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五千一百三十六
2019/08/21 03:44:46瀏覽106|回應0|推薦2
◎愛見大悲
指不離愛見的大悲。即未證實相之理,承
認有能愛、所愛二相而起的大悲。《維摩經》
卷中〈文殊師利問疾品〉云(大正14‧545a)
︰「作是觀時,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
捨離。」《注維摩詰經》卷五舉出諸家之釋,
其中羅什曰(大正38‧378a)︰「未能深入實
相,見有眾生,心生愛著,因此生悲,名為愛
見大悲。愛見大悲虛妄不淨,有能令人起疲厭
想,故應捨離。」僧肇曰(大正38‧378a)︰
「若自調者,應先觀己病,及眾生病,因緣所
成,虛假無實,宜以此心而起悲也。若此觀未
純,見眾生愛之而起悲者,名愛見悲也。此悲
雖善,而雜以愛見有心之境,未免于累,故應
捨之。」道生曰(大正38‧378b)︰「作上二
觀起大悲之時,若於觀中有愛念心,又見眾生
而欲拔濟之者,為愛見大悲也。」
■附︰演培《維摩詰所說經講記》上(摘錄)
《維摩詰所說經》︰「彼有疾菩薩應復作
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
有。作是觀時,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
捨離。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
悲。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
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
《講記》︰「彼有疾」的「菩薩應」當「
復作是念︰如我」現在所有的「此病」,是因
緣和合而現起的,既不可以說它真,亦不可以
說它有,所以說「非真非有」。非真即假有如
幻,非有即病性本空,唯有如是了達,疾病方
可去除,若以病為真有,那就不可消除,所以
這一認識,是非常重要的。不特自己的病是如
此,「眾生」的「病亦非真非有」。如果「作
是觀」察「時」,對「於」一切「眾生」,迷
執病的實有,就會起大悲心,設法救濟眾生。
我以觀三空慧自調,亦當以此調治眾生,使眾
生離苦得樂。但是同樣的悲心,有愛見悲、法
緣悲、無緣悲的不同。「若」所「起」的悲心
,是屬「愛見大悲」,不是無緣大悲,「即應
」立刻予以「捨離」。愛是繫著,見是執見,
由執見而生之愛,是名愛見。如世人母愛子,
含有私心的愛,不特不能普遍,而且是不清
淨。又如好事由我來作,是就認為對的,假使
別人作了,不特不認為對,而且感到威脅自己
,甚至覺得失去自己光彩。推其原因,是愛見病的作祟。
這種煩惱,做菩薩的,應速遠離,「所以
者何」﹖因「菩薩」要「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
悲」,方是清淨無染的,方可普遍的為一切眾
生服務。煩惱稱為客塵,表示這不是本自有的
,如同外來的客一樣,總歸是要離去的。愛見
不但是煩惱,而且有了愛見,煩惱更加滋盛!
以「愛見」而起大「悲」心的菩薩,即使能於
生死中度生,終有疲憊厭離眾生的一天,所以
說「則於生死有疲厭心」。這話怎講﹖因有愛
見從中作祟,自己認為歡喜的,就樂意的去做
,自己認為不歡喜的,就不高興去做;或見眾
生有這樣的眾多,生死苦海這樣的難以出離,
我長期的逗留在生死中做什麼﹖即此一念心動
,則於生死疲厭,不願再為度化眾生,而於生死道中奔馳!
「若能離此」愛見之心,在生死道中不息
奔馳,不會感到怎樣的辛苦,大悲心的可以長
遠維持,對於生死「無有疲厭」,是則「在在
」處處「所生」,不論生到天上人間,不論生
到三途惡趣,都能精進不懈的度化眾生。如舍
利弗於過去生中行菩薩道,經過六十劫這麼久
的時間,後因有人向他乞化眼睛治病,尊者雖
慷慨無私的給了他,但乞者卻把它丟在地上用
腳踩踏。尊者見到這情形,深感菩薩道難行,
於是退失了大心。所以大乘佛法說,要通達一
切法平等空性,從空出假,了知如幻假有,才
能興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如此在生死中度
生,才不致因切身利害關係而有疲厭心,本著
無所得而起的大悲,恒時在生死中濟度眾生,
是就可以做到「不為愛見之所覆」蔽,才有資
格調伏眾生,使眾生離苦得樂。
■〔參考資料〕 《維摩經義記》卷三(本);《維
摩經義疏》卷四。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2864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