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三千八百零三
2019/02/17 03:45:08瀏覽146|回應0|推薦3
◎持戒
護持戒法之意。即受持佛所制之戒而無觸
犯,為「破戒」的對稱。《十誦律》卷十一云
(大正23‧81c)︰「持戒者,不犯佛所結戒
,隨大戒教,知威儀,知應行處、不應行處,
乃至破小戒生大怖畏。」大乘以之為六波羅蜜
及十波羅蜜的第二項。在大小二乘之中,皆置
於三學(戒定慧)之首。而所應持的戒品,在
家、出家及聲聞、菩薩各不相同。如比丘有二
五0戒,比丘尼有五百戒。
諸經論之中,述及持戒之功德利益者甚多
,如《正法念處經》卷二十二云(大正17‧
126b)︰「持戒智慧人,常得三種樂︰讚嘆及
財利,後生於天上。(中略)若人樂持戒,則
得至涅槃。持戒人為貴,應親近持戒。」《大
智度論》卷十三云(大正25‧153c)︰「持戒
之人具足安樂,名聲遠聞,天人敬愛,現世常
得種種快樂,若欲天上人中富貴長壽,取之不
難。」同卷又載,「下持戒」生人中,「中持
戒」生六欲天中,「上持戒」又行四禪四空定
則生色無色戒清淨天中。「上持戒」有三種,
下清淨持戒得阿羅漢,中清淨持戒得辟支佛,
上清淨持戒得佛道。
附︰印順《成佛之道》第三章(摘錄)
頌文︰「克己以利他,堅忍持淨戒。」
解說︰現在要說到持戒福業。布施,(主
要)是犧牲身外的財物來利益眾生,是極有價
值的德行,但還不是難得的。止惡行善,達到
自心的清淨,為佛法的宗要,所以比施捨身外
物更殊勝的,是戒了。戒是從「克」制自「己
」的私欲中,達到世間能和樂善生的德行,就
是從克己「以利他」的。如持不盜戒,不是今
日不盜,明日不盜,也不只是不盜張姓,王姓
,而是從此以後,不盜取一切人,一切眾生的
資具。所以持不盜戒,是對一切人,一切眾生
的資財,給予安全不侵害的保障。如不邪淫,
不是限定某些人,而是從此以後,對一切異性
,決不以誘惑、強暴等手段,為了滿足自己的
私欲,而破壞其貞操,破壞其家庭的和好。所
以,佛讚五戒為「五大施」,這種利他功德,
實在比一般布施為大,更有高上的價值。
受持戒行,要克制自己的私欲,所以要有
「堅」毅的決心,「忍」受種種的考驗︰忍受
艱難困苦;忍受外來惡劣環境的誘惑,威脅,
強迫;忍受內心的私欲而不讓他胡鬧,甚至要
有「寧持戒而死,不毀戒而生」的決心。要這
樣堅忍的克制情欲,克服環境,才能「持」戒
而保持「淨戒」,不致毀犯戒行;不致多年的
持戒功德,毀於一旦(只要一犯,就全部失敗
了。如人一生守法,一次犯法,就要受法律的制裁)。
頌文︰「以己度他情,莫殺莫行杖,勿盜
勿邪淫,勿作虛誑語,飲酒敗眾德,佛子應受持。」
解說︰為什麼要持戒﹖有些不了解持戒的
意義,而只是羡慕持戒的功德而持戒,這雖然
是好事,但不是理想的。從佛說《阿含經》、
《法句》,到大乘經,都說明,這是「以己度
他情」,因而自願克制自己情欲的德行。以自
己的心情,推度別人(一切眾生)的心情,經
中稱為「自通之法」,也就是儒家的恕道。如
經上說︰「我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
苦。如有破此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
之我之生命(此據殺生而說),此為我之所欣
愛耶﹖若為我所不喜愛,則我去破與我同欲生
,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他生命,他亦不
欣愛此。不獨如此,凡為自己不愛不快之法,
在彼亦為不愛不快之法,然則我如何以己所不
愛不快之法而害他!」這就是孔子所說的︰「
己所不欲,勿施與人。」耶穌也說過︰「要別
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人與人間的
正常道德,不難從這以己度他的意識獲得(但
基督教的道德,是從愛神的前提中得來)。自
己厭苦求樂,別人與我一樣,那怎可以奪他人
的喜樂,增加他人的痛苦﹖怎可不同情別人的
喜樂,不救濟別人的苦痛﹖佛教「與樂拔苦
」的慈悲,也就是這種精神的實踐。所以克制
自己的情欲而持戒,不是別的,就是自通之法
,本於慈悲而自願持戒的。這真是現(世)樂
後亦樂的法行!
■〔參考資料〕 《中阿含》卷五十五〈持齋經〉;
《決定毗尼經》;《菩薩地持經》卷四;《大智度論》
卷三十、卷八十;《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之一(
上);《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一。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2483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