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四千九百零一
2019/07/24 04:17:25瀏覽126|回應0|推薦4
◎菩提行經(梵Bodhicarya^vata^ra、Bodhisattva-
carya^vata^ra,藏Byan%-chub-sems-dpah!i spyod-
pa-la h!jug-pa)
四卷。相傳為龍樹菩薩集頌,宋‧天息災
譯。收錄在《大正藏》第三十二冊。此外,現
代有台灣‧陳玉蛟自藏文本譯出之《入菩薩行》。
全經旨在闡示成就菩提之道行。共有偈頌八品,即︰
(1)讚菩提心品,讚嘆發菩提心的功德,敘說
發菩提心可滅大罪得勝果。
(2)菩提心施供養品,敘說以諸妙花、妙果、
湯藥、香等,供養如來、法寶、普賢、文殊、觀自在等。
(3)護戒品,說護心護戒之要。
(4)菩提心忍辱波羅蜜多品。
(5)菩提心精進波羅蜜多品。
(6)菩提心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品。
(7)菩提心般若波羅蜜多品。
此上四品,說四波羅蜜多行。
(8)菩提心迴向品,謂以大悲菩提心救度一切
,願得世間樂及菩提樂。
本經有梵本及西藏譯本,二者都在第二品
之次加上〈菩提心持品〉與〈菩提心不放逸品
〉,故皆為十品。又,漢譯本題為聖龍樹集頌
,但梵本、西藏本,以及多羅那他《印度佛教
史》都認為本書是寂天(S/antideva)所撰。
至於以為本書是龍樹撰偈頌之緣故,係依據書
中〈護戒品〉之末有「聖龍樹菩薩,一心之所
集」之語而來。但是,作者自己尊稱「聖龍樹
」,有違常情,頗為難解。依學術界的研究,
此經仍應視為寂天所撰。
近年有關本經之刊行,有P. Minayev及
H. P. Sastri刊行的梵本、B. Bladimirzov印行
蒙古譯本、L. de la Valle/e Poussin的梵文法
譯本、R. Schmidt的梵文德譯本、河口慧海氏
的藏文日譯本。此外,尼泊爾現有梵語註疏本
流傳,西藏大藏經中也存十一部註釋本。
◎附︰陳玉蛟《入菩薩行導論》〈自序〉
西元七世紀後半至八世紀中之間,印度出
了一位擅長詩文的中觀學者──寂天(S/a^n
tideva)。他寫的《入菩薩行》(Bodhicary
a^vata^ra,以下略稱《入行》),充滿了濃郁
的宗教情感;時而寧靜莊重,時而灑脫飄逸,
時而悲天憫人,時而超塵絕俗。在精簡切當的
議論中,呈現出深刻的哲學洞見;在巧妙傳神
的譬喻中,蘊含著殷切的宗教教誨,真不愧是
一部能使頑者廉、弱者立的曠世巨著。在印度
,《入行》是後期大乘佛教最流行的文學作
品。據說單在印度,它的相關註釋就多達一百
部以上,只可惜大部份的註釋都沒流傳下來。
當《入行》和它的十部註釋陸續被傳譯到西藏
以後,它同樣很快地就成為西藏僧俗共賞的寶
典。西藏佛教各派的學者,都著有《入行》的
註釋。直到今天,達賴喇嘛和其他藏僧仍然經
常對藏胞宣講此論。
《入行》的梵文本,幸運地被保存了下
來。早在西元1889年和1894年,就分別由I. P.
Minayeff和S/a^stri Haraprasad出版過。1901
年至1904年間, Louis de La Valle/e Poussin
也陸續校訂出版了智作慧(Prajn~a^karamati;
950~1030)的《入菩提行難處釋》(Bodhi-
carya^vata^rapann~jika^)。關於智作慧的註釋
,還有P. L. Vaidya於1960年出版的校訂本。
在翻譯方面,1907、1920年,分別出版了
Poussin和Finot的法譯本;1923、1981年,有
Schmidt和Steinkellner的德譯;1921、1958
年,有河口慧海和金倉圓照的日譯;在英譯方
面,則分別有Barnett(1909)和Matics(
1971)的譯本。1987年,在布拉格也出版了
Dharmaoipa的捷克文譯本。這些譯本主要是
根據梵文頌本翻譯的。到目前為止,除了塚田
貫康正在陸續發表智作慧關於第九章的部份註
釋之外,智作慧的註釋尚未被完整研究過。此
外,間接譯自藏文本的,還有Batchelor的頌
文譯本(1979)和Tenzin P. Phunrabpa翻譯
Geshe Kelsang Gyatso的《入行》註疏譯本
(1986)。Batchelor的譯本,十年間發行了
五版,它的需求量可想而知。後者是目前比較
完整的《入行》註疏的英譯本。不過,此書內
容近似格魯派賈曹傑(rGyal tshab rje)的註
疏,可能是Kelsang Gyatso講解賈曹傑註疏
的講稿。可惜,其中賈曹傑的釋文和Kelsang
自己的解釋混在一起,若不核對原文,涇渭難
分。除了《入行》的翻譯以外,Amalia Pez
zali 還作了有關寂天生涯、著作和思想等全盤
性的研究(1968)。江島惠教也發表過一篇關
於《入行》註釋的論文(1966),介紹印度十
部《入行》註釋中第九〈智慧品〉的大致內容。
反觀我們漢地,《入行》早在趙宋時期就
被天息災譯成了漢文,題名《菩提行經》。可
是一直未受重視,既無人研究作釋,也無人講
說流通。在印度與西藏如此膾炙人口的一部名
著,傳到漢地以後,竟然一直默默無聞。這究
竟是何原因呢﹖筆者以為,主要的原因大概有兩個︰
(一)隋唐以後,漢地佛教已經發展到相當成
熟定型的階段,論修行,非禪即淨。論教理,
非天台即華嚴。其他舊譯的大經大論尚且乏人
問津,新譯的典籍還有誰會去理會呢﹖
(二)天息災的譯文不怎麼流暢,很難讀懂,
而且還缺了第三、四兩品。關於這點,只要把
天息災所譯的前面幾頌列出來作一比較,我們
很快就能明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了。
     筆者譯       天息災譯
(1)法身善逝佛子伴,  (1)如佛妙法體無邊,
  及諸應敬我悉禮;   佛子正心歸命禮,
  今當依教略宣說,   佛甘露戒垂覆護,
  入善逝子律儀方。   我今讚說悉依法。
(2)此論未宣前所無,  (2)此說無有未曾有,
  詩韻吾亦不善巧,   亦非自我而獨專,
  是故未敢言利他,   我無自他如是時,
  為修自心撰此論。   乃自思惟觀察作。
(3)循此修習善法故,  (3)如是發心觀察時,
  吾信亦得暫增長;   能令我此善增長,
  善緣同我諸餘人,   時見如是娑婆界,
  得見此已亦獲益。   此乃是彼佛世尊。
(4)暇滿人身極難得,  (4)此界剎那難得生,
  既得能辦人生利,   得生為人宜自慶,
  倘若今生利未辦,   思惟若離菩提心,
  後世怎得此圓滿!   復次此來何以得。
(5)猶於烏雲暗夜中,  (5)如雲覆蔽夜黑暗,
  剎那閃電極明亮,   閃電光明剎那現,
  如是因佛威德力,   佛威德利亦復然,
  世間暫萌修福意。   剎那發意人獲福。
從前面的比對我們不難看出,像天息災這
樣的翻譯,正確達意尚嫌不足,遑論從中感受
寂天豐富的宗教情操。無怪乎呂澂先生會批評
它說「譯文拙劣,錯訛亦多」。也難怪如此具
有震撼力的經典之作竟然被漢僧束諸高閣,不聞不問。
■〔參考資料〕 陳玉蛟《入菩薩行導論‧譯注》;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第六講。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2822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