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三千八百零一
2019/02/17 03:36:57瀏覽110|回應0|推薦2
◎恆河(梵Gan%ga^^,巴Gan%ga^,藏Gan%-ga)
印度三大河流之一。又作兢伽河、殑伽河
、恆伽河、強伽河、弶伽河。另有生天、天堂
來、三道流、福水等異名。發源於西藏岡底斯
山,在喜馬拉雅山頂四千二百公尺之高處,向
東南奔流八百公里,於東孟加拉與布拉馬普得
拉河會合,流入印度洋。流長約二千七百公里
,流域面積廣達一一二萬平方公里。區內人口
稠密,經濟繁榮,交通發達,物產豐饒。其上
游為《阿闥婆吠陀》及《梵書》成立時代之印
度文明中心。中游為古《奧義書》時代之文明
中心。至釋迦牟尼應世,恆河兩岸更為佛及弟
子教化活動之重要區域。
自古以來,恆河即以神聖河流而屢受讚譽
與宣揚。印度神話中頗多以其為主題之故事。
此外,一般印度人多認為在此河沐浴可以洗除
罪垢,並謂沐浴於恆河所得之功德大於任何供
奉祭品;佛教徒及耆那教徒皆斥此為無意義之
行為,然沐浴習俗仍留傳至今,且有歷久彌堅
之勢。佛典中,此河之名經常出現。如《增一
阿含經》卷三十四、《大毗婆沙論》卷五、《
大智度論》卷七等處所載,無熱池出四大河,
其一名殑伽河,水從池東金象口出,繞池一匝
流入東海。《中阿含經》卷二〈世間福經〉、
〈七日經〉、卷九〈瞻波經〉、《雜阿含經》
卷十六等處謂,閻浮提中有恆伽、搖尤那、舍
勞浮、阿夷羅婆提、摩企等五河。又,依《大
唐西域記》卷四、《玄應音義》卷二十四所載
,恆河河水甘美,細沙隨流,以手掬水,沙滿
手中,若急把沙,還隨水出。故諸經中屢見以
恆河沙為喻,用以喻難以算計之數。
附︰中村元、肥塚隆合著〈印度文化與神聖
的恆河〉(摘錄自《世界佛學名著譯叢》{57})
(一)印度的象徵──恆河
恆河是印度人民的精神依託,同時也是印
度文化的表徵。一位印度外交官曾經說過︰「
恒河是印度人付出最珍貴感情的聖河。她是印
度人的精神中心,這一點也許有許多外國人士
無法了解……。」
在印度國土上產生了無數不同的宗教、思
想學說,但是他們卻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即
認為恒河是神聖、崇高的。印度人在貝那拉斯
(瓦拉納西)的沐浴場沐浴,是馳名內外的風
俗習慣,而且很可能早在佛教創始之前就有了
這習俗。雨季過後,濁流如四季一般準確地來
到恒河流域,混濁的程度就如同用水溶化泥土
般的稠濃。在外國人的眼光看來簡直就是「污
水」!但是,印度人卻無視河水的污濁,他們
把污濁的河水當作香純的乳汁來享受。他們不
但用它來沐浴,同時也用它來洗頭髮、擦身體
和漱口,而彷彿在享受天堂之樂。雖然有許多
觀光客對印度人這種生活習慣無法消受,但是
,如果認為這是很骯髒的舉動,那就太不了解印度人了。
當然,過去也有印度人認為在恒河沐浴是
一項沒有意義的事。而持著這種反對態度者,
就是對任何事情都要求合理化的佛教徒和耆那
教徒。他們取樂這種沐浴,說︰假使人們要在
恒河沐浴才能獲得功德的話,那麼住在恆河中
的魚類和烏龜應該算是最有功德的了!牠們也
會變成最神聖的動物吧!假如說惟有恒河的水
才能洗去罪惡,那麼是不是也會連帶地洗去身
上的功德﹖像這種好壞不分的沐浴,是一種毫
無意義的行為。(中略)而沐浴的習俗仍繼續留傳至今。
在天將拂曉及朝陽即將上升的清晨時刻,
沐浴在恒河中,是最有功德的事。居住在恒河
附近的居民一大早就趕往貝那拉斯的沐浴場,
這時的沐浴場早已萬頭鑽動,印度教的修行者
也盤坐傘下。等到太陽露出曙光時,人們開始
步下石階,泡在恒河中。貝那拉斯沐浴場的盛
況,同樣也可以在加爾各答的郊外看到;這個
地區位於恒河下游,河水髒臭無比,但是行過
此地的印度人民仍高喊著︰「你看!這裏有這
麼多人在沐浴呢!」他們發出了一種近於驕傲
的讚歎;而對這種不衛生的沐浴情形卻連一句
責備的話也沒有。
(二)恒河的誕生
恒河是印度的聖河,其流經地也是印度人
公認最神聖的地區。住在恒河附近的居民每天
必須以聖水洗去罪惡,以便來世降生於天界。
印度人認為︰任何祭品都比不上親自在恒河沐
浴所獲得的功德大。印度的古籍《摩訶婆羅多
》曾如此記載︰「或許能數清梅爾山(印度教
徒認為是世界中心地的聖山),或大海裏所有
的寶石,但是卻無法衡量計算出恒河的功德。」
古代,恒河即以神聖的河流,受到希臘使
者梅伽斯泰尼斯(西元前300年左右)的讚譽
、宣揚。而敘事詩《羅摩衍那》即以此河為主
題,發展出新的神話故事。
女神殑伽(恒河)是雪山馬瓦特(喜馬拉
雅山)的長女。其妹烏瑪下嫁濕婆神,成為濕
婆神的神妃。有關殑伽女神的傳說在敘事詩《
羅摩衍那》與《摩訶婆羅多》中有詳細記載。
當北印度的阿陀亞國王山伽拉,正準備舉
行象徵王國霸權的馬祭時,突然所有的馬匹都
被帝釋天神偷去。國王的六萬名王子為尋回馬
匹,而離開宮廷四處查訪,最後,他們發現被
偷的馬匹出現在下界巴塔拉一名稱為迦毗羅仙
人的身旁,因此,山伽拉的六萬名王子開始責
備這名仙人。迦毗羅仙人在盛怒之餘,將王子
們燒成灰。事實上,這位迦毗羅仙人就是毗濕
奴神,祂利用身上發出的火燄燒死王子們,使
化成骨灰的王子們的靈魂無法升回天界。
山伽拉王對於王子們久未歸返,感到憂心
忡忡,於是派了他的孫子(山伽拉王第一夫人
──凱希妮──的孫子)安修馬特去探查究
竟。結果,安修馬特發現了王子們的骨灰。當
他為舉行淋水葬禮而四處奔走取水之際,有人
告知安修馬特說︰「為了使王子們的罪永遠泯
滅消失,再度重回天界,必須利用天界恒河的
聖水澆淋王子們的骨灰。」當時的恒河還在天界上流動。
後來,安修馬特找回馬匹,使山伽拉王得
以完成馬祭,但他仍然無法獲得聖水為王子們
舉行葬禮,而山伽拉王也在統治該國三萬年後
駕崩。他的孫子和曾孫雖然繼續進行尋找聖水
的艱苦工作,但都無法獲得成功。到了安修馬
特之孫拜基拉達,由於他的長年苦修,功德足
以把天界的恒河引到人間,王子們的骨灰也因
為接受聖水的淨化而得以升天。
有關恒河下凡人間的經過如下︰拜基拉達
經過數千年的苦修後,梵天神非常嘉許他的精
神,於是決定幫助他完成心願。梵天神指示拜
基拉達向濕婆神祈禱,要求把殑伽女神(恒河
)放在濕婆神的頭上以便下降人間;這是因為
大地無法承擔恒河的重量,因此必須借重濕婆
神的頭撐住恒河,接受指示的拜基拉達開始虔
誠的膜拜濕婆神。終於,他的苦心獲得了報償
,濕婆神答應了拜基拉達的請求,而把殑伽女
神從天界引降到祂的頭髮上,可是由於濕婆神
的頭髮太過濃密,致使殑伽女神迷路流不出
來。因而拜基拉達請求濕婆神,把恒河分成七
條河流引降到大地來。
如此,拜基拉達的誠心終於打動了濕婆神
,將恒河分為七條河流下降人間,其中位於極
南的河流就是今日在印度所看到的恒河。當聖
河下降人間時,天上的諸神為了觀賞這個偉大
的場面,以及利用聖水洗淨身心,所以追隨著
恒河來到人間。當恒河隨著拜基拉達所乘坐的
戰車前進抵達迦奴獻供的地方時,憤怒的迦奴
把全部的河水都喝下去。後來經過諸神力勸,
才改變迦奴的心意,答應將恒河的水放出來,
可是附帶一個條件,那就是恒河要更名為「迦
奴之女」。拜基拉達答應了迦奴的條件,迦奴
就讓恒河穿過他的耳朵噴流出來,拜基拉達順
利的把恒河引至人間,用聖水澆淋山伽拉王子
們的骨灰;山伽拉王子們的靈魂因此得以升上
天界,而拜基拉達更博得梵天神的稱讚。
後來,印度人就根據這個神話稱恒河為迦
芙娜維(迦奴之女)。但是事實上,把恒河當
作神聖之河加以崇拜的風俗已經有一段很長的
歷史了,上述的神話只是為了加強恒河的神威性罷了。
發源於白雪覆蓋的喜馬拉雅山之恒河,以
時而雍容時而雄渾的氣勢,迤邐了二千五百公
里。沿途不斷地接納支流,開展支流,最後雄
壯地注入孟加拉灣。
在印度人民的觀念中,人的命運彷彿受到
一種超人力的神靈所支配著,而這種超自然的
神奇力量,若要具體提出的話,那就非恒河莫屬。
(三)河中沐浴
在吠陀文獻中,並沒有出現沐浴於聖河的
記載;不過,我們能斷定沐浴的習俗早在佛教
和耆那教創立之前就已存在了,理由是︰(1)在
印度文明期就已出現把水浴當作神聖之事的跡
象;(2)在佛教和耆那教初期的聖典中,記載有
責備在恆河沐浴是一項毫無意義的事。
印度教各聖地中最能綜合表現出印度教思
想的地方,就是沿著恒河左岸擴張的宗教聖地
──貝那拉斯。「貝那拉斯」是英語發音,在
梵語中正確的名稱是「瓦拉納西」(Va^ra^n!a
si^,Ba^ra^n!asi^)。
貝那拉斯是代表婆羅門教和印度教文化的
典型城巿。由於貝那拉斯並沒有出現在吠陀時
代的聖典中,所以早期和吠陀宗教根本扯不上
關係。貝那拉斯是在《摩訶婆羅多》完成之後
,才出現於印度教文獻。儘管如此,貝那拉斯
應該早在佛教成立之前就已存在。這種說法的
理由是在佛教早期的聖典中,貝那拉斯已占有
一席之地。當喬達摩悉達多(釋尊)在佛陀伽
耶悟道後,便前往貝那拉斯說法傳教。佛教的
發祥地鹿野苑雖然位於貝那拉斯的郊外,但是
由於佛教的修行僧都是過著沿門托缽的乞食生
活,因此如果沒有貝那拉斯這個足以維持修行
僧生計的都巿,佛教也無法順利地成立和發展。
在這座被稱為印度教最神聖的城巿裏,沿
著恒河建築了許多寺院,過去貴族和富豪們的
別墅也夾著小胡同整齊地排列著。貝那拉斯的
印度教徒走過小胡同,再步下石階走入恒河沐浴。
沐浴對印度教徒而言,是一項日常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儀禮,特別是到貝那拉斯的沐浴場
沐浴,是印度教徒公認為功德無量的事,藉著
這種功德,後世才得以降生於天界。因此,每
天都有大約一萬人在貝那拉斯作沐浴,遇到舉
行祭典時,人數更會突然增加到三十萬人左右。
在貝那拉斯恒河的北岸,共築有六十四座
沐浴場,其中特別開放供一般民眾使用的沐浴
場是夏夏斯梅爾沐浴場。來自全印度的信徒集
中在這個民眾沐浴場,把身體泡在泛著綠褐色
的河水裏。民眾高舉雙手、合掌,誦唱聖詩,
然後躍入河中。印度教徒作完沐浴後,就躺在
陽傘下閉目養神。「去世前至少要到貝那拉斯
朝拜一次」,這似乎是所有印度教徒共同的心願。
河岸的沐浴場雖然有些是供民眾使用,但
是也有少數是只對富豪和昔日的貴族開放的。
這種具有別墅性質,專供貴族、富豪們使用的
沐浴場,其建築之宏偉有如宮殿一般。另外,
還有一種除了該地區的民眾之外,別人不得使
用的沐浴場,譬如︰普拉雅卡沐浴場就是阿拉
哈巴巿民獨占的沐浴場;而達爾邦卡沐浴場則
是昔日商業城巿毗沙離附近的民眾所使用的沐浴場。
使用沐浴場的規則也隨著印度教各宗派,
而有所不同。信徒若是朝聖者,他們通常住在
寺院裏,直接從石階走入沐浴場沐浴。若是一
般的民眾就必須在河岸上合掌向諸神祈禱,然
後洗臉漱口,清潔耳朵,擦身體。男性的下半
身必須用衣服圍住,或是著丁字褲、短褲;女
性也必須穿著紗質的薄衣。在沐浴場裏除了沐
浴的民眾外,還有洗濯衣服的婦女,以及汲水
食用的人們。沐浴場四周通常都建有休憩所,
一種用樹葉編成的大扇子下就成為沐浴者臨時
休息的地方。修行者也常默默地靜坐傘下閉目
養神。根據印度教徒的說法,當太陽即將升空
的一刻,前往恒河沐浴朝拜太陽,是功德至高
之事,因此,時常天未拂曉,原本寧靜的陋巷
會突然熱鬧起來。在幽暗的晨曦中蓬髮長髯的
婆羅門僧,默然地坐在凳子上,把整個沐浴場
襯托得更為莊嚴。另外,有一名修行者身旁擺
置鏡子、梳子和米等捐獻物品,這是修行者為
巡禮者祈禱、祝福時,所獲得的生活必需品。
在前往沐浴場的路邊排列著無數的攤位,
河岸上方也有許多商店經營生意。由於恒河被
認為是聖河,所以幾乎每一家商店都有出售一
種裝聖水的金屬水瓶,這種水瓶的封口用鋅銲
接密封。印度教徒往往把這種水當作臨終時使
用的水,當病人即將與世長辭之際,要趕緊用
棉花沾著水瓶的聖水,濕潤病人的雙腳和嘴唇
,以使死者的靈魂得以升天。
在貝那拉斯到處可見僅在頭上留少許螺髻
(把頭髮像海螺一樣地束起),其餘全部剃光
的婆羅門學者。他們通常都留鬍子,額頭點上
紅色標誌(這種紅色的標誌是用番紅花汁混合
粉末調成,塗在額頭上的小圓點;紅色是代表
祝福的意思)。目前在貝那拉斯除了有貝那拉
斯‧印度大學和公立梵文大學外,還設有許多
學習梵文的私立學校。藉著它們,印度古代的
梵文文學得以繼續留傳下來。
(四)佛教與恒河
雖然佛教徒曾經責難印度教徒「在恒河沐
浴」是一種沒有意義的舉動,但是他們卻在別
處發現恒河神聖的一面;因為恒河和她的支流
會引導人們走上解脫的大道。根據聖典的記載
︰「修行僧應該就像恒河、朱木拿河、阿基拉
瓦提河、沙拉普河、瑪喜河,流到大海時都放
棄了過去的姓名、榮耀,而只謙虛的稱為大
海。假若世俗的四大階級要按照如來佛的法和
戒律出家修行的話,就必須打破婆羅門、剎帝
利、吠舍和首陀羅的界線,不再使用昔日的封號與姓名。」
恒河予人一種神祕與充滿幻想的印象。這
種魅力遠播整個佛教文化圈。大乘佛教經典中
,出現了一句表達恒河影響力的遠大最貼切的
話︰「像恒河的沙子那麼多」(Gan%ga^nadi^
va^luk-opama,恒河沙數)。這句話含有「數
不清的多」的意思。站在恒河岸邊的沙灘上向
前望去,沙灘無垠地延伸著,如果要想像沙灘
上有多少沙子的話,那將會使我們的想像力麻
木。而如恒河沙子般無以計數的菩薩,也開始
登上了大乘經典的舞臺。
淨土宗所膜拜的佛是阿彌陀佛,據說他是
一名稱為法藏比丘的修行者。當阿彌陀佛在苦
修前,對恒河的神聖與莊嚴感到一股難以壓抑
的激動;他曾經嘗試用詩句來表達當時的心情
︰「無以計數的成道者(諸佛)就像是恒河的
沙子數之不清。假若我也想得到至高的省悟,
就必須對所有的神表示敬意,最後才能在像恒
河之沙一樣數之不盡的世界和無邊的國土(如
果有的話)上發出光采,為了追求這個目標,
我必須接受苦修的考驗!」
(五)歸於恒河
恒河是印度人民的靈魂故鄉。人一旦死去
,就要將遺體焚化成骨灰,放諸恒河隨波逐流
,表示靈魂返回故鄉。
在通往貝那拉斯的道路上,經常可以看到
舉行火葬的行列。通常都是將遺體綁在兩支長
約兩公尺半的木棒上,然後再運到火葬場。西
元1976年,筆者曾在恒河南岸的道路上看到火
葬的行列,當時他們是把穿著薄紅衣的遺體放
在汽車上運到河邊。印度人對死後屍體所穿衣
服的顏色也有諸多規定︰女性通常都是穿上橘
紅色的衣服(紅色代表祝福),這是由於印度
人認為妻子比丈夫先去世是可喜的事。相反地
,假若丈夫先去世,妻子成為寡婦,那麼就是
一件非常不幸的事,丈夫就必須穿上白色衣
服。雖然死者穿上鮮艷衣服,但當火葬場上空
出現來回盤旋的烏鴉時,整個場面仍顯得恐怖
萬分。火葬的程序,通常都是先把遺體放在恒
河清洗一番,再放在柴木上點火焚化。
著名的貝那拉斯火葬場火種是永不熄的,
前往該地舉行火葬的遺體,都是由死者最親近
的人拿著乾草在火種處點了火,再回到放遺體
的地方進行火葬工作,點火費按貧富有所不同
。點火之後要先在遺體四周環繞五次,理由
是︰人的身體是由地、火、水、風、空等五個
元素構成,人們相信天界也有這五種元素存在
,因此破壞了肉體,五個元素自然會回歸於天界。
印度有關單位禁止拍攝火葬的情形,因此
很少有人能夠真實地公開報導這種特殊的葬禮
。一般說來,一具屍體需要焚化四至五小時
,然後再用竹竿敲碎頭蓋骨,表示解放被關在
頭部的靈魂,協助它升天,火化後的骨灰就被
丟入恒河中。儘管如此,火葬場的四周還是十
分的混亂、污濁,牛和野狗四處徘徊,甚至還
有人在附近垂釣。
在貝那拉斯火葬場左面建有一所免費供應
吃住的招待所。招待所專門收留復原無望的病
人。他們一旦撒手西歸時,便就地舉行火葬,
而把骨灰往河裏一撒了事!恒河附近還有專為
寡婦設立的建築物,雖然她們的家人、親戚或
朋友都能前往該地探望她們,但是據說來探望
寡婦的人只有男性而已。
印度人死後回歸於恒河的觀念,是一般外
國人所無法理解的。但是,對於終生依賴恒河
生存的印度人而言,卻是天經地義的真理。因
為,惟有在恒河去世,他們的靈魂才能回到永恒之鄉。
或許大家的心中不免會懷疑︰印度人為何
會產生恒河信仰呢﹖這應該從他們的風土、生
活習慣上尋找答案。在這個酷暑的國度,人們
總是喜歡在河、湖中沐浴沖涼。因為印度缺乏
雨水,所以水和生命便有了密不可分的關係。
用水瓶裝聖水被認為是幸運的瑞兆,水瓶會帶
來無窮的水源。對他們而言,滾滾而流的恒河
,是他們永恒生命的泉源。
印度人認為人死後必回歸象徵生命泉源的
恒河。他們不帶走任何東西,因為他們在恒河
已尋找到至高無上的快樂。
■〔參考資料〕 《一切法高王經》;《金光明最勝
王經》卷三;《俱舍論》卷十一;《法苑珠林》卷六十
三;季羡林《中印文化關係史論》。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2483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