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五千一百零三
2019/08/17 04:38:05瀏覽107|回應0|推薦4
◎圓頓止觀
三種止觀之一。「漸次止觀」以及「不定
止觀」之對稱。指不經過由淺入深的階段,一
開始即緣純一實相,以體證「實相外更無別法」境界的止觀。
據《摩訶止觀》卷一(上)以及《止觀輔
行傳弘決》卷一之二所述,圓頓行者初觀實相
雖無初後別,但以二十五方便為豫修,後以十
法成乘為正修。正修中,就「通」而言,於日
常起動不止的吾人第六意識,簡去善惡二心,
在羸劣無記的陰妄一念上凝作三千三諦妙觀,
住純一實相,其行相除實相外不見別法;就「
別」而言,猶如隨自意三昧,縱任善惡無記三
性,廣就六作(行住坐臥語默)、六受(六根
領納六境)而豁達自在地修止觀。
圓頓止觀與漸次、不定二止觀都是智顗得
自慧思所授,其《摩訶止觀》十卷,即在詳說圓頓止觀。
■附一︰智顗《摩訶止觀》卷一(摘錄)
圓頓者,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
實。繫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
道。己界及佛界,眾生界亦然。陰入皆如,無
苦可捨;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邊邪
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
無苦無集故無世間,無道無滅故無出世間。純
一實相,實相外更無別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
■附二︰田村芳朗著‧慧嶽譯〈天台法華的真
理觀〉(摘錄自《天台思想》第一部第二章)
所謂「止」是停息心的動搖,住於本源的
真理;「觀」是以不動的心智的努力,正確的
即事物而觀察真理。故止屬定,觀屬慧。合起
來則可用寂照、明靜來解釋。
從假入空,從空入假,中道第一義,是依
「觀」(三觀)而樹立的。天台智者大師又將
之運用於「止」,立「體真止」、「方便隨緣
止」、「息二邊分別止」。所謂「體真止」,
乃體認空的真理而安住的意思;「方便隨緣止
」是以巧妙的方便,隨緣於現實(假)諸相而
安住,「息二邊分別止」是平息空與假的二邊
分別,由不執而住於不偏的中道。要之,三止
三觀是空假中三諦的體驗、實踐面。
為了三止三觀之說明與理解的方便,故將
它說成是階段性的(次第三觀),其實它本來
是同時的(不次第三觀)。從假入空觀就是從
空入假觀,就是中道第一諦觀。即空即假即中
;若是空的話,則一切皆空;若是假的話,則
一切皆假;若是中的話,則一切皆中。《摩訶
止觀》卷五(上)說(大正46‧55b)︰「一
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一假一切假,無空
中而不假;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把
握三止三觀的同時性、一體性,此稱為「圓頓
止觀」或「一心三觀」;天台智顗以此為止觀的終結。
在修習真理的實踐中,首先捨去對自己執
著之人我見(主觀的)與執著於對象的法我見
(客體的),而成為人空(人無我)、法空(
法無我)及人法不二、空。這就是從假入空觀
,是從二到不二。又再從對人法不二、空的熟
習,而能將人(自己)與法(對象)自在的顯
現和活動。此即從空入假觀,是從不二到二。
最後,攝持為空即假、假即空、不二而二、二
而不二,此即中道第一義觀。
空、假、中的相即
修習真理的方法包含著上述的階段,但這
些階段本來卻不是隔別的。譬如人空是捨棄自
己的主觀;換言之,即是以對象為對象的客觀
性看法。這就是說,把對象當作對象而自在的
活動。另一方面,法空是客觀地看待對象而不
執,換言之,就是確立自己的主體性。這就是
說,把自己當成自己而自在的活動。
前述人馬一體的實例,所謂「鞍上無人,
鞍下無馬」,不是捨棄馬走與人騎的狀態,而
是強調馬走得很好而人也能巧妙的駕御,即如
名馬由名騎士騎乘而成為一體的狀態。故從假
入空,即為從空入假。掌握不二、空不外就是
二假之正確的活動。
再舉一個生活上的例子,如騎腳踏車,最
初見到車時,始知如何騎法(法我見‧客體的
),其次,便是要如何才能將車隨順自己的運
用(人我見‧主觀的)。但實際騎上去的時候
,並不如想像的順利,即容易導致摔倒致傷,
雖傷而再騎,騎而再傷的狀態(生死輪迴)。
這是無法運用AB不二、空的真相,而執於AB
二相的形態,即迷於AB二相(迷有)。
但在不知不覺中,卻能順利的騎好腳踏
車。此時乃無車與自己的意識(空),此即不
二一體的契合。但是這個不二、空的狀態不是
不騎車,而是車作為車而正確的動(人空‧客
觀的),自己也作為自己而自在的騎車(法空
‧主體的)。AB不二、空,即AB二者正確的
活用(妙有)。因此AB不二與AB是二,絕不
是不同的。所有被稱為專家技藝的,都是透過
這種經驗,在不知不覺中學會的。
由從假入空、從空入假,以至空即假、假
即空的次第性、階段性的說法,乃是為了說明
的方便或理解、修習的方便而施設的。對於真
理的本質而言,本來從始就是即空即假即中。
因誤解而固執於空,墮落於虛無,失去現實的
生成與展開的就是二乘(小乘)者。本來而真
實的「空」,是具有現成現實的生成與展開的
,這稱為「真空妙有」。在龍樹菩薩的《中
論》〈觀四諦品〉第二十四說︰「由於空性的
成立,所以一切成立,若空性不成立,則一切
不能成立。」這就是主張,一切皆空即一切皆
成。故天台智者大師強調圓頓止觀乃至一心三觀。
■〔參考資料〕 《法華經玄義》卷十(上);《止
觀義例》;《止觀大意》;《法華經三大部讀教記》卷
十五;《止觀輔行講義》卷一;《止觀輔行講述》卷一
;安藤俊雄《天台學──根本思想展開》。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28564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