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四千八百四十八
2019/07/18 04:29:30瀏覽136|回應0|推薦5
◎無餘依涅槃(梵nirupadhis/es!a-nirva^n!a,藏
phun%-po lhag-ma med-pah!i mya-n%an-las h!das-pa)
四種涅槃之一;九諦之一。「有餘依涅槃
」的對稱。舊譯為無餘涅槃。指斷除煩惱障,
全滅異熟苦果之五蘊所成身,而顯現全無所依處的涅槃。
關於諸論對無餘依涅槃的解釋,《大智度
論》卷三十一以為,無餘涅槃的境地是五蘊和
合已盡不復再受。《大毗婆沙論》卷三十二說
,色身、心、心所法或身、根、覺的相續已斷
,諸結永盡,名為無餘依涅槃界。所謂無餘依
,是指無二種依,即(1)無煩惱依,(2)無生身
依。又因無染污依、無不染污依、無餘依故,
稱諸結永盡為無餘依涅槃界。《中論》卷三〈
觀法品〉謂,業煩惱滅、得心解脫、無身體殘
餘者,即無餘涅槃。
《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一謂,修得無餘依
涅槃境界的方法為(大正30‧397c)︰
「初自圓滿依三摩地以為最後,得如是心,
清淨鮮白無諸瑕穢,離隨煩惱質直堪能安住無
動。若復獲得依四聖諦為令遍知永斷作證,修
習他音教授教誡,便有如是堪能勢力,發生如
理所引作意,及彼為先所有正見,由此便能於
四聖諦入真現觀圓滿解脫,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
同論卷八十六述無餘依涅槃得名之緣由,
云(大正30‧780a)︰「復次由三種相諸行滅
故,說名無餘依涅槃界,一者先所生起諸行滅
故,二者自性滅壞諸行滅故,三者一切煩惱永離繫故。」
此外,《瑜伽師地論》卷十三謂,於無餘
涅槃界中阿賴耶識亦永滅,故為無心地。《成
唯識論》卷十以為,無餘依涅槃者,即真如出
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而梁
譯《十八空論》,對此無餘依涅槃亦有積極性的見解。
■〔參考資料〕 《中阿含經》卷二〈七車經〉;《
俱舍論》;《大乘廣百論釋論》卷二。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28137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