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四千九百零三
2019/07/24 04:27:07瀏覽137|回應0|推薦4
◎菩提留支(梵Bodhiruci;約五、六世紀間)
一作菩提流支,意譯道希,北印度人。他
是大乘瑜伽系的學者,得到世親直系的傳承(
依《金剛仙論》所說,留支是世親四傳弟子
)。他不但深通顯教,還熟悉當時流行的祕密
陀羅尼法門。北魏‧永平元年(508),攜帶
大量梵本,經過西域來到中國洛陽,受到北魏
宣武帝的禮遇,住在規模宏大的永寧寺。當時
受帝室供養的印度、西域僧人多到七百人,內
有著名學者勒那摩提(意譯寶意)、佛陀扇多
(意譯覺定)等;但在翻譯佛典方面,留支被
推尊為領導人物。
留支的翻譯工作,在他到洛陽不久就開始
了。其先,他和勒那等合作(由留支、勒那二
人主譯,扇多傳語),譯出一些瑜伽學系的重
要著述,這就是《究竟一乘寶性論》四卷(無
著造論本,堅意作釋)、《法華經論》二卷(
世親造)、《十地經論》十二卷(世親造)、
《寶積經論》四卷(安慧造)。他們翻譯的技
巧一上來比較生硬,有些名詞還用得不恰當(
像器世間開頭譯成了盞子世間等);又因當時
在譯場裏的助理人員所操方言有南北的不同,
筆受綴文的時候也發生種種的錯誤(這像《寶
積經論》有許多錯亂的文句和聲音近似的別字
等等)。但是三年後譯完《十地經論》,他們
的翻譯技術也就成熟了。《十地經論》裏有處
原本的字句有不同的傳誦,後人因傳說留支和
勒那爭名,沒有合作到底,現存譯本是兩家分
譯完了才又合併的;但這並非事實。
留支在洛陽單獨從事翻譯,為時很久,最
後還隨著東魏的遷都到了鄴城,繼續工作到天
平二年(535)為止,前後將近三十年光景。
他在何時去世,現已無考。至於他一生所譯的
書,當時就有李廓所撰《眾經目錄》詳細記載
,唐代《開元釋教錄》更加以刊定,總共三十
部、一0一卷。其中重要的經論有︰《金剛般
若波羅蜜經》一卷、《彌勒菩薩所問經》一卷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六卷、《深密解脫經
》五卷、《入楞伽經》十卷、《大薩遮尼乾子
所說經》十卷、《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五卷、
《金剛般若經論》三卷、《文殊問菩提經論》
二卷、《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四卷、《無量
壽經論》一卷、《百字論》一卷等。此外,還
有《唯識論》一卷,《開元釋教錄》說是瞿曇
般若流支所譯,但在唐代窺基的著述裏仍認為
是菩提留支的譯本。
留支所譯各書偏重於介紹大乘瑜伽一系的
學說,比較有系統。其中對於後來佛學開展發
生影響的,有好幾種。首先是《入楞伽經》。
此經在劉宋時代求那跋陀羅曾譯過一部略本(
四卷),傳播達摩禪法的一些禪師即用它做修
行的參考書。但求那的翻譯是相當晦澀難懂的
,留支特為重翻大本,「加字混文」,力求暢
達;並還為人講說,留下了《義疏》(今佚
)。這一矯正,在義解上不免有偏差的地方。
像將第八種識即阿賴耶識染淨兩方面說成兩截
,便是一例。由此,留支譯本顯然和宋譯分歧
,成為北方一部分禪師異說的來源。
其次是《十地經論》。在經文中本有「三
界唯心」的論點;世親的釋論更依唯識道理加
以發揮,並對染淨兩方面緣起指出了總的根
源。這很適合於當時學者研究上的要求,因而
一時風行,有了一群專攻此論的「地論師」。
其中跟著留支學習《地論》最有成就的是道
寵。他曾聽過留支三冬講說,隨聽隨即著疏流
傳;從他得法的有千餘人。他們主張阿賴耶識
為諸法緣起的根本;這和勒那門下慧光一派地
論師主張真如(法性)為諸法根本的有所不同
,於是成了北道系,而與慧光們的南道系相對立。
再次是《金剛經論》。這在留支到洛陽的
次年(509)就獨自譯出了。它介紹了彌勒、
世親對於《金剛經》的解釋,將經文裏隱含著
的疑難和解答,剝蕉似地一層層分析出來,給
予研究經文的以很大啟發。留支還將他所傳習
的世親門人金剛仙的解說詳細為學人開演,他
的紀錄編成了《金剛仙論》(十卷)留傳到現在。
另外,中國淨土宗的祖師曇鸞,當初因要
訪求長生之術而遇到留支,留支授給他《觀無
量壽佛經》,說明長生不如解脫的道理,引導
他信仰淨土。同時留支又譯出《無量壽經論》
(通稱《往生論》),介紹世親的五種念佛法
門,曇鸞為之作註,也大大發揮了淨土宗的教義。
中國南北朝時代,判教之說盛行。相傳留
支對於判教也表示了獨到的看法。他依據《涅
槃經》判釋一代佛法為半滿兩教︰在佛成道後
十二年內所說的都是半字教,十二年以後所說
才算滿字教。北方一部分禪師又傳說留支判經
為一音教。此即依《維摩》等經,說佛教只是
一音、一味,但以眾生根性不同,隨類而有異
解。關於這些傳說,現在已無留支自己的文獻可考了。(呂澂)
■〔參考資料〕 《歷代三寶紀》卷三、卷九;《續
高僧傳》卷一、卷六〈曇鸞傳〉;《大乘法苑義林章》
卷一(本);《開元釋教錄》卷六;宇井伯壽《大乘佛典研究》。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2822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