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三千六百六十四
2019/01/21 03:55:07瀏覽80|回應0|推薦4
◎阿毗曇心論(梵Abhidharma-hr!idaya-s/a^stra)
四卷十品。印度‧法勝造,東晉‧僧伽提
婆、慧遠共譯。略稱為《心論》。收在《大正
藏》第二十八冊。此論係說一切有部西方師的
主要著作。其中二五0偈皆小乘法相;印度本
地曾一度盛行研習此論。釋論有數部,《雜阿
毗曇心論》卷一〈序品〉的子註云(大正28‧869c)︰
「諸師釋法勝阿毗曇心義,廣略不同。法勝
所釋最為略也。優婆扇多有八千偈釋,又有一
師萬二千偈釋,此二論名為廣也;和修槃頭以
六千偈釋法宏遠玄曠,無所執著於三藏者,為
無依虛空論也。」
此中,法勝之釋論,係法勝為該書的偈頌
所作的解釋。八千偈的優婆扇多釋,漢譯為《
阿毗曇心論經》,計六卷十品,二百餘頌,高
齊‧那連提耶舍與法智共譯。萬二千偈本及和
修槃頭六千偈,皆無漢譯。其後,法救撰《雜
阿毗曇心論》,有五百餘頌。
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以為,《心論》
係以《甘露味論》為依據所整編而成,而且其
造作時代是在《大毗婆沙論》編集以後。
附︰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附錄〈毗曇
的文獻源流〉(摘錄)
推原佛說的九分毗曇,現已不可得見。從
它派生出來的各種毗曇,現亦零落不全,而且
異義紛披,很難得其真相。幸而現存《阿毗曇
心論》一書,實際具備九分毗曇的雛形,並還
兼採各論的精要,它實是一種毗曇提綱之作,
極可珍貴。這部論是法勝所作,從曹魏時(第
三世紀)來中國的西域僧人,即十分稱讚它。
其後百餘年,到道安師弟才請譯師翻出,經過
慧遠刊定成為定本,還替它做了序文(收在《
出三藏記集》卷十)。那裏面略敘譯家的說法
,以為此論「管統眾經,領其宗會,故作者以
心為名;其人以《阿毗曇經》源流廣大,難卒
尋究,是以採其幽致,別撰斯部。」從這些話
,可見法勝之作此論是要對《阿毗曇經》提要
勾玄的。不過隋唐時的學人,如吉藏等,不明
《毗曇經》的原委,錯認《阿毗曇心論》是《
大毗婆沙論》節要之作。這大概是不很清楚原
來有那樣巨大篇幅的《毗曇經》,一見到廣大
毗曇字樣,便想到《大毗婆沙論》,因而誤
解。如依真諦所傳,《阿毗曇經》全部九分有
五萬四千頌,以五百頌譯作一卷計算,也應有
百餘卷,其分量實較舊譯(梁代譯)《婆沙》
為多,所以序文有廣大難究之說,並非無據。
現在再從《阿毗曇心論》的結構上看,也
見得它的殊勝。《阿毗曇心論》結成二五0頌
,區分為十品,從第一〈界品〉到第八〈契經
品〉,是根本部分,名稱與真諦所傳九分毗曇
之說相應。只對九分沒有涉及〈戒品〉,這大
概是後人將這品材料歸到戒律中去處理的原故
(同樣從《阿毗曇經》撰出的《甘露味論》即
有〈戒品〉)。本來佛說經中,有法有律,界
限並未分別得那樣清楚。就像《增一阿含經》
裏,即夾雜戒經之說。從前道安對於譯家不知
道簡別這一部分省略不譯(因印度習慣,這部
分不容許沙彌和白衣同看),還有過責備。可
證佛經中法律具備,而釋經的毗曇也就法律具
釋了。後來編纂三藏的人,替它們分別歸類,
關於說法的歸入毗曇,說律的歸入毗奈耶,這
樣後世論師也就略去戒品不放在毗曇內說了。
《阿毗曇心論》的主要八品是界、行(因
)、業、使(同隨得)、賢聖(世間)、智、
定、契經(諸陰),這些和《毗曇經》九分的
名目大同,只次第略異。九分中原譯有定而沒
有智,似乎不可解;但細尋其故,乃知是翻譯
上的錯誤,已另譯為名味句了。因為梵文中的
「味」字為便繕那(Vyan~jana),「慧」字
為般羅若(Prajn~a^),兩個字的前一部分形狀
相近(就悉曇的書法而言),後一部分的聲音
又大同,所以會傳寫錯誤,翻譯的人乃隨之誤
譯(譯家對這個字也有些懷疑,所以特別加註
說,這非飲食之味,味即是「字」)。由此,
《阿毗曇心論》主要的八品,實際和《阿毗曇
經》的八分相符。這一層久已無人領會,假使
沒有保存真諦的舊說,恐怕經論的源流,再也
辨別不出了。
另外,自《阿毗曇心論》所談的義理上看
,實際是兼採各種毗曇的長處的。像開頭〈界
品〉用三科的區分來談有為法,是用了《舍利
弗毗曇》解經的特點;〈契經品〉用識、智、
使三門來解釋諸蘊,又採取了《品類足論》解
經的方法;這些都是選取成說,它之名為「心
論」,就還不止限於一《毗曇經》的要義了。
還有《阿毗曇心論》的體裁,全篇韻文,
也算是獨創。慧遠依著譯人的讚揚,稱為擬像
天樂。現在此論的梵本不存,它的聲韻之美,
難以領略,不過就從它蛻化而成的《俱舍論頌
本》而觀,也可間接地知道此論頌文的優美(
《俱舍論頌》即是《阿毗曇心論》、《雜心論
》展轉改訂而成,博得當世「聰明論」的稱號
)。這因為佛說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間的頌,
大都和經文有關,而多重述義理為之。頌的體
制很嚴密,音節格律不能稍亂,這比較中土的
律詩為難工。如用義理來作頌,選字酌音還比
較容易;至於律、論,主要運用法相名數的,
造頌就覺得更難,所以十二分教中戒分、論分
很少有作頌的。各種毗曇先無頌體,法勝獨首
創之,可見其功力之深。在曹魏‧嘉平中(
249~253)西域僧曇柯迦羅初傳戒本來中土,
他就曾自述,開頭學習外典,精通文辭,曾自
負沒有難解的文章。後在某寺見到《阿毗曇心
論》,反覆不得其解,心裏很為奇怪,及請寺
僧解說,乃嘆服佛法深廣,而發心出家(見《
高僧傳》卷一)。因此,《阿毗曇心論》在內
容上和形式上,都達到上乘地步,它之能馳譽
全印度,並影響於後世的毗曇,並不是偶然的。
■〔參考資料〕 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
師之研究》第十章。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2428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