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三千三百八十四
2018/12/10 03:34:23瀏覽167|回應0|推薦3
◎法融(594~657)
禪宗牛頭派的創始人。俗姓韋,潤州延陵
(江蘇丹陽縣延陵鎮)人。十九歲(612)入
句容茅山從三論宗僧炅剃度。後從大明鑽研三
論和《華嚴》、《大品》、《大集》、《維摩
》和《法華》等經數年。大明寂後,漫遊各地
,從鹽官(今浙江海寧縣)邃法師、永嘉曠法
師等聽講各種經論,深有造詣;但覺全憑知解
不能證入實際,因而復入山凝心宴坐,過了二
十年習定的生活。
唐初武德七年(624)平定了吳越,左丞
相房玄齡奏請淘汰寺廟僧徒,法融即挺身入京
陳理,御史韋挺看了他的〈表〉辭情文並茂,
和房玄齡協議後才把這事打消。貞觀十年(
636)他到南京牛頭山幽栖寺北岩下構築一所
茅茨禪室,日夕參究,數年之間,同住的法侶
就有一百餘人。這時牛頭山的佛窟寺藏有佛經
、道書、佛經史、俗經史和醫方圖符等七藏,
是劉宋初年劉同空造寺時到處訪寫藏在寺裡的
著名經藏。法融得到佛窟寺管理藏經的顯法師
允許,在那裡閱讀了八年,摘抄各書的精要,
然後回到幽栖寺,閉門從事研究。
貞觀二十一年(647),法融在幽栖寺開
講《法華經》。永徽三年(652)邑宰請他出
至建業講《大品般若》。江寧縣令李修本又請
他講《大集經》。顯慶元年(656)司功蕭元
善再三請他住建初寺,次年(657)即寂於該
寺,時年六十四歲。
法融和禪宗四祖道信的關係,《續高僧傳
》並無記載。明確的記述法融受道信印可為牛
頭禪初祖的事實,是晚出的劉禹錫的〈融大師
新塔記〉(《全唐文》第六0六卷)、李華的
〈故徑山大師碑銘〉、〈故左溪大師碑〉(《
全唐文》第三二0卷)、李吉甫的〈大覺師碑
銘〉(《全唐文》第五一二卷)和宗密的《禪
門師資承襲圖》等。
法融的門下,據《續高僧傳》〈法融傳〉
說,他初入牛頭山時有道綦和道憑,這兩人的
事蹟都不詳了。《宋高僧傳》卷八有〈曇璀傳
〉,說曇璀晚年曾事牛頭山法融,稱法融為東
夏的達摩。他受了法融誨示以後,即隱居於鍾
山,後入潤州竹林寺。從最初的師承關係說,
曇璀應該是牛頭宗的第二世,但後來卻公認智
巖為二世。至於牛頭宗法系六世的次第,都是
比較後起的說法,而各種記載裡也互有出入。
唐‧劉禹錫的〈融大師新塔記〉以法融、智巖
、法持、智威、玄素、法欽為牛頭宗傳承的次
第,但未稱為六祖。李華的〈故徑山大師(玄
素)碑銘〉所記的傳承是︰法融、智巖、慧方
、法持、智威、玄素六世。這種系統傳說在玄
素(668~752)生前似已成立。到了宗密時(
780~841)更確定了牛頭宗的世系,以法融為
第一祖,智巖第二,慧方第三,法持第四,智
威第五,慧忠第六。又說智威的弟子有潤州鶴
林寺玄素,玄素的弟子有徑山道欽(一稱法欽
),都是相承傳授牛頭禪的宗旨的。牛頭宗的
世系,後來即以此為定說。
據宗密《禪門師資承襲圖》說,牛頭宗是
從道信下傍出的一派。初祖慧融(即法融)禪
師曾多年精研般若空宗,後遇道信印證所解。
道信告訴法融說,此法從古以來只委一人,他
已將法付與弘忍了,因而囑咐法融說,可以自
立一支。法融後來果於牛頭山創宗,位當初祖
,輾轉傳了六代。這一宗和南北二宗都沒有關
係。一說是法融在牛頭山得自然智慧後,道信
親自過江去加以印證的。但道信當時住蘄州(
今湖北蘄春)雙峰山三十餘年,為全國禪徒所
仰望,法融到雙峰山去問法是可能的。
法融的著述,據《宋高僧傳》卷十〈唐天
台山佛窟岩遺則傳〉說,遺則曾為法融的文集
作序,其書三卷現已失傳。現在所傳的只有存
於《全唐文》卷九0八和《景德傳燈錄》卷三
十中的〈心銘〉,共一九八句,每句四字。〈
心銘〉主張(大正51‧457b)︰「心性不生,
何須知見;本無一法,誰論熏鍊﹖」又說(大
正51‧457c)︰「菩提本有,不須用守;煩惱
本無,不須用除。」這種思想顯然成為後來南
宗所倡導的頓悟說的先聲。此外,據宗密《圓
覺經大疏鈔》卷十一及永明延壽《宗鏡錄》卷
九十七所記,法融還有一種著作叫《絕觀論》
。此論近代出土的卷子本有四本(巴黎國民圖
書館藏三本,北京圖書館有一本)。這些大概
都是唐‧貞元十年(794)前後的寫本,篇幅
似乎不完全,《宗鏡錄》卷九十七引文未見於
他本,但第九卷及七十七卷所引之文,敦煌本都有。
牛頭禪的特色在於排遣多言,而著眼於空
寂。所以從《宗鏡錄》卷九十七所引法融《絕
觀論》的文句看來,法融認為六根所緣的並悉
是心,而心性又是空寂的。他說從境起解是智
的作用,而自身心性是智的境界。他從心的照
用和靜止的狀態說明心的舒卷,「舒則彌遊法
界,卷則定跡難尋」。這和他的〈心銘〉「目
前無物,無物宛然」的說法是一脈相通的。至
於他的禪風,重在無心絕觀,或絕觀忘守。這
和道信禪法以坐禪觀心守一為主的,不很相
同。所以他們中間的有無傳授淵源,今人還是有異論的。
據日本古經錄所載,法融還有《注金剛般
若經》一卷、《金剛般若經意》一卷、《維摩
經記》二卷、《維摩經要略疏》一卷、《華嚴
經私記》二卷、《法華名相》一卷(見《惠運
律師目錄》、《智證大師將來目錄》和《東城
傳燈錄》等),共有六部七卷之多,都已失傳。(林子青)
■附一:慧風〈牛頭法融與牛頭禪〉(摘錄自《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
道信居湖北黃梅雙峰,法融居南京牛頭,
一是達摩禪法門宗師,一是三論宗義學大匠,
道信長法融十四歲,先法融六年入寂,時代同
,地點相距不遠,宗密說法融是弘忍同學,不
妨法融參道信於雙峰,一般傳記說道信過江,
不妨道信訪法融於牛頭,兩大知識相見契合,
是極平常的事,占氣預言都成蛇足。
《景德傳燈錄》〈法融傳〉,部分是基於
道宣的《續高僧傳》的,但《燈錄》寫道信來
牛頭訪法融時,把法融描繪成枯木寒灰的形象
,不是成百成千學侶的善知識,卻被貶名為「
懶融」。這當然不符合於法融的史實,而是禪
宗傳記作者在為禪的活用宗旨上樹起一個「對
立立面」,以通過傳記的筆法托出活禪的作
用。道信答法融的語句,也未必是記實,不過
是極概括地能傳達出達摩禪的唯心法門︰祖(
道信)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
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
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
,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
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
,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缺少,與佛何殊,
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
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
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
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法融問︰「既不許作觀行,於境起時如何對
治﹖」道信答的偈語,也極簡要地能道出牛頭
禪的精要所在︰祖曰︰「境緣無好醜,好醜起
于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
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這與《宗鏡錄》(
卷九十七)引法融《絕觀論》,和宗密評述牛
頭禪為「本無事而忘情」,以無事為所悟理,
以忘情為修行(見《禪門師資承襲圖》)的精神也相符合。
三論八不,以言遺言;禪法息見,觸目即
是,都建立於般若之上。唯教下止觀,構境立
觀,宗下著參,情忘境如。故禪門公案以「牛
頭未見四祖時為什麼鳥獸銜花供養」﹖洞山指
為「如觀掌珠,意不暫捨」,猶有這個在也;
「牛頭見四祖後為什麼鳥獸不銜花來供養」﹖
有尊宿答「賊不打貧家兒」,無這個在也。道
信教法融「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蕩蕩無
礙,任意縱橫」,正是禪家為教家撥轉關捩子
,從寒灰中撥出一粒活火來。「密付真印」,
從此建立,這在禪宗史上原是極平常事。由於
牛頭禪到智威以下、南北二宗劇烈鬥爭時才蔚
為東南之正法幢,為找禪法的來源與證據,於
是占氣預言在〈道信傳〉中產生。《宗鏡錄》
引玄挺一段問答,說明當時牛頭禪的地位︰有
檀越問︰「和尚(指玄挺)是南宗北宗﹖」答
云︰「我非南北宗,心為宗。」也正透露出南
宗北宗起自弘忍門下,牛頭禪直承達摩心法於
道信,與弘忍東山法門並峙,不落南北二宗圈
子去。在宗密的《禪門師資承襲圖》裏也說「
此一宗都不關南北二宗」,正說明它的超然地位。
一般傳記都說道信法付弘忍之後訪牛頭,
反映出道信與法融的相見是晚年的事。(中略)
法融遺著〈心銘〉載在《全唐文》第九0
八卷,也附在《景德傳燈錄》中,佛窟遺則曾
編《法融文集》三卷,序稱「凡所著述,辭理
粲然,其他詩歌數十篇,皆行於世」,惜都失
傳。《宗鏡錄》也只扼要地介紹了法融的《絕
觀論》,未窺全貌。
法融未遇道信時,於空靜林修習止觀,蒲
團坐席,蘚草支蔓,經道信教以「莫作觀行,
亦莫澄心」,教他作個「隨心自在」的人,《
絕觀論》之作,正是拈出他從道信悟門的得力
處。《傳燈錄》記他答博陵王的偈語,以觀行
為「求月執玄影,討 跡逐飛禽」,只有絕觀才
是「無念大獸吼,性空下霜雹」的有力潑辣的
詞句。在他的〈心銘〉中也是強調絕觀,所謂
「無歸無受,絕觀忘守」;「菩提本有,不須
用守;煩惱本無,不須用除」;「一心無妄,
萬緣調直」等等詞句,都是《絕觀論》的註腳
,是達摩禪的心法。牛頭禪到第六代慧忠,於
南北宗外使牛頭禪大行,也正是法融《絕觀論
》的再現。慧忠答學人問「入道如何用心」時
,他說︰「一切諸法本自不生,今則無滅。汝
但任心自在,不須制止,直見直聞,直來直去
,須行即行,須住即住,此即是真道。」(見
《宗鏡錄》卷九十七)慧忠對道生的「非曰智
深,物深于智」的說法有所批評,他是據法融
〈心銘〉的「一心有滯,諸法不通」的精神,
來說明一切境物都能徹見它的真實相。他說
︰「一切諸法非淺非深。汝自不見,謂言甚深
;汝若見時,觸目盡是微妙。何以高推菩薩,
別立聖人﹖」(同上書)
從這裏,是可以看出牛頭禪的面貌,而慧
忠,不失為傳牛頭禪的嫡骨兒孫。
■附二:牛頭法融〈心銘〉(摘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三十)
心性不生,何須知見。本無一法,誰論熏鍊。
往返無端,追尋不見。一切莫作,明寂自現。
前際如空,知處迷宗。分明照境,隨照冥蒙。
一心有滯,諸法不通。去來自爾,胡假推窮。
生無生相,生照一同。欲得心淨,無心用功。
縱橫無照,最為微妙。知法無知,無知知要。
將心守靜,猶未離病。生死忘懷,即是本性。
至理無詮,非解非纏。靈通應物,常在目前。
目前無物,無物宛然。不勞智鑒,體自虛玄。
念起念滅,前後無別。後念不生,前念自絕。
三世無物,無心無佛。眾生無心,依無心出。
分別凡聖,煩惱轉盛。計較乖常,求真背正。
雙泯對治,湛然明淨。不須功巧,守嬰兒行。
惺惺了知,見網轉彌。寂寂無見,暗室不移。
惺惺無妄,寂寂明亮。萬象真常,森羅一相。
去來坐立,一切莫執。決定無方,誰為出入。
無合無散,不遲不疾。明寂自然,不可言及。
心無異心,不斷貪淫。性空自離,任運浮沈。
非清非濁,非淺非深。本來非古,見在非今。
見在無住,見在本心。本來不存,本來即今。
菩提本有,不須用守。煩惱本無,不須用除。
靈知自照,萬法歸如。無歸無受,絕觀忘守。
四德不生,三身本有。六根對境,分別非識。
一心無妄,萬緣調直。心性本齊,同居不攜。
無生順物,隨處幽棲。覺由不覺,即覺無覺。
得失兩邊,誰論好惡。一切有為,本無造作。
知心不心,無病無藥。迷時捨事,悟罷非異。
本無可取,今何用棄。謂有魔興,言空象備。
莫滅凡情,唯教息意。意無心滅,心無行絕。
不用證空,自然明徹。滅盡生死,冥心入理。
開目見相,心隨境起。心處無境,境處無心。
將心滅境,彼此由侵。心寂境如,不遣不拘。
境隨心滅,心隨境無。兩處不生,寂靜虛明。
菩提影現,心水常清。德性如愚,不立親疏。
寵辱不變,不擇所居。諸緣頓息,一切不憶。
永日如夜,永夜如日。外似頑囂,內心虛真。
對境不動,有力大人。無人無見,無見常現。
通達一切,未嘗不遍。思惟轉昏,汩亂精魂。
將心止動,動止轉奔。萬法無所,唯有一門。
不入不出,非靜非諠。聲聞緣覺,智不能論。
實無一物,妙智獨存。本際虛沖,非心所窮。
正覺無覺,真空不空。三世諸佛,皆乘此宗。
此宗毫末,沙界含容。一切莫顧,安心無處。
無處安心,虛明自露。寂靜不生,放曠縱橫。
所作無滯,去住皆平。慧日寂寂,定光明明。
照無相苑,朗涅槃城。諸緣忘畢,詮神定質。
不起法座,安眠虛室。樂道恬然,優游真實。
無為無得,依無自出。四等六度,同一乘路。
心若不生,法無差互。知生無生,現前常住。
智者方知,非言詮悟。
■〔參考資料〕 《續高僧傳》卷二十六;《景德傳
燈錄》卷四;劉禹錫〈牛頭山第一祖融大師新塔記〉;
印順《中國禪宗史》第三章。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21134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