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三千六百四十三
2019/01/19 03:45:39瀏覽88|回應0|推薦3
◎阿毗達磨(梵abhidharma,巴abhidhamma)
通常係指部派佛教三藏中之論藏。然亦指
論藏中所含之義理。此語原是對「達磨」(法
)的稱歎之詞,進而演變為針對佛法所作的探
究,或指在探究之後所得的理解,進而指此探
究所得的理論體系(論書)為阿毗達磨。
按,abhidharma一詞,舊譯家音譯作阿
毗曇(略稱毗曇),意譯為「無比法」。意指
此無漏智在世間無有可與之比擬者。新譯家音
譯為阿毗達磨,意譯為「對法」。「對」者謂
對觀、對向。「對法」即指無漏智對觀四諦之
理,而對向涅槃果。《玄應音義》卷十七云
︰「阿毗曇,或言阿毗達磨,或云阿鼻達磨,
皆梵音轉也。此譯云勝法,或言無比法,以詮
慧故;或云向法,以因向果故;或名對法,以智對境故。」
在原始佛教經典《增支部》及《律藏》中
,有「阿毗達磨,阿毗毗奈耶」(abhidham-
ma abhivinaya)的結合語。據印順《說一切
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所述,阿毗(
abhi),有稱讚的意義,故此結合語起初只是
稱歎「法」與「律」而已。亦即阿毗達磨的原
始意義,應是對於法之稱歎。部派佛教中,大
眾部以「佛所說經皆是了義」,所以泛稱九部
經為阿毗達磨。但說一切有部則以契經有了義
與不了義的分別,因此,須要從一切經中分別
抉出一類究竟的深法,稱之為「阿毗達磨」(
可稱可讚的深法)。從而《大毗婆沙論》認為
經中所說阿毗達磨的內容,是「無漏慧」、「
空無法及如實覺」、「滅盡(定)退及如實覺
」、「寂滅及如實覺」、「諸見趣及如實覺
」、「一切法性及如實覺」,所以該書卷一作
總結說(大正27‧3b)︰「阿毗達磨勝義自性,唯無漏慧。」
後來,阿毗達磨不斷地發展,阿毗達磨的
內容日漸豐富,阿毗達磨之含義遂趨複雜化。
諸論師乃約阿毗之義理而作種種解釋。如銅鍱
部覺音的《善見律毗婆沙》,約五義釋阿毗,
即(1)意,是增上義(阿毗達磨即增上法,以下
準之);(2)識,是特性(自相)義;(3)讚歎,
是尊敬義;(4)斷截,是區別義;(5)長,是超勝
義。《大毗婆沙論》中廣引各部各論之說,其
中毗婆沙師說八義(抉擇法、覺察法、現觀法
、盡法、淨法、顯發法、無違法、伏法),世
友(Vasumitra)說六義(抉擇法、覺了法、
現觀法、證法、修習法、數數法),脅尊者(
Pa^rs/va)說四義(決斷慧、究竟慧、不謬慧、
勝義慧)。綜合此等意義,阿毗達磨是直觀的
、現證的,為徹證甚深法(緣起、法性、寂滅等)之無漏慧。
附︰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附錄〈阿毗達磨泛論〉(摘錄)
阿毗達磨與小乘派別之關係
佛典三藏,阿毗達磨居其一。究其製作淵
源,頗有異論。或謂出於佛說,與經律同,如
舊時上座部一切有部等小乘,以及與有部相關
之大乘,皆主此說。或謂非是佛說,但後人造
,如小乘中後起之經量部,以及今人考證,皆
主此說。二者異諍,平心論之,各有未當。蓋
云阿毗達磨藏,內容至為繁複,有以標釋研尋
詳解法義為阿毗達磨者︰此實應名鄔波第鑠(
後亦謂為摩呾理迦),即有佛說者在;又有以
研究經文宣暢宗要為阿毗達磨者,此實應名摩
呾理迦,多是佛弟子說;又有以抉擇法門分別
法相為阿毗達磨者,此乃純粹阿毗達磨,唯是
弟子所出。後人等視三者為一類,而概稱之曰
阿毗達磨,如說盡出佛說,或說盡非佛說,皆無當矣。
以阿毗達磨為類名與經律二藏對稱,事實
晚出。阿毗達磨本意為對法,乃對教法解釋之
一種法門,佛在世時,弟子間盛為應用,佛亦
從而獎勵之,其形式則或法數分類,或諸門解
析,漸成定式,但未有一類論書統名阿毗達磨
也。後來小乘分派,解經各別,或重視論書為
教證,勢陵經律。於是論書地位特殊,有合佛
說佛弟子說統為一藏者,即謂之阿毗達磨。其
事殆在阿育王時代與那先比丘時代之間,當佛
滅後一百餘年至於五百年也。阿毗達磨藏之獨
立既本於小乘之分派,故其製作種類與派別極
有關係。今言大略,凡有二端可見焉。
其一,小乘各派非即各有阿毗達磨也。舊
傳小乘分裂為十八部,其後屢有分合,如北方
大眾部末派與餘部合為分別論者,南方大眾部
末派又裂為案達羅各派,至於後來更成四大宗
之對峙,如謂每派各有阿毗達磨,就現存典籍
觀之,太形不足,反勘事理,則各派間如大眾
部等,本不認佛說有不了義經,經說既詳,解
經之阿毗達磨無關輕重,其籍自鮮。又正量等
部晚出,即共用一種阿毗達磨,少分異解而大
體無所改作。以是小乘派別雖繁,而阿毗達磨
種類當寥寥可數。
其二,小乘阿毗達磨即只有數大類也。此
其實際,可由《大智度論》得之。《智論》詮
理繁廣,大小乘最初之交涉歷歷皆見。論第二
卷,謂解佛語之籍有四︰一為身義毗曇,身謂
《發智論》,義謂《大毗婆沙》;二為六分毗
曇,即六足,謂《品類》等六論;三為《舍利
弗毗曇》,傳是佛時舍利弗所作,四為[虫+昆]勒,
傳是佛時大迦旃延所作。此段文末又云有三類
毗曇,勘宋元明三藏,皆以身義及六分為第一
類,舍利弗為第二類,[虫+昆]勒為第三類。但麗藏
本意云,前三種為三類,第四[虫+昆]勒廣比諸事以
類相從非阿毗曇。今考《智論》第十八卷云,
入三種法門觀察佛語,一[虫+昆]勒門,二毗曇門,
三空門。此以[虫+昆]勒與毗曇並舉,又說以隨相等
門為[虫+昆]勒,解諸法義為毗曇,兩者差別顯然,
則麗藏本之說當也。
由是龍樹時代流行之小乘阿毗達磨只此三
類,身義毗曇與六分,同是一切有部所宗,可
無待論。此外,以《舍利弗毗曇》並舉為言,
極可注意。其本初傳我國,譯者道標序之曰
︰此論於先出阿毗曇,雖文言融通,而旨格各
異。又道安序《八犍度論》亦云︰佛以身子五
法為大阿毗曇也,佛涅槃後迦旃延以十二部經
浩博難究,撰其大法為一部八犍度云。乃至吉
藏《三論玄義》亦說毗曇六類︰一佛說,二舍
利弗論,三迦旃延論,皆視《舍利弗毗曇》與
有部本論地位相當者,此究為小乘何部所宗
耶﹖《智論》卷二謂犢子道人等誦之,則宗此
論者有犢子部可知,但著「等」字,即不止此
一部。《宗輪論述記》中卷,舊解云正量等四
部釋舍利弗阿毗達磨,可知四部亦宗此論也。
又《四分律》五十四卷云,第一次結集毗曇為
有難無難繫相應作處五分。釋律之《毗尼母經
》亦云,毗曇為有問無問攝相應處所五類。此
均與《舍利弗毗曇》之品目(問非問攝相應緒
分)大同。《四分律》是法藏部(一說法上部
)所傳,則知法藏部亦宗此論也。又現存譯本
《舍利弗毗曇》立義,如無中有(論卷八)、
心性本淨(論卷二十七)、九無為(論同上)
等,皆與婆沙時代分別論者之說相近,而多處
說無我、五道等,皆與犢子宗義相違,故此譯
本非犢子所傳,或即出於分別論者也。分別論
者為大眾部等末流合成,則此數部亦宗此論
也。由此言之,除有部另有一類毗曇而外,所
餘各部殆皆用《舍利弗毗曇》,龍樹以二類並
舉,豈無故歟。
但在其時,南方錫蘭上座分別說部實另有
一類毗曇,即《法聚》、《分別》、《界說》
、《雙對》、《發趣》、《人施設》、《論事
》之七論。此與印度本土學說關係較疏,故龍
樹未言及。至與印度本土各類毗曇相較,在昔
以為僅有名目相似而內容無涉,近年屢經學者
考證,知其間脈絡仍相貫通。舉要言之,則南
方七論中較古之《分別論》等,組織形式即與
《舍利弗毗曇》大同,解釋法相章門亦合。更
以《舍利弗毗曇》與六分毗曇相較,又有一分
相似,因知《舍利弗毗曇》實為南北阿毗達磨
開合之樞機,必其結構最古,而後兩方阿毗達
磨因以改造,乃各呈異觀。今細勘之,其間固
有相貫者矣。
如上所說,小乘阿毗達磨至少有三大類可
以斷定,有部毗曇為一類,舍利弗毗曇為一類
,南方七論又為一類也。所屬派別源流,今以一表明之。
          ┌南方分別說部…………………(一)七論毗曇
    ┌上座┤    ┌說一切有………………(二)六分毗曇身義毗曇
    │    ├化地┤
僧伽┤    │    └法藏………………………┐
    │    └犢子………………………┐    |
    └大眾───(分別論者)……………(三)舍利弗毗曇
■〔參考資料〕 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說一
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南傳大藏經解題
》(《世界佛學名著譯叢》{24});《部派佛教與阿毗達
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5});《木村泰賢全集》
第四冊;三枝充[上直下心]《佛教思想史》;渡邊[木+某]雄《
有部阿毗達磨研究》;佐佐木現順《阿毗達磨思想研究》。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24181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