樂不為三界所攝。
關於極樂淨土之住人,《大阿彌陀經》卷
上、《平等覺經》卷一、《無量壽經》卷上等
云彼國無有女人,女人往生皆變成男子,但《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說阿彌陀佛有父母
及子。古來多以後者之說係約彌陀化身而言。
又,《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大智
度論》卷三十四、《十住毗婆沙論》卷五等悉
說彼極樂有無數聲聞,但《悲華經》卷三、《
大悲分陀利經》卷三、《如來智印經》及前引
之《往生論》等皆云並無二乘,係純菩薩所住
之土。慧遠在《觀無量壽經義疏》卷末曾會通
此等經論之相違。據其所述,彌陀菩薩正處,
唯修小行不得往生,必臨終時發菩提心,種大
乘種,方乃得生;《往生論》之二乘種不生,
係就終而言;《觀經》等云小乘人得生係約始
為言。曇鸞、智顗、吉藏及善導諸師亦有通
釋。然而,《無量壽經》等所說與《往生論》
之間,其思想原已大相逕庭。《往生論》以彌
陀淨土為出過三界之處所,為大乘善根之界,
純屬菩薩所居之土;但《無量壽經》等不說過
三界之義,故不僅准許二乘凡夫往生,其莊嚴
色相等亦與彼所謂蓮華藏世界並不相類。此因
極樂淨土之思想經時代歲月之流逝,已有種種
變遷發展;若強欲會通此二說,恐不能得其正鵠。
■附一︰印順〈彌陀淨土〉(摘錄自《華雨集》
(二)第五章第一節)
菩薩在發心修行的過程中,不退菩提心(
bodhi-citta)是最重要的。於菩提心得不退轉
(avivartika),才能不斷進修,成就佛道。
如退失了菩提心,那就是退轉──退入二乘,
或退在五趣生死,那就不能成佛了。可是菩薩
道廣大難行,容易退失,非怯劣眾生所能成辦
,所以經說「往生淨土」的易行道。中國佛教
界,說到「淨土」,似乎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說到「往生」,就是往生西方︰這表示了中國
佛教界,對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信仰的普遍、深
遠。如依「大乘佛法」來說︰十方的清淨國土
,是無量無數的。「往生」是死此往彼的一般
用語,如往生天上,往生地獄。以「往生淨土
」來說,「十方淨土,隨願往生」,所以也並
不等於往生西方極樂國土。然往生西方極樂,
在大乘經中,有他獨到的意義,這才會形成中
國淨土宗那樣的盛況。
十方的淨土雖多,然專說淨土的經典,並
不太多。主要是東方不動──阿[門內三人](Aks!o
bhya)佛的妙喜(Abhirati)淨土,西方阿彌
陀(Amita)佛的極樂(Sukha^mati^,Sukha^
vati^)淨土。大乘經中,說到這東西二佛與二
淨土的非常多,可說二淨土是旗鼓相當。但說
東方阿[門內三人]佛土的,僅有《阿[門內三人]佛國經》一部(
二種譯本),而說西方阿彌陀佛淨土的,有三
部經,更多的譯本。差別的理由何在﹖阿[門內三人]佛
淨土是重智證的甚深行,阿彌陀佛淨土是重信
的易行道;在通俗普及的情況下,念阿彌陀佛
,往生極樂淨土的法門,當然要比阿[門內三人]佛淨土
法門盛行得多了。其實,在中國佛教界,阿[門內三人]
淨土法門,可說已經忘失了。
專明阿彌陀佛淨土的經典,漢譯的有三部︰
(1)大本《阿彌陀經》,共存五種譯本,經考
定為︰{1}《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
經》,二卷,(傳為吳‧支謙譯),後漢‧支
婁迦讖(Lokaraks!a)譯。{2}《無量清淨平等
覺經》,四卷,(傳為支婁迦讖譯,或作曹魏
‧白延譯),吳‧支謙譯。這二部,是二十四
願的古本。{3}《無量壽經》,二卷,(傳為曹
魏‧康僧鎧譯),晉‧竺法護(Dharmaraks!a
)譯。{4}編入《大寶積經》的《無量壽如來會
》,二卷,唐‧菩提流志(Bodhiruci)譯。這
二部,是四十八願本。《無量壽經》保存了「
五大善」(五戒)及乞丐與國王的譬喻,可說
是從二十四願到四十八願間的經本。{5}《大乘
無量壽莊嚴經》,三卷,趙宋‧法賢譯,是三十六願本。
(2)小本《阿彌陀經》,有兩種譯本︰{1}《佛
說阿彌陀經》,一卷,姚秦‧鳩摩羅什(
Kuma^raji^va)譯。{2}《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一卷,唐‧玄奘譯。小本雖不說阿彌陀佛的
本願,也沒有說到三輩(九品)往生,然敘述
極樂國土的依正莊嚴,而勸人念佛往生,簡要
而容易持誦,所以最為流通。
(3)《佛說觀無量壽經》,一卷,宋‧[彊-弓]良耶
舍(Ka^layas/as)譯。立十六觀,九品往生,
是屬於觀相念佛的。
在十方佛淨土中,阿彌陀佛與極樂淨土的
特勝是︰在彌陀淨土法門集出時,表示了一項
信念︰一切佛中的阿彌陀佛,一切佛土中的極
樂國土,是最殊勝的。阿彌陀佛初發心時,是
世自在王(Lokes/varara^ja)門下的出家弟子
──法藏(Dharma^kara)。法藏菩薩願求佛
道,希望成佛時的國土,在一切佛國土中是最
理想的。世自在王如來為他顯示了二一0億佛
國土(唐譯作「二十一億」;宋譯作「八十四
百千俱胝」。在這麼多的佛國土中,選取最理
想的,綜合為一,從菩薩大行中,成就圓滿莊
嚴的淨土。換言之,這不是某一淨土所可及的
,這是集一切淨土莊嚴的大成,所以「令我為
世雄,國土最第一」了。依菩薩大行而莊嚴佛
土,成佛也就勝過一切佛,如初發大心時說︰
「於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中最尊」。如來智慧
光的殊勝,表示身光明第一,如說︰「阿彌陀
佛光明最尊,第一無比,諸佛光所所不及也
」;「阿彌陀佛光明殊好,勝於日月之明,百
千億萬倍。諸佛光明中之極明也!光明中之極
好也!光明中之極雄傑也!光明中之快善也!
諸佛中之王也!」經中廣說諸佛的光明差別;
極力讚揚阿彌陀佛為「諸佛中之王」,表示了
阿彌陀佛第一的意境。
依「佛法」說︰諸佛的法身是平等的,而
年壽、身光、國土等,是有差別的。依「大乘
佛法」說︰佛與佛是平等的,但適應眾生的示
現方便,是可能不同的。這樣,阿彌陀佛與極
樂淨土的最勝第一,雖不是究竟了義說,而適
應世間(印度)──多神中最高神的世俗心境
,在「為人生善」意趣中,引發眾生的信向佛
道,易行方便,是有其特殊作用的!這可以說
到佛的名號︰阿彌陀(Amita),是「無量」
的意思。無數無量,「佛法」是形容涅槃(
nirva^n!a)的,與阿彌陀音聲相近的阿彌利哆
(amr!ta),譯義為甘露,也是表示涅槃的。
涅槃──現實生死的「彼岸」,「佛法」是究
竟寂滅;「大乘佛法」是畢竟寂滅中,起不思
議的妙用。據大本的古譯本,阿彌陀(在一切
無量中)特重於光明的無量,所以也名阿彌陀
婆(Amita^bha),也就是無量光佛。如《往
生咒》作︰「南無阿彌多婆耶,哆他伽多夜」
(南無無量光如來)。《楞嚴咒》作︰「南無
阿彌多婆耶,哆他伽多耶,阿囉訶帝,三藐三
菩陀耶」(南無無量光如來、應、正遍知)。
《普賢行願品》也說︰「速見如來無量光。」
光明(a^bha)與清淨(s/ubha)的音相近,所
以古譯經名為《無量清淨平等覺經》。這都可
以看出,無量光是阿彌陀──無量佛的主要意
義。這使我們想起了東西二大淨土;東方阿[門內三人]
佛土,如旭日東升,象徵了菩薩的初發大心,
廣修六度萬行,長劫在生死世間度眾生,而歸
於成佛、入涅槃;是重智的。西方阿彌陀佛土
,如落日潛暉,不是消失了,而是佛光輝耀於
那邊──彼土(彼岸,也就是涅槃異名);重
於佛德的攝受,重於信行。這所以極樂世界在
西方;佛告阿難(A^nanda)︰「西向拜,當
日所沒處,為阿彌陀佛作禮」;十六觀中,初
觀落日,「見日欲沒,狀如懸鼓」。阿彌陀佛
起初是重於無量光的,應有適應崇拜光明善神
的世俗意義,但晉‧竺法護譯本以下,都作無
量壽(Amita^yus)佛了。生命的永恒,是世
間眾生所仰望的,所以有「長生成仙」、「永
生天國」的宗教。無量光明──慧光普照與慈
光的攝受,對一般信眾來說,不如無量壽,所
以後代都改為「無量壽」了。小本《佛說阿彌
陀經》說(大正12‧347a)︰
「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
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
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鳩摩羅什的譯本,以阿彌陀──無量佛為
本,綜合了無量光明與無量壽命,還是無量光
在先。玄奘譯本及現存梵本,以無量壽在先而
無量光在後,這是適應世俗所起的轉化。
■附二︰印順〈極樂國土〉(摘錄自《往生淨土論講記》)
(前略)淨土不但有,而且極多,且有殊
勝各別。佛教界又有言唯心淨土者,認為淨土
唯在人心中,心外實無淨土。如是說法,大違
佛意。須知世界唯心所現,是說固是,但既如
是說,須知穢土亦是唯心所現。今承認唯心所
現之穢土為現前實有,何以又不承認唯心所現
之淨土為實有﹖故既信淨土,必信其實有,不可執理廢事。
又關於極樂世界,向有小小論諍。即此淨
土究為佛之報土,抑化土(即佛應化之世界
)﹖向來言佛(姑約二身說),有法身、應化
身。法身之土為實報土,應化身之土為化土。
今此淨土如為報土,則罪惡眾生何能到達﹖如
為化土,則未斷煩惱眾生,亦可仗自願力及佛
願力,得以往生,但此土似又不甚究竟。今此
問題,雖不必深究,但如從各本《阿彌陀經》
看,此土似專為化導穢土眾生,而現為攝引
者。若依《般舟三昧經》言,修成者得阿彌陀
佛現身為之說法,而行者是時起念作觀︰「佛
寧有來﹖我寧有去﹖不去不來,而佛現前,知
由心現。是心念佛,是心作佛。佛即是心,心
即是佛。」如此觀法。從而悟入諸法實相,如
此往生極樂,則極樂世界即非應化土。彼華開
見佛,悟無生忍時,其淨土不在東方,不在西
方,乃遍一切處,而為報土矣。大藏經中有關
極樂淨土者極多,非止今一般所說三種而已。
其各經所述淨土,有敘為佛之報土者,有為應
化土者,故引起古人種種諍辯。如云「念佛即
生極樂」。一種人解釋為念佛必定往生,如所
謂帶業往生。另一種人則認為此乃「別時意趣
」,即說為往生,非即往生,乃累世展轉進修
,終必往生之義,非指現生即往,如俗言一本
萬利,乃逐漸營生,攢積而得,非投一文即可
得萬利也。此種異解,當然皆從對佛身土之不
同了解而生。其實淨土只一,而見為報土、化
土,全視眾生修行程度而定。而修行功深,仍
可在化土得法身,則此化土亦不離報土也。
何故欲往生極樂耶﹖何故發是願耶﹖須知
淨土法門乃大乘法門,小乘無十方淨土,故求
往生淨土為大乘特色。而大乘要義,在上求佛
道,下化眾生。如念佛不離此大乘心境,則與
生極樂意義相符。如只為離苦得樂,則是小乘
根性矣。但發大乘心,何故求生極樂﹖因穢土
因緣不具足,學佛不易,雖發菩提心,而障礙
特多。生老病死,毫無把握,故須往生極樂。
「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決不致退失大心。馬
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說︰如來有勝方便,
勿令退轉(退失菩提心),即此之謂。可見往
生之究竟意趣,乃在不失菩提心。至於八地菩
薩馬鳴與初地菩薩龍樹之生淨土,與凡夫求生
,大不相同。登地菩薩之已悟無生忍者,隨願
往生淨土,如水之趨壑,乃勢之所必至,與發
心求生者不同也。故眾生無高下,悉可生之,
惟不發菩提心者不預焉。
■〔參考資料〕 《法華經》卷六;《大乘起信論》
;慧遠《無量壽經義疏》;智顗《觀無量壽佛經疏》;
吉藏《無量壽經義疏》;《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窺
基《阿彌陀經疏》;元曉《阿彌陀經疏》;《釋淨土群
疑論》卷四~卷六;《淨土十疑論》;《西方要決》;
《念佛鏡》;矢吹慶輝《阿彌陀佛研究》。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28819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