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四千八百六十二
2019/07/20 04:45:18瀏覽85|回應0|推薦2
◎發智論(梵Jn~a^na-prastha^na-s/a^stra)
二十卷。印度‧迦多延尼子著,唐‧玄奘
譯。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六冊。全稱《阿毗
達磨發智論》,又相對於六足論,而稱《發智
身論》。另在《大智度論》中稱之為《發智經
》,在《婆藪槃豆傳》中稱為《發慧論》。此
外,由於係說一切有部的根本論書,故亦稱《
說一切有部發智論》。
本論係將經中所有要義用各種阿毗達磨形
式加以解釋的論典。有釋義者,有分別法門者
,有抉擇性相者,也有破除異說者。全書分八
蘊(雜蘊、結蘊、智蘊、業蘊、大種蘊、根蘊
、定蘊、見蘊)四十四納息(品),全面闡述
說一切有部的基本觀點,兼論當時部派佛教間
爭論的各類問題。又,本論之核心思想與說一
切有部其他重要論書相同,皆主張「三世實有
,法體恒有,人空法有」,並反對上座部的某
些論點,也批評大眾部關於過去無體等等說
法。此論在古印度部派佛教時期有一定的影響
,後來的《大毗婆沙論》一書,即根據此論的
分類,對八蘊作詳細的論釋。
關於此論的成書年代,歷來說法不一。《
婆藪槃豆傳》謂係佛滅後五百年在罽賓國所撰
集;《大唐西域記》卷四則說係佛滅後三百年
在北印度至那仆底國秣蘇伐那寺所著述。又,
古來一向認為本論有異譯本,即前秦‧僧伽提
婆與竺佛念共譯的《阿毗達磨八犍度論》三十
卷(《大正藏》第二十六冊)。然而現代日本
學術界,有人認為二者並非同本異譯。而是各
具獨特意義的異本異譯。
◎附︰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
研究》第五章第一節(摘錄)
說一切有部阿毗達磨論宗,以迦旃延尼子
(Ka^tya^yaniputra)所造的《發智論》為根本
論。在說一切有部中,這是被推尊為佛說的。
論題眾多,幾乎網羅了當時阿毗達磨的一切論題。(中略)
據《大毗婆沙論》的分析,全論分四層,
或五層的組織。(1)「章」,就是論題。(2)「門
」,對於某一論題,分作幾門去論說。如「世
第一法」章,以七門來論說;「頂」章,作二
門論說。先立章,次開門;先章後門的次第與
意義,如《大毗婆沙論》廣說。(3)將多少章組
合為一,名「納息」,就是品。每一納息的內
容、性質不一,所以每一納息的名稱,多半以
第一章名為名,如「世第一法納息」等。這與
《論語》的篇名〈學而〉、〈先進〉等一樣。
(4)組合多少納息為「蘊」──犍度。每蘊的名
稱,是依該蘊的主要內容立名。這四層組織,
就是《大毗婆沙論》所說的,「能善立蘊納息章門」了。
或可分五層組織,這是在「安立章門」,
與「造別納息」間,加入「標舉略頌」。依唐
譯,在每一納息前,將各「章門」,結為「略頌」。(中略)
八蘊四十四納息的《阿毗達磨發智論》,
在體裁上,繼承古傳阿毗達磨論的特色,「阿
毗達磨性相所顯」,與「素怛纜次第所顯」不
同,所以不重次第。《發智論》是不重次第組
織的;但說他毫無組織,也是不盡然的。大概
的說︰顧名思義,「雜蘊」最為雜亂;「雜蘊
」的次第,僅可用聯想律去解說。如說「世第
一法」,就想到「頂」與「暖」;想到初發無
漏智時,所斷的二十我我所見(身見);又聯
想到「常見」等。這樣,「智」,「識」,「
二心不(能同時)俱」起,那如何會有「憶念
」﹖憶念祖宗的「祭祀」,是否有用﹖這樣的
聯想下去,毫無次第前後的組合為「雜蘊」。
然其他的七蘊,尤其是「結蘊」,列章與分門
解說,可說極有條理。從《發智論》的組織形
式來說,論主對於阿毗達磨論義,必先區別為
幾大類,如結、智、定、業等。每一大類,確
立幾大論題,然後列章分門的敘述出來。聯想
到的,也多少附編在裏面。還有七蘊所沒有論
到的,有關法相的要義,確定體用,糾正異說
等,再別立為「雜蘊」。「雜蘊」所論列的法
義,不限於一端,在說一切有部的教義中,極為重要。
■〔參考資料〕 《大毗婆沙論》卷一;《俱舍論》
卷一;《婆藪槃豆法師傳》;《大正大藏經索引》〈毗
曇部解題〉;《部派佛教與阿毗達磨》(《現代佛教學
術叢刊》{95});河村孝照《阿毗達磨論書資料的研
究》;木村泰賢《阿毗達磨論的研究》;渡邊[木+某]雄《有部
阿毗達磨論的研究》。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28167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