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三千零二十六
2018/10/21 03:45:07瀏覽104|回應0|推薦2
◎那提(梵Nadi^)
中印度人(一說北天竺)。梵名應為「布
如烏代邪」(Punaudaya)或「布如烏伐邪
」(Punpa^ya),意譯福生。自幼出家,善達
聲明,通諸訓詁。既志弘道,遂歷遊諸國。不
憚遠夷,曾往錫蘭、楞伽山,隨緣遊化南海諸
國。適聞中國佛法興盛,乃搜集大小乘經律論
一千五百餘部,於唐高宗永徽六年(655)抵
達長安,敕住大慈恩寺。顯慶元年(656),
奉敕赴崑崙諸國求異藥,既至南海,諸王歸敬
,為其立寺,遂於該地度人授法。龍朔三年(
663)返大慈恩寺,譯出《師子莊嚴王菩薩請
問經》、《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以上
二經現存)、《阿吒那智咒經》等三部三卷。
禪林寺沙門慧澤譯語,豐德寺沙門道宣綴文及
製序。同年,應南海真臘之請,遂自長安出發
,後不知所終。相傳師為龍樹之傳人,著有《
大乘集義論》四十餘卷。
據《續高僧傳》卷四〈那提傳〉、《開元
釋教錄》等諸錄載,那提曾受玄奘排斥,故譯
經宏願未遂云云,就此熊十力、張建木均曾撰
文質疑。熊氏在〈唐世佛學舊派反對玄奘之暗
潮〉一文中謂︰「蓋當時舊派反對奘師新譯,
借那提之事,以造作謠言,誣陷奘師,群情如
風波,轉相傳播,而奘師遂受千古不白之冤。
」並列舉數疑點,以駁斥諸錄所記。張氏亦條
舉數疑點以駁斥之,且謂〈那提傳〉是一篇有
問題的傳記。
■附:張建木〈讀「續高僧傳‧那提傳」質疑
〉(摘錄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
道宣《續高僧傳》第四卷中的〈那提傳〉
,我認為是一篇有問題的傳記。傳中提到那提
是一位親傳龍樹大師衣缽的了不起的大法師,
唐‧永徽年間來到中國長安,隨身帶著很多梵
本經論,想在中國翻譯弘通,但受到玄奘法師
的阻力,志願未遂。若果真有這件事,當然是
玄奘法師的盛德之累。可是如果把這篇傳記仔
細讀一下,就不難發現不少可疑之點。現在把
我認為有疑問的傳文徵引如下,並分別加以論
列︰
(1)「那提三藏,唐曰福生,具依梵言,則云
布如烏代邪。以言煩多故,此但訛略而云那提
也。」按布如烏代邪原文當是Punaudaya。《
南條目錄》根據別本作布如烏伐耶,因此還原
為Punpa^ya(Puna+tupa^ya)。按upa^ya,此
云方便(漚和),意譯不當作「生」。而且「
伐」字古代是個有舌音收尾的入聲字,通常用
以作為bat、bad、bar或vat、vad、var的音譯
字,不當以之作pa^的對音。
這一層且不多談,問題是布如烏代邪如何
竟「訛略」為那提﹖根據何種音理來說明這種
「訛略」﹖道宣也參加過譯場,縱然一時鬧不
清,也可以問問別人,糊里糊塗地就說布如烏
代邪訛略為那提;未免令人不解。因此,首先
這個人的名字就有問題。
(2)「以永徽六年(655)創達京師,有敕令
於慈恩安置,所司供給。時玄奘法師當途翻譯
,聲華騰蔚,(中略)既不蒙引,返充給使。
」那提既蒙敕令住在慈恩寺,何以必須玄奘牽
引﹖如永徽三年阿地瞿多來長安,也是奉敕安
置於慈恩寺,然而他在翻譯《陀羅尼集經》時
就得到當時權貴英國公、鄂國公的支持(參看
《開元釋教錄》卷八)。那提若是如傳中所述
那樣有學問,何以當時顯貴竟沒有任何人作他
的護法!
而且,今本那提所譯《師子莊嚴王請問經
》的卷首,有一篇題為道宣所撰的序文裏說
︰「皇上重法,降禮真人,厚供駢羅,祈誠甘
露。」同樣,在那提所譯《離垢慧菩薩所問禮
佛法經》的道宣序文說︰「來儀帝里,頻謁天
庭,降厚禮於慈恩,將歸飛於海表。」當時皇
帝既是對他那樣「降禮」,給了他那麼多的「
厚供」,並且向他祈求「甘露」,他也「頻謁
天庭」,那末,玄奘這一關,何必一定要過﹖
還落得「返充給使」﹖可疑,可疑!
還有一點應該提到,題為道宣所撰的這兩
篇經序,只說那提在龍朔三年(663)來長安
,而《續高僧傳》說是永徽六年來長安,顯慶
元年(656)奉命赴南海採藥,龍朔三年返回
長安。若果然是永徽年間帶著梵本來到長安,
同一著者所撰的經序,何以竟隻字不提﹖這也
是可疑之點。
(3)「龍朔三年還返舊寺,所齎諸經,並為奘
將北出。」「北出」不知何所指(玉華宮在陜
北,最可能是指玉華宮)。玄奘自己將來的梵
本經論都沒翻完,何必攜出另外的經﹖而且由
顯慶元年到龍朔三年,即〈那提傳〉中所稱那
提離開長安的幾年間,玄奘到過洛陽,住過西
明寺、玉華宮。到洛陽去,不可能隨身攜帶那
麼多的梵本。到玉華宮的目的,主要是為譯《
大般若經》,其次所譯的幾部卷頭不大的毗曇
、唯識諸論,玄奘自己應有梵本,沒有必要把
其他眾多梵本帶去。若是曾經把慈恩寺的大部
分梵本都搬到玉華宮或新建成的西明寺,那麼
,這是一件大事,史傳上應當有記載,如把經
像從弘福寺移到慈恩寺,《慈恩傳》就有明文
,可是在有關的史傳中找不到從慈恩寺移出梵
本的敘述。相反,在《慈恩傳》卷十敘述玄奘
身後時說︰「自余未翻者,總付慈恩寺守掌,
勿令損失。」冥詳的〈玄奘行狀〉也說「自余
未翻本,付慈恩寺好掌,勿令損失」。既然未
翻經論交慈恩寺保管,大部分梵本一定始終放
在慈恩寺。
而且,當佛陀波利譯完《尊勝陀羅尼經》
之後,原本被留在宮內,波利請發還,即蒙允
許(《開元錄》卷九)。如果真是屬於那提的
梵本被玄奘帶走,他請求皇帝催玄奘發還,想
來也不是作不到的。
還有,那提如果真像傳中所述那麼有學問
的話,照一般情況應該能夠背誦一些重要經論
,似乎不至於沒有梵本就束手無策。
(4)「惟譯八曼荼羅、禮佛法、阿吒那智等三
經。」據《開元錄》說,《師子莊嚴王請問經
》,一名《八曼荼羅經》。奇怪的是,道宣所
撰的《大唐內典錄》中沒有著錄這三部經。《
內典錄》有的本子卷首題「麟德元年(664)
撰」,有的版本後序作「龍朔四年(即麟德元
年)出」,時間在那提譯經之後,如果道宣那
麼欽佩那提,何以不著錄那提所譯的經﹖若說
《內典錄》主要部分脫稿較早,道宣既然為那
提作傳叫屈,寥寥的兩三部經名也似乎應該補
入。最早著錄那提所譯經目的是《武周錄》,
這部目錄常常註明出處,那提所譯的經並沒說
明出於何錄。《開元錄》卷九︰「惟譯八曼荼
羅等經三部,(中略)豐德寺沙門道宣綴文並
制序。」這話可能也有問題,若是道宣真的作
過那提的助手,何以在《續高僧傳》〈那提傳
〉中不提﹖道宣曾助譯《大菩薩藏經》,見於
《續高僧傳》〈玄奘傳〉。此處似乎也應當同
樣加以敘述。
(5)「那提三藏乃龍樹之門人也。」龍樹的生
卒年月不可確知,關於龍樹的年齡有一些神話
式的傳說,如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第十五
章。按常識來推,龍樹不會到唐朝有弟子。《
慈恩傳》卷二也提到玄奘在磔迦國曾遇到一位
龍猛的弟子長年婆羅門,他當時已經活了七百
歲。當然可能有這類的傳說。但以道宣這樣飽
學的出家人,關於此事只敘述這麼一句,似乎
也過於簡單輕率。
(6)「大師隱後,斯人第一。」大師當指龍
樹。這話更離奇!如果那提的造詣竟然超過了
提婆、無著諸師,在印度本國也應該有所表現
,何以[闆-品+具]然無聞﹖縱然有人說過這類的話,道
宣能這樣輕信嗎﹖
在這篇五百三十餘字的小傳中,居然發現
這麼多的疑竇。現在這裏姑且不下結論,僅提
出一些問題供佛教學者考慮。即︰
(1)《續高僧傳》自序稱「正傳三百四十人(
一作三百三十一人),附見一百六十人。」而
今本正傳凡四八五人,附見二一九人(據陳援
菴先生《中國佛教史籍概論》所統計)。其所
增多的部分,是否都出於道宣的手筆﹖(陳先
生以為仍是道宣所作,但未提供充分證據。)
由此就可以考慮〈那提傳〉是否真是道宣所
作。
(2)大藏中所收那提所譯經的序文是否是道宣
所作﹖抑或出於他人的依托﹖
(3)玄奘阻礙那提的譯經有無其事﹖
(4)那提在佛教史中的地位如何﹖是否就可以
信賴今本《續高僧傳》〈那提傳〉中的敘述﹖
在這些問題未得到澄清以前,〈那提傳〉
中的敘述最好不要當作信史來徵引。
■〔參考資料〕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卷一;《續
古今譯經圖紀》;W. Pachow《Chinese Buddhism|
Aspects of Interation and Reinterpretation》。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1826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