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四千五百八十三
2019/06/18 04:11:53瀏覽71|回應0|推薦2
◎陳那(梵Din%na^ga、Digna^ga,藏Phyogs-kyi
glan%-po、Phyogs-glan%)
印度瑜伽行派論師。又稱域龍、大域龍。
西元五、六世紀人。一說其生存年代為400至
480年,但依西藏資料,陳那為世親(320~
400)晚年的弟子,則其年代應為380至460年左右。
據《大唐西域記》卷十、卷十一等所載,
陳那為南印度案達羅國人,住在都城瓶耆羅西
南二十餘里的孤山。深受當地國王的尊崇。王
曾請陳那證阿羅漢,師悅而欲從之。後因文殊
師利菩薩示現啟示,乃起廣利之志。並作《因
明論》,宣揚《瑜伽師地論》。
然依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所傳,則與
上述事蹟不同。該書謂陳那生於建志(Kan~ci
)附近的辛哈瓦庫吐拉(Sim!ha-vaktra)的婆
羅門家。初習外道教旨,後入小乘犢子部,精
通聲聞三藏。未幾,從世親學大小乘。又就一
阿闍梨學習明咒、祕法,嘗親見文殊菩薩之聖
容。其後,住於烏荼(Odivis/a)國林中一洞
窟,修習禪定數年。嘗於那爛陀寺折伏外道論
師,為眾講諸經,造諸論。後再歸烏荼國,得
文殊菩薩之勸誡,撰《集量論》。尋遊歷印
度各地,伏外道諸論師,復興荒廢之佛教道
場。既而回烏荼國教化。所化弟子甚多,然無
常侍沙彌,且常行十二頭陀法。後寂於烏荼國森林中之洞窟。
陳那是新因明的創始人,在因明學上留有
不朽的功績,後人稱為「中世紀印度正理學之
父」。他在因明學上確立因之三相,改五支作
法為三支作法,將古因明的歸納推理改造成演
繹推理。他在因明學上的貢獻,是印度邏輯史
上的一大里程碑。對於其後的佛教及諸學派之
論理說有極大的影響。文軌《因明入正理論疏
》卷一讚之云(卍續86‧659上)︰
「大聖散說因明,門人纂成別部,或以如實
存號,或以正理標名。故世親習舊五支,鞭骨
彰德。陳那創勒三分,吼石表能,其於大業追蹤遺芳難紀。」
此外,在唯識學上,陳那曾受小乘經量部
的影響,而主張「有相唯識」說。又從「量
」(認識)的方面考察,於心、心所立見分、
相分、自證分三分。《成唯識論》卷二云(大正31‧10b)︰
「心、心所一一生時,以理推徵,各有三分
,所量、能量、量果別故,相、見必有所依體
故。如集量論伽他中說︰似境相所量,能取相
自證,即能量及果,此三體無別。」
此三分說,古來與安慧的一分、難陀的二
分、護法的四分說並稱。又,陳那亦擅長文學
創作。依《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讚詠之禮
〉條載,陳那嘗為摩咥哩制吒(Ma^tr!ccta)的
《百五十讚》作唱和,於各頌之初又加一頌,
而成三百頌,名之為《雜讚》。又,近世出版
的戲曲《昆達瑪拉》(《Kundama^la^》),
據稱亦為陳那所作。
陳那著作甚多,窺基《因明入正理論疏》
卷上(本)謂有四十餘部。《南海寄歸內法傳
》卷四〈長髮有無〉條列有《觀三世論》、《
觀總相論》等八論。多羅那他《佛教史》說他
曾解釋《俱舍論》,造唯識、因明諸論,及《
集量論》、《攝律儀論》一百卷。《因明入正
理門論述記》謂他有破斥《僧佉論》的《破數
論》六千偈。此中,現存於漢譯藏經中者,有
真諦譯《無相思塵論》(與玄奘譯《觀所緣緣
論》同本)、真諦譯《解捲論》(與義淨譯《
掌中論》同本)、玄奘譯《因明正理論本》(
與義淨譯《因明正理門論》同本)、義淨譯《
取因假設論》、義淨譯《觀總相論頌》、施護
等譯《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各一卷
,總有九部九卷。
此外,西藏譯藏經中,收有《集量論頌》
(Tshad-ma kun-las btus-pa)、《集量論頌
註》及其異譯、《觀所緣緣論》(Dmigs-pa
brtag-pa)及其註、《觀三世論》(Dus gsum
brtag-pa)、《因明入正理論》(Tshad-ma
rigs-par h!jug-pah!i-sgo shes-bya-bah!i rab-tu
byed-pa)、《因明入正理論》(漢譯重翻)
、《Gtan-tshigs-kyi h!khor-lo gtan-la dban%-
pa》、《Rnal-h!byor-la h!jug-pa》、《Kun-
tu-bzan%-poh!i spyod-pah!i smon-lam-gyi don
kun-bsdus-pa》等十一部。
◎附︰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第五講第四節(摘錄)
瑜伽行學派的另外一系,態度比較自由、
進取,在不喪失無著、世親學說基本精神的範
圍內,對其學說,大加發揮,甚至對他們的著
作,在文字上也作了一些改動。這比之難陀、
安慧等古派來說,是一個新派,所以可稱之為唯識今學。
這一系的代表人物首推陳那。依西藏佛教
史家所傳,他是世親的門下。但玄奘《大唐西
域記》說他是南印人,先就有專門弘揚因明學
的志願,後經文殊的啟示,方決定弘揚《瑜伽
師地論》,同時兼弘因明,記中並未提到他與
世親有師弟關係。從他的著作看,《圓集要義
論》(解釋《八千頌小品般若》的)關於三性
的講法等等,都還是依照無著《攝大乘論》的
規模。唐人還傳說他對世親的《二十唯識論》
也有註,但已不存。從這些可以看出他與世親
有些關係,但是否師弟就不明確了。除上述著
作外,陳那有關因明方面的著作很多,後世將
其編成一組,稱為陳那八論,甚為當時學者所
重視,義淨在《南海寄歸傳》中曾說︰「因明
著功,鏡徹陳那之八論。」並列舉了八論的名
字︰(1)《觀三世論》、(2)《觀總相論》、(3)《
觀境論》、(4)《因門論》、(5)《似因門論》、
(6)《理門論》、(7)《取事設施論》、(8)《集量
論》。這些著作大致都有譯本存在。
有漢譯本存在的︰《觀總相論》、《理門
論》、《取事施設論》。
有藏譯本存在的︰《觀三世論》、《集量
論》(此論義淨曾譯成漢文,後佚)。
漢藏文譯本都存在的︰《觀境論》(即《
觀所緣論》)。《因門論》、《似因門論》沒
有譯本存在,但藏譯中有《因輪論》一書,不
知是否即《因門論》。
在上述著作中有許多講到唯識的地方,特
別是《觀所緣論》就是成立唯識無境的著作。
陳那說的「所緣」就是「境」,此境不是在心
外。陳那認為,能夠稱得上「所緣」的應具備
兩個條件︰(1)「有實體,令能緣識,托彼而
生。」就是說,所緣(境)必須是實體性的事
物,還必須能夠引起能緣(心)攀緣而生。(2)
「能緣識,帶彼相起。」就是說,在能緣識生
起以後的分別中,要有它的行相。這個行相雖
然似境,但卻是從心中生出來的,如鏡顯影,
但產生影的功能卻在於鏡子本身。考究這兩個
條件,境不會是在心外的實物,而在心內,是
心的一部分(心的相分)。由此看來,陳那也
是主張唯識說的。不過,他的說法有其特點
︰相分引起見分,見分所得的行相與相分一模
一樣,因此這個相分(所緣)也就是內境。這
樣,第一、相分是有實體的,實在的;第二、
見分也有其行相;這種唯識說一般稱之為「有相唯識說」。
陳那見分帶行相的說法,可以在經部找到
淵源,相分是實在的主張,也與經部之說相
關。另外,在《觀所緣論》中,也講到識上的
種子與相分相互為因的關係,認為這個法的種
子可以存在於那個法上邊,那個法的種子也可
以存在於這個法上邊。再者,它對於八識也是
混合起來說的,統攝之為「能緣識」而無明白
的區分。這都是同於經部、隨順經部的說法。
因此,後世也說他的唯識說是隨「理」的,而不是隨「教」的。
另外,在《集量論》裏,他對見相的關係
還有所發展。他從量(人的認識,如同以尺量
布,所以喻之為「量」)的角度來看,能緣(
見)是「能量」,所緣(相)是「所量」,在
兩者發生交涉後還應該有個結果,這叫「量果
」,如以尺量布應有一個知道它長短的結果。
關於「量果」的概念,並非陳那的獨創,別的
學派講到量時也推論到有一個量果。不過,他
們把量果都推到心以外去,而陳那說的量果仍
在心內。他認為量的性質是自己瞭解自己,這
也叫「自證」。這樣,從心分來講,在見分相
分之外,陳那又加上量果一分也叫「自證分
」,而組成三分說。難陀主張二分說,安慧雖
說三分,祇承認自證分是實在的,實際等於一
分說,而陳那則認為三分都是實在的,所以他
的唯識說是三分說。(中略)
陳那的學說,在唯識方面除了提出有相唯
識說之外,他還從因明的角度來組織學說。由
於他對因明作了獨立的發揮,從而使這門學問
另闢了一條途徑。本來,瑜伽行學派是把因明
的重點放在論議一方面的,論議,實際上對自
說加以證明,這叫「立」,對於異說加以反駁
,這叫「破」,談因明祇是為了立破,因而是
有局限性的。陳那對因明的發展,即打破了這
一局限,把它貫串到佛學的全體,成功了一種
佛家的認識論,即「量論」。它不僅用於論議
,而且還用於如何認識真理、實證真理,這就
包括了他們所謂「道」(行為)、「果」(究
竟)的全體。大乘佛學中的菩提行也就是「道
」,陳那的量論把這些都包括進來加以貫串。
這是達到佛果的準備,等到一切功德都圓滿了
,便可以證得佛果,那時候便體現了所謂真正
的量,可以稱得起「為量者」,成為真理性的
標準了。這種說法,在瑜伽行派中是另闢蹊徑
的,晚期大乘佛學竟把它推進成了一條滾滾的巨流。
陳那關於量的學說,散見於他的八部代表
作中,而最能表示其體系的是最後一部《集量
論》。「集」就是總結、合而為一的意思,此
論即總結其有關「量」的著作,所以題名「集
量論」。論的原文不存,有藏譯本。計二五0
頌,有陳那自己的註及另一家的註;所以全書
的結構,在藏譯本中可以具見。論分六品,每
品都先明本宗,然後破斥異說。為什麼採取這
樣的結構呢﹖因為當時佛家以外各學派也相當
繁榮,所以在論議中一般都要牽涉到各種異
說。加上陳那的量論,對其他學派的講法又有
很多簡別的地方,所以書中破外的份量佔的比
重就很大。明宗部份,大體上是依照他的《理
門論》的基礎而另加一些補充的。
陳那量論的要點大致有下述的幾方面︰
(一)對於量的種類,他有一個決定的說法。
量,從認識方面說,乃是怎樣得到正確知識的
準繩,如想知道物的輕重,必須加以衡量一樣。
當時印度各派對量的種類,說法極多,約
可分為六種︰現、比、聲、喻、義準、隨生。
「現量」是感性的,「比量」是推理所得,這
是一般獲得知識的方法。「聲量」是諸派各自
信仰的聖教,如婆羅門一系視為正統的六派,
都相信《吠陀》可以為量,對它就不必再親自
推理了。它亦名「聖教量」或「聖言量」、因
為是通過語言而來,故名「聲量」。「喻量」
就是類推,如我國孟軻好辯,他常用的方法就
是類推。「義準」,即舉一個而準知另一個。
「隨生」,即一個跟隨一個出現,如進房無人
,即隨知主人不在家。後面三類,都屬於直接
推理的。陳那組織量的工作,第一步就是把量
的種類確定下來。他認為,六類中只有現量、
比量才是有意義的,其餘各類,不能獨立,只
可隸屬於比量,而比量又出現於現量。因此,
他簡別的結果,肯定了現比二量。
(二)他對現比量的定義,還有獨到的看法,
認為離開概念的為現量,運用概念的為比量。
同時,他對概念的構成也有特殊的說法,認為
概念都不是從正面表示意義,而是通過否定一
方承認另一方的方法,所謂「遮詮」構成的。
例如,青色的「青」這一概念怎樣構成的呢﹖
就是表示「青」為非「非青」。由否定一方(
遮)來表示另一方(詮)。這種遮詮說,也是
陳那量論的一個特點。
(三)他對「過類」作了特別的簡別。以前的
正理學派和佛學中的古因明師,都曾經講到「
過類」(辯論中出他人過失時,有時所指並非
是真的過失,但它是過失的一類,所以叫「過
類」),而且構成為因明中的一大類,《集量
論》對此特別作了研究,對以前的說法作了簡
別,專門成立一品,名〈觀過類品〉。
以上幾點,都影響到以後的量論,而且後
人對他的說法還有很大的發展。
■〔參考資料〕 《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卷
三(本);《大唐西域記》卷十;《印度邏輯學論集》
(《世界佛學名著譯叢》{21});《唯識學的發展與傳承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4});宇井伯壽《陳那著作
研究》;H. N. Randle《Fragments from Digna^ga》
;G. Tucci《On the Fragments from Din!na^ga》。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2756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