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三千六百五十四
2019/01/20 03:47:05瀏覽64|回應0|推薦2
◎阿彌陀經(梵Sukha^vati-vyu^ha-su^tra)
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是敘說阿彌陀
佛淨土功德莊嚴而勸念佛往生的經典,是佛無
問自說的經,淨土三經之一。收在《大正藏》第十二冊。
此經在中國弘傳極盛,曾經三次漢文譯
出。第一譯是姚秦‧弘始四年(402)二月八
日鳩摩羅什在長安(逍遙園)譯出。第二譯是
劉宋‧孝建年中(454~456)求那跋陀羅在荊
州辛寺譯出,名《小無量壽經》,今已失傳。
第三譯是唐‧永徽元年(650)正月一日玄奘
在長安大慈恩寺譯出,名《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又此經的藏文譯本,係由施戒與智軍共譯
出(一作慧鎧日帝與智軍共譯)。
此經的梵文本,曾於1881年由英國馬克斯
‧穆勒與日本南條文雄在倫敦加以刊行。嗣又
於1894年將它英譯,收於由馬克斯‧穆勒於
1875年開始編輯出版的《東方聖書》第四十九
卷中。又有南條文雄、荻原雲來、椎尾辨匡、
河口慧海等依據梵、漢、藏文譯出數種日文本。
此經漢譯三本在唐‧麟德元年(664)撰
出的《大唐內典錄》〈入藏錄〉中已併收入藏
,同錄卷六並載明第一羅什譯本五紙,第二求
那跋陀羅譯本四紙,第三玄奘譯本十紙。又據
唐‧開元十八年(730)撰出的《開元釋教錄》
〈入藏錄〉所載,羅什和玄奘譯本紙數同上,
求那跋陀羅譯本則未收入藏。從那時起第二譯
《小無量壽經》似已佚失。但從元代以來各藏
中,又都收有《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
》十五句五十九字和以下長行四十七字,並標
明是求那跋陀羅譯,出自《小無量壽經》,這
當是第二譯中僅存的佚文。第三玄奘譯本和羅
什譯本的異點,即為羅什譯本中六方諸佛證成
,而在玄奘譯本中則為十方諸佛證成;至對勘
藏譯本和現存的梵本,則和羅什所譯的一致。
又,羅什譯的另一異本即古傳襄陽龍興寺石刻
《阿彌陀經》,和現行本也有差別,如王日休
《龍舒淨土文》卷一所說(大正47‧257a)
︰「襄陽石刻阿彌陀經,乃隋‧陳仁稜所書,
字畫清婉,人多慕玩,自一心不亂而下云︰專
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
德因緣。今世傳本脫此二十一字。」這在宋‧
元照當時也已見這石經本,元照《阿彌陀經義
疏》中還表示「懷疑今世相傳訛脫」,戒度《
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卷下也附同上說。但今
藏譯本和梵本並玄奘譯本中,卻未見有和這所
謂脫文相同的文句。明‧袾宏的《阿彌陀經疏
鈔》卷三,也稱此二十一字的所謂脫文,是前
人解經摻入的語句,這似乎可信。
此經漢譯中的羅什譯本,文辭平易而流暢
簡明,最為漢地佛教學人所樂誦,因之流傳最
廣。這一經的內容,是敘述佛一時在祇樹給孤
獨園,向長老舍利弗等稱說西方極樂國土阿彌
陀佛依報和正報的功德莊嚴,執持阿彌陀佛名
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彼國;同時六方諸佛各出
廣長舌相證成釋迦佛所說真實不虛,並對念佛
眾生共加護念等事。
由於在中國以羅什譯本弘傳最盛,因而古
來各家多據此本從事疏講。現存的重要註疏,
有隋‧智顗的《義記》一卷,唐‧慧淨的《義
述》一卷,窺基的《疏》一卷、《通贊疏》三
卷,宋‧智圓的《疏》一卷,元照的《義疏》
一卷,戒度的《義疏聞持記》三卷,元‧性澄
的《句解》一卷,明‧大佑的《略解》一卷,
明‧傳燈的《略解圓中鈔》二卷,袾宏的《疏
鈔》四卷,大慧的《已決》一卷,智旭的《要
解》一卷,清‧徐槐廷的《疏鈔擷》一卷,淨
挺的《舌相》一卷,續法的《略注》一卷,彭
際清的《約論》一卷。
現已佚傳的有名的註疏,有姚秦‧僧肇的
《義疏》一卷,唐‧智首的《鈔》二卷,湛然
的《決十疑》一卷,宋‧智圓的《西資鈔》一
卷、《科》一卷,仁岳的《新疏》二卷、《新
疏指歸》二卷、《科》一卷等。
此經在朝鮮、日本流傳也甚廣,朝鮮古德
對於此經的註疏,有新羅‧圓測《疏》一卷
,元曉的《疏》一卷,道倫的《疏》一卷,璟
興的《略記》一卷,玄一的《疏》一卷,太賢
的《古跡記》一卷。日本古德對此經的註疏,
有源信的《大意》一卷、《略記》一卷,源空
的《釋》一卷,聖聰的《直談要注記》八卷等。(高觀如)
附一︰太虛〈佛說阿彌陀經講要〉(摘錄自《
太虛大師全書》)
從各種佛經的意義,來觀察《彌陀經》的
宗旨。特從天台宗、賢首宗中所謂體宗用三方
面,提出其重要的意義為證。
甲、彌陀佛土為體︰在古來大德們,多以
真如實相為經體,然這等於是通明一切法之體
;實在不能表現出此經特殊精神來!此經應以
阿彌陀佛所成就正報依報功德莊嚴為主體。或
曰彌陀佛土為體。
乙、往生不退為宗︰根據此體而顯示一種
趨向的目標,那就以往生西方得不退轉為宗。
因往生西方,永斷生死,滅除煩惱,得到不退
轉位。蓋以彼土的環境增上、人事殊勝故也。
淨土法門的真實不可思議,就在此。
丙、信願行為用︰再從用的方面講,即信
願行三個字,完全顯出淨土法門的重要事行。
若沒有信心,則不與彌陀佛土發生關係,亦不
能接受此法之意旨。所以修淨土法門,先從「
信心」起。有了信心必須要發願,沒有堅決的
志願,則不易成功其往生。同時還要有行。這
行,即是惡止善行,持名念佛。有此力行,則
可以達到最高目的地,以完成所信願之事。
蓋從印度流傳到中國的第二時期大乘佛法
中之彌陀淨土法門,稱為難信之法。若無信心
與志願,任憑如何行持,亦與西方彌陀本願無
關。故總合信願行,以表明此經之最究竟的功用。
附二︰溫特尼茲(M. Winternitz)《印度文
獻史》〈佛教文獻〉第七章(依觀摘譯)
無量壽經、阿彌陀經
觀世音菩薩與阿彌陀佛(Buddha Ami-
tabha)有密切的關係。如同《法華經》中的
釋迦牟尼佛,以及《Ka^ran!d!avyu^ha》中的觀
世音菩薩,在《Sukha^vati^vyu^ha》中,阿彌
陀佛被極力的讚歎。與阿彌陀佛有關的梵文經
典有兩本,其一名為「大經」,篇幅較長;其
二稱之為「小經」,經文極為簡短,然而兩者
皆名為《Sukha^vati^vyu^ha》。兩者所描述的
,雖皆與阿彌陀(Amitabha,無量光)佛或
無量壽(Amitayus)佛之淨土有關,但相互
之間有極大幅度的差異。《小經》不僅沒有序
說,在淨土方面的描寫也有所不同,可以說在
淨土的性向上,兩者有根本性的差異。《大經
》中所述說的是︰眾生以專心思念阿彌陀佛及
其淨土而得生淨土,又說發菩提心,蓄積眾多
善業,於臨終時念阿彌陀的人,皆能往生淨
土。反之,在《小經》中,「淨土」並不是善
業之報,眾生只要聽聞無量壽之名號,臨終時
心念彼佛,自能往生佛土。據此看來,似乎《
大經》的成立較為早期。
在《大經》中,釋迦牟尼佛住於靈鷲山中
,其旁有數千弟子及諸菩薩眾圍繞在側。藉著
與阿難的對談,世尊列舉了八十一位過去佛。
其中位列八十一佛最後的世自在王佛(Lokes/
vrara^ja)幫助法藏(Dharma^kara)比丘建立
佛土。此法藏比丘因宿世誓願(pran!idha^na)
,以及於無數劫修菩薩行所致,生於西方極樂
世界,名為阿彌陀佛。其光明無數,故名無量
光;其生命長遠無量,故別名為無量壽。彼佛
「國土」,名為極樂淨土,既無地獄、畜生、
餓鬼,也無阿修羅。此土芳香永遠遍滿,千百
種寶樹周滿國土,又有優美的蓮花開放。此地
無山巒高峰,地勢平坦如手掌。清淨可喜的水
流,流出甘甜之水,潺潺流動的水聲奏出最莊
嚴的音樂。生於極樂淨土的人,無論在肉體上
或精神上都擁有最美好的素質,享受著所能想
像到的快樂。眾生與諸聖者沒有區別,也沒有
晝夜之分。沒有黑暗。在經中,阿彌陀佛被不
斷地稱美。思念阿彌陀佛之威德者、用意於成
佛之善業者、發菩提心者、虔敬祈求生於彼佛
世界者,凡此種種,於其臨終時,阿彌陀佛皆
現其前,彼等即得往生淨土。事實上,只要在
心上思念阿彌陀佛,眾生自能生於彼處。但是
,極樂淨土中沒有女性。如果他們對阿彌陀佛
的信仰是堅定的,是坐在蓮華中;若信仰不夠
堅固,則暫時住在蓮華台中。淨土中的眾生,
是處於完全的智慧與無垢的狀態,幸福且靜寂
地居住在彼土。
就如同其他大乘經典一般,在《Sukha^
vati^vyu^ha》中,對於無量光佛與極樂世界的
殊勝,也是以誇張的語言與龐大的數目來作描述。
《大經》有十二種漢譯本,其中五譯收於
中文藏經中;而其最古的譯本,係於西元147
年與186年間所譯成。《小經》則有三種譯本
;其一係402年由鳩摩羅什譯出,其二係求那
跋陀羅於420至479年所出,其三則是玄奘在
650年翻譯所成。
此外,另有《觀無量壽經》(Amita^yur
dhya^na-su^tra)一經,今僅傳漢譯。本經對淨
土景況的描寫稍少,但與生淨土有關的觀想,
佔有極大的篇幅。很遺憾的是,本經的梵本今
已佚失不存。此經中含有一則頗具趣味的序
說。此序說所描述的是阿闍世王與頻毗沙羅王
之間的故事。與無量壽、極樂淨土有關的此三
部經典,幾世紀來已成為中國及日本大部分佛
教徒的信仰基礎。在日本稱無量壽為阿彌陀,
從這種對阿彌陀的信仰與淨土的嚮往,可以看
出多數的中國及日本佛教徒從中獲得慰藉與安
樂。對於日本淨土宗與淨土真宗二派的多數信
徒而言,這是不爭的事實。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24242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