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四千八百九十
2019/07/23 03:59:49瀏覽231|回應0|推薦9
◎菩提(梵bodhi,巴bodhi,藏byan%-chub)
指開悟的智慧。梵語bodhi,係從有「知
」或「覺」之義的動詞budh轉化而來的名詞
,意譯智慧、知、覺。舊譯又翻為道。《大智
度論》卷四十四云(大正25‧380b)︰「天竺
語法,眾字和合成語,眾語和合成句,如菩為
一字,提為一字,是二不合則無語,若和合名
為菩提,秦言無上智慧。」《無量壽經》卷上
等,稱無上菩提為無上道;《大乘義章》卷十
八依果德圓通之義,將菩提翻為道。然而,《
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云(大正43‧235c
)︰「言正解者,正覺異號。梵云菩提,此翻
為覺,覺法性故。末伽言道,遊履義故。古云
菩提道者非也。」
菩提為佛教的根本理念。佛教主要即在說
明菩提之內容,及證取菩提的實踐修行方法。
佛教的禮拜對象,即為獲得菩提的覺者,即佛
陀。佛陀所覺悟的菩提,其內容是諸法皆空,
即所謂一切萬有皆無實體的真理。然而從覺悟
諸法皆空的覺者而言,萬有乃超越有、空之實
在本身,故為諸法實相。依佛教的發展階段來
說,係從否定的覺到肯定的覺;約略而言,否
定的覺即是小乘佛教,肯定的覺為大乘佛教。
對此,《大智度論》等書曾揭三種菩提、五種菩提之說。
由於聖者可分三類,故菩提亦有三種。(1)
聲聞(阿羅漢)所得的聲聞菩提(阿羅漢菩提
);(2)獨覺所得的獨覺菩提;(3)佛所得的佛菩
提。此中,前二種菩提係唯斷煩惱障而得之菩
提;而佛菩提則一併斷除煩惱、所知二障而悟
得者,乃究極而無勝之者,又稱之為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阿耨菩提、無上正等菩提、無上
正等覺、無上正真道、正等菩提、等正覺、正
覺等、無上菩提、無上道。又,聲聞菩提係依
師之指導,經三生修行而得;獨覺菩提係為求
自利,無師指導,經百大劫修行而得;佛菩提
乃願自利、利他,且不依師,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而得。
對於此三種菩提,後世曾有種種解釋。如
《大毗婆沙論》卷五十五謂以上智觀察緣性稱
為佛菩提,若以中智觀察緣性稱為獨覺菩提,
以下智觀察緣性稱為聲聞菩提。《顯揚聖教論
》卷七則約種性等五種加以分別,其文云(大
正31‧516b)︰
「菩提五種分別者,(一)種性,(二)方便,(三)時
,(四)證覺,(五)解脫。種性者,聲聞菩提依鈍根
種性,獨覺菩提依中根種性,無上正等菩提依
利根種性。方便者,聲聞菩提由行六處善巧方
便,獨覺菩提由多分行甚深緣起善巧方便,無
上正等菩提由五明處善巧方便。時者,聲聞菩
提極少三生修行而得,獨覺菩提由百大劫修行
而得,無上正等菩提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行而
得。證覺者,聲聞菩提由師證覺,獨覺菩提唯
誓自利無師證覺,無上正等菩提自利利他無師
證覺。解脫者,聲聞菩提、獨覺菩提所證轉依
,解脫煩惱障、解脫身攝;無上正等菩提所證
轉依,解脫一切煩惱障及所知障,解脫身攝及
法身攝。」
此外,《大智度論》卷五十三又說佛菩提有五種,即︰
(1)發心菩提︰於無量生死中發心,為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菩提。此為因中說果。
(2)伏心菩提︰折諸煩惱,降伏其心,行諸波羅蜜。
(3)明心菩提︰觀三世諸法本末總相別相,分
別籌量,得諸法實相畢竟清淨。此即所謂般若波羅蜜之相。
(4)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故,
亦不著般若波羅蜜,滅一切煩惱,見一切十方
諸佛,得無生法忍,出三世,到薩婆若。
(5)無上菩提︰坐道場,斷煩惱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法華經論》卷下謂佛菩提有應佛、報佛
、法佛三種菩提,伽耶成道名為應佛菩提,十
地行滿而得常涅槃證名為報佛菩提,如來藏性
淨涅槃名為法佛菩提。《大乘義章》卷十八〈
無上菩提義〉中,認為無上菩提有方便菩提、
性淨菩提二種。又,有關無上菩提之體性,《
菩薩地持經》卷三〈無上菩提品〉謂以二種斷
、二種智,及清淨智、一切智、無礙智,並百
四十不共佛法等為其體,具七無上,於一切菩
提為最上,故名無上菩提。
又,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稱為菩提
薩埵,略稱菩薩。求無上菩提之心,稱為無上
菩提心、無上道意,或單稱菩提心。順趣菩提
之三十七種行品,稱為菩提分法。佛成道之處
所,稱為菩提道場或菩提場;其道場樹稱為菩
提樹。其他,日本有所謂增上菩提與菩提講。
前者指祈祖先成佛而修冥福,後者指結講念佛
而廣祈眾生增進佛道。
◎附︰印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摘錄自《般若經講記》)
二道,為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的過程中,
所分的兩個階段。從初發心,修空無我慧,到
入見道,證聖位,這一階段重在通達性空離相
,所以名般若道。徹悟法性無相後,進入修道
,一直到佛果,這一階段主要為菩薩的方便度
生,所以名方便道。依《智論》說︰發心到七
地是般若道──餘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
道。般若為道體,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般若即菩提,約菩提說︰此二道即五種菩
提。(1)發心菩提︰凡夫於生死中,初發上求佛
道、下化眾生的大心,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所以名為發心菩提。(2)伏心菩提︰發心
以後,就依本願去修行,從六度的實行中,漸
漸降伏煩惱,漸與性空相應,所以名為伏心菩
提。(3)明心菩提︰折伏粗煩惱後,進而切實修
習止觀,斷一切煩惱,徹證離相菩提──實相
,所以名為明心菩提。這三種菩提即趣向菩提
道中由凡入聖的三階,是般若道。這時,雖得
聖果,還沒有圓滿,須繼續修行。明心菩提,
望前般若道說,是證悟;望後方便道說,是發
心。前發心菩提,是發世俗菩提心;而明心菩
提是發勝義菩提心。悟到一切法本清淨,本來
涅槃,名得真菩提心。(4)出到菩提︰發勝義菩
提心,得無生忍,以後即修方便道,莊嚴佛國
,成熟眾生;漸漸地出離三界,到達究竟佛果
,所以名為出到菩提。(5)究竟菩提︰斷煩惱習
氣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即圓滿證得究竟的無
上正等菩提。二道各有三階,綜合凡五種菩提
,總括了菩提道的因果次第。
■〔參考資料〕 《解夏經》;《大品般若經》卷二
十二、卷二十四、卷二十六;《維摩經》卷上;《大智
度論》卷四;《俱舍論》卷二十五;《成唯識論》卷一
;《摩訶止觀》卷一(上);Har Dayal《The Bodhi
sattva Doctrine in Buddhist Sanskrit Literature》。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2820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