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四千八百三十四
2019/07/17 03:27:08瀏覽199|回應0|推薦4
◎無生法忍(梵anutpattika-dharma-ks!a^nti,藏
mi-skye bah!i chos-la bzod-pa)
又稱無生忍。指對無生之法理的認知。即
徹底認知空、實相之真理而安住之。亦即對「
一切法不生不滅」之理,能夠確切地掌握之
謂。此處之「忍」,是「確認」、「確知」之意。
《大般若經》卷四四九〈轉不轉品〉云(大正7‧264b)︰
「如是不退轉菩薩摩訶薩,以自相空,觀一
切法,已入菩薩正性離生,乃至不見少法可
得。不可得故,無所造作。無所造作故,畢竟
不生。畢竟不生故,名無生法忍。由得如是無
生法忍故,名不退轉菩薩摩訶薩。」
此謂菩薩觀諸法空,入見道初地,始見一
切法畢竟不生之理,名無生法忍。
又,《大智度論》卷八十六云(大正25‧662b)︰
「二乘人於諸佛菩薩智慧得少氣分。是故,
八人若智若斷,乃至辟支佛若智若斷,皆是菩
薩無生法忍。智名學人八智,無學或九或十斷
,名斷十種結使。(中略)智斷皆是菩薩忍,
聲聞人以四諦得道,菩薩以一諦入道。佛說,
是四諦,皆是一諦,分別故有四。是四諦二乘
智斷,皆在一諦中。菩薩先住柔順忍中,學無
生無滅亦非無生非無滅,離有見無見有無見非
有非無見等,滅諸戲論得無生忍。
無生忍者,佛後品中自說,乃至作佛常不
生惡心,是故名無生忍。論者言,得是忍,觀
一切法畢竟空,斷緣心心數不生,是名無生
忍。又復言,能過聲聞辟支佛智慧名無生忍,
聲聞辟支佛智慧觀色等五眾生滅,心厭離欲得
解脫。菩薩以大福德智慧觀生滅時,心不怖畏
如小乘人。菩薩以慧眼求生滅,實定相不可
得。(中略)無生忍亦如是,一者雖破生滅,
不著無生無滅,故不墮常顛倒。二者著不生滅
,故墮常顛倒,真無生者滅諸觀語言道斷,觀
一切法如涅槃相,從本已來,常自無生。非以
智慧觀故,令無生得是無生無滅畢竟清淨,無
常觀尚不取,何況生滅﹖如是等相,名無生法
忍。得是無生忍故,即入菩薩位。」
由此可知,聲聞入見道見四諦理以及菩薩
入初地諦忍諸法無生無滅之理,住不退轉地,
是為無生法忍。
又,《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四謂不退轉地
菩薩,依遍依圓三性,得本性、自然及煩惱苦
垢三種無生忍。「本性無生忍」又名「本來無
生忍」,觀遍計所執體性都無,而忍本性無
生。「自然無生忍」,謂觀依他諸法因緣生,
而忍自然無生。「煩惱苦垢無生忍」又名「惑
苦無生忍」,諸法實性真如法性無為安住,不
相應一切雜染,而忍本來寂靜。此意即謂忍知
三無性之理,名無生忍。
然舊譯《華嚴經》卷二十五〈十地品〉謂
菩薩住第七地,三業清淨,修無相行,得無生
法忍,照明諸法。《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菩薩行品〉列舉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
、寂滅忍等五忍。前四忍有上、中、下三品,
第五之寂滅忍有上、下二品,信忍之三品配初
、二、三地,順忍三品配四、五、六地,無生
忍三品配七、八、九地。
懷感《釋淨土群疑論》卷六更舉諸經異說
,其文云(大正47‧67b)︰
「仁王般若說無生法忍在七、八、九地,諸
論之中說,無生法忍在於初地,或在忍位;菩
薩瓔珞本業經說無生法忍在十住位,華嚴經說
無生法忍在十信位,占察經說無生法忍在十信
前凡夫位。(中略)無生忍有六位,(一)聞慧在
十信前,(二)生勝解在十信後,(三)思慧在十住後
,(四)修慧在煖後,(五)證得在初地,(六)相續在八
地,此在因中,佛果圓滿。」
◎附︰印順《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摘錄)
不退轉的菩薩,得無生法忍。忍是一種智
慧,與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此處,可以將這
忍字解釋為透徹的「認」知,即能夠將事物在
內心中認得清清楚楚,能夠透徹地了解它,這
便是忍;所以忍是智慧的別名。能夠證悟一切
法不生不滅的智慧,即稱之為「無生法忍」。
所以忍所通達的所緣境界,是無生,一切法不
生不滅的真理。
■〔參考資料〕 《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二;《入楞
伽經》卷三;《大智度論》卷十五;《顯揚聖教論》卷
六;《成唯識論》卷八;《成唯識論述記》卷九(本)
;《大乘義章》卷十二。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2812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