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五千一百六十五
2019/08/24 03:56:35瀏覽63|回應0|推薦2
◎楊文會(1837~1911)
清末之著名居士。池州(安徽)石埭人,
號仁山。自幼讀書,但不喜科舉業,當咸豐三
年(1853)太平天國革命軍進攻安徽,他隨著
家人輾轉遷徙於各地,前後十年。這時他學習
音韻、曆數、天文、地理以及黃老莊列等學
問。同治三年(1864),他因病專心研究有關
修養的書籍,得《大乘起信論》,反覆讀誦領
會其中的奧義。接著又看到《楞嚴經》,更有
會心,增加對佛經鑽研的興趣。同治五年,他
到南京在工程界工作,同事中有真定人王梅叔
,深通佛學,時相切磋。他又認識了魏剛己、
趙惠甫、劉開生、張浦齋、曹鏡初等人,和他
們討論,以為當時佛經大部份刻版都毀滅了,
對於弘揚佛學很有影響,應將刻經的事業恢復
起來。於是設立金陵刻經處,募款重刻方冊藏
經,由他自任校勘。同時贊助這事最有力的有
江都人鄭學川,出家名妙空,在揚州磚橋設立
了江北刻經處,和金陵刻經處分工合作。同治
十二年,楊文會又研究造像,擬好結構,請畫
家畫成「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圖」、「大悲觀音
像」等,另外還搜集古代名畫佛像,一併刻版流通。
光緒四年(1878),他服務外交界,隨駐
英、法公使到倫敦、巴黎。光緒十二年,又再
去倫敦認識了日本留學僧人南條文雄。三年後
,他任滿回家,年已五十三。他感慨當時政治
的腐敗,決心擺脫政界,專門研究佛經。又與
南條文雄聯繫,托南條在日本陸續搜得大藏經
未收錄的中國古德著述二八0餘種,擇要刻
印。同時他也幫助日本編輯《續藏經》,供給
了好些註疏和密教典籍。光緒二十年,他和英
人李提摩太把《大乘起信論》譯為英文,流通
於外國。明年,他又在上海會見了斯里蘭卡的
達磨波羅,很贊同波羅發起摩訶菩提會將在印
度復興佛教的宗旨,就著手編訂《初學課本》
等書,準備創辦學校,培養弘法人材,作這一
運動的響應。由於這些事,他對中國和日本、
印度等地佛教文化的交流,作出不少貢獻。光
緒二十三年,他於南京延齡巷修建住家的房屋
,附帶收藏經版並流通佛經,四年後將這所房
屋捐給刻經處。光緒三十四年,他於刻經處實
現了辦學計畫,設立祇洹精舍,招收僧俗學生
十餘人,由他親自教授佛學。釋太虛、邱晞明
等都是當時學生中的優秀者。祇洹精舍辦了兩
年,因缺乏經費,就停辦了。
跟著宣統二年(1910),楊文會又辦佛學
研究會,他自己主講。他此時在刻經方面,因
感覺到日本所編《續藏經》的蕪雜,就另編了
《大藏輯要》的目錄,共收三藏要典及各家著
述共四六0種,三千三百餘卷,準備陸續刻
印。又擬作大藏和續藏的提要,提供讀者研究
的門徑。宣統三年秋,他患了病,以刻經處的
事業囑付研究會同仁,並以處內事務託歐陽漸
、陳鏡清、陳義三人分任,於八月十七日去世
,年七十五歲。他遺囑不願和一生所刻的經版
分離,所以他的遺體就葬在刻經處內,並建了
紀念塔。他的著作有《大宗地玄文本論略注》
四卷、《佛教初學課本》並《注》各一卷、《
十宗略說》一卷、《陰符》、《道德》、《莊
》、《列》四經發隱各一卷,《論語》、《孟
子》發隱各一卷、《等不等觀雜錄》八卷、《
觀經略論》一卷、《闡教編》一卷,都已刻版印行。
楊文會宏揚佛學四十年,以刻經和講學交
互為用,對於中國近代佛教所發生的影響是很
大的。他計劃刻版的《大藏輯要》雖未完成,
但重要的著述都已刻了出來。像賢首的十疏之
六和一些雜著、嘉祥《三論疏》、慈恩《唯識
述記》、《因明述記》,善導《觀經疏》等中
國久已失傳的要典,都從日本搜得底本,精加
校勘,刻版流通。這不但豐富了佛教大藏的內
容,並還啟發了學者的研究,使各宗學說得到
平等的傳播。所以在他主辦的佛學研究會講習
指導之下,會員如譚嗣同、桂柏華、黎端甫、
梅光羲、李證剛、歐陽漸等各擅專宗,有獨到的造詣。
至於楊文會自己的佛學思想,則著重在淨
土法門,推尊明末四大師(蓮池、紫柏、憨山
、蕅益),對於佛學各宗以及內外學說,帶有
濃厚的調和色彩,因而常常表示「教宗賢首,
行在彌陀」。他對賢首宗著述有深刻研究,並
有精確辨別,像《華嚴三昧章》一書,就是經
他的鑒定刻出流傳於世的。他並還上溯清涼、
圭峰各家思想的來源,特別重視《大乘起信論
》和《玄文本論》,要將二論的綜合法門來涵
蓋一切。他自己獨尊賢首,而對接近他的學人
則因材施教,分別鼓勵深入餘宗。所以他在佛
學上諸宗兼顧,規模廣闊,影響於當時。(田光烈)
■附︰歐陽漸〈楊仁山居士傳〉(摘錄自《中國
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三卷第四冊)
清末,楊仁山居士講究竟學,深佛法,於
佛法中有十大功德︰
一者,學問之規模弘擴;二者,創刻書本
全藏;三者,搜集古德逸書;四者,為雕塑學
畫刻佛像;五者,提倡辦僧學校;六者,提倡
弘法於印度;七者,創居士道場;八者,捨女
為尼,孫女外甥女獨身不嫁;九者,捨金陵刻
經處於十方;十者,捨科學伎藝之能,而全力
於佛事,菩薩於五明求,豈不然哉。
此土思想,涵蓋渾融,善而用之,登峰造
極,故曰中土多大乘根器;其不善用,則凌駕
顢頇,毫釐千里,亦足傷慧命之源。北魏‧菩
提流支重譯《楞伽》,大異宋譯,譯籍雖多,
歧義屢見,於是《起信論》出,獨幟法壇,支
離儱侗之害千有餘年,至今不熄。蓋《起信》
之謬,在立真如門,而不立證智門,違二轉
依。般若說與生滅合者為菩提,不與生滅合者
為涅槃,而《起信》說不生不滅與生滅合者為
阿梨耶識。《瑜伽》熏習是識用邊事,非寂滅
邊事,而《起信》說無明真如互相熏習。賢首
、天台欲成法界一乘之勳,而義根《起信》,
反竊據於外魔。蓋體性智用樊亂淆然,烏乎正
法﹖乘教何分而教網設阱,都談一乘胡薄涅槃
,天台過也;不明增上皆一合相,圓頓奚殊襲
四而五,賢首過也。奘師西返,《瑜伽》、《
唯識》日麗中天,一切霾陰蕩滌殆盡,誠勝緣
哉。有規矩準繩,而方圓平直不可勝用,法界
一乘建立自無殞越之殊。獨惜後人以《唯識》
不判五法,圓頓甘讓《華嚴》,而一隅自守。
職其法義精審有餘,論其法門實廣大不足耳。
仁山居士,學賢首遵《起信論》,刻賢首
《起信論義記》及《釋摩訶衍論》,而集志福
等註以作疏。博求日韓,得賢首十疏之六,與
藏內十餘卷,都二十種,彙而刊之,曰《賢首
法集》,刻《玄文本論》,而詳論五位以籠罩
一切法門。然其〈與桂伯華書〉曰︰研究因明
唯識期必徹底,為學者楷模,俾不顢頇儱侗,
走入外道而不自覺。明末諸老,仗《宗鏡錄》
研《唯識》,以故《相宗八要》諸多錯謬,居
士得《唯識述記》而刊之,然後圭臬不遺,奘
基之研討有路。刻《門論》、《百論》等,然
後中觀之學有籍,而三論之宗復明。嘗示修禪
,曰離心意識參,曰守當前一念,曰《中峰廣
錄》善,然後禪有徹悟之機而宗門可入。與日
人論十念往生,而必發菩提心,然後淨土之宗
踐寶。唯居士之規模弘廣,故門下多材。譚嗣
同善華嚴,桂伯華善密宗,黎端甫善三論,而
唯識法相之學有章太炎、孫少侯、梅擷芸、李
證剛、蒯若木、歐陽漸等,亦云夥矣。然其臨
寂遺囑,一切法事乃付託於唯識學之歐陽漸,
是亦可以見居士心歟。
居士喜奇書,有老尼贈以《金剛》,髮逆
亂甫定,於皖肆得《起信》、《維摩》、《楞
嚴》,循環研索,大暢厥心。因而遍覓經論,
又卒不一獲,於是發憤而起,與王梅叔、魏剛
己、曹鏡初等謀刻大藏全經。獨江都鄭學川最
切至。厥後出家名妙空,創江北刻經處於揚州
磚橋雞園,而居士創金陵刻經處於南京。居士
在英牛津時,與倭人南條文雄善,後仗其力由
海外得古德逸書三百種,抉其最善者刻之。而
倭印《續藏》,居士亦供給多種。然以為《續
藏》蕪雜,應區別必刊、可刊、不刊三類而重刻之也。
居士嘗謂,刻經事須設居士道場,朝夕丹
鉛,感發興致,然後有繼以漸而長。昔年同志
共舉刻事,乍成即歇者為多,雖磚橋刻經不少
,而人亡業敗,以故設立學會於金陵刻經處,
日事講論不息。今以避難移川,而刻事猶未衰
歇者,由是而來也。
居士謂比丘無常識,不通文,須辦學校。
當時金陵南郊、揚州、常州,皆設僧學,而金
陵刻經處辦祇洹精舍,僧十一人,居士一人,
以梵文為課,以傳教印度為的,逾年解散。因
詢居士何因歇廢,居士以無學生答。意以奘師
未遊印時,《婆沙》諸籍精熟無倫,今欲印遊
,須研解固有學義,而後法施資糧不匱。今時
印通,若談遊印,非仍居士之說無當耳。
居士於事純任自然,每有水到渠成之妙。
嘗謂漸曰︰牛應貞女夢中讀《左傳》全部,以
志不遂而夭折,此父母不善處之之過也。故於
女圓音任其出家,於孫女輩聽其獨體。辛亥八
月十七開護刻經處會,居士問幾鐘,而曰︰吾
刻事實落,吾可以去。即右脅而逝。蓋自然如
此,生死亦自由矣。
居士於事又復能捨。金陵刻經處經營五十
年,刻經三千卷,房室數十間,悉舉而公諸十
方,以分家筆據為據。此猶物質,而精神亦捨。
居士聰慧嫻科學,從曾惠敏赴英法,又復
從劉芝田赴倫敦,廣有製造,悉售於湘時務學
校,而以其資創金陵刻經處。
居士善工程,李文忠函聘不往,曾文正密
保不就。志在雕塑,先事繪畫,成「極樂世界
依正莊嚴圖」、「靈山法會圖」,布列數十人
無間隙,雕刻則極其精微,而又一本造像度量,使人觀想不誤。
■〔參考資料〕 蔣維喬《中國佛教史》卷四;《淨
土宗史與宗師》(《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5});于凌
波《中國近代佛門人物誌》;Holmes Welch《The
Buddhist Revival in China》。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28767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