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二千二百七十一
2018/06/24 03:54:40瀏覽475|回應0|推薦4
◎字相‧字義
字相與字義的合稱。即密教修行者觀真言
的字輪相時所用的二種釋相。字相是觀真言文
字的形、音、義;字義是觀字的實義。
《大日經疏》卷七解釋《大日經》中「拏
字門一切諸法怨懟不可得故」之文,其文云(
大正39‧653b)︰
「是故行者見拏字門時,則知一切法悉有怨
懟,名為了知字相。又以諸法本不生乃至長養
不可得故,當知怨懟亦復本來不生乃至無有長
養。是故如來畢竟無有怨懟,名為字門真實義也。」
空海《金剛般若經開題》在解釋「不動
」之梵語阿遮[拍-白+羅](acara)的字相字義時,云
(大正57‧1c)︰
「不動者梵阿遮[拍-白+羅],阿名無不非,即諸法本
不生義。本來不生亦離滅壞。離因離緣無生無
滅,無生無滅無有始終。故上云無始無終無生
滅,性相常住等虛空,即是阿字之義。遮字者
字相變遷,字義則無遷變。無遷變者即常住不
壞,即法佛三密。
上文云一切眾生所有心,堅固菩提名薩埵。
薩埵名心勇猛等,是心智離諸動作均彼虛空,
故曰無遷變。[拍-白+羅]字名相無相。字相則一切諸法
相義,字義即一切諸法相不可得義。言相者生
住等四種相,我人等四種相,及九界差別皆名
曰相,曼荼羅諸尊皆離如是等諸相,故曰相不可得。」
由此可知,詮明諸字的形、音及意義稱為
字相。而各箇字有不生不可得的義趣,即為字
義。譬如「拏」字是梵語「拏麼囉」(d!ama
ra﹖)的頭字,由「拏麼囉」聯想「拏」字有
怨懟之義。「阿」字是梵語「阿耨波陀」(
anutpa^da)的頭字,由「阿耨波陀」聯想「阿
」字有不生之義。「遮」字是梵語「遮庾底
」(cyuti)的頭字,由「遮庾底」聯想「遮
」字有遷變之義。「[拍-白+羅]」字是梵語「[拍-白+羅]吃灑
」(laks!an!a)的頭字,由「[拍-白+羅]吃灑」聯想「
[拍-白+羅]」字有相之義。如此即是字相釋。
所謂字義,是字的真實義。即謂一切字門
一一皆有不可得的義趣。例如「拏」字,就字
相而言是怨懟之義,就字義而言是怨懟不可
得。又如「遮」字,就字相而言是遷變之義,
就字義而言是無遷變。「[拍-白+羅]」字,就字相而言
是相之義,就字義而言是相不可得。此因一切
言說不離「阿」字,但「阿」字是本不生不可
得之義,故一切字皆有不可得之義。《大日經
疏》卷七云(大正39‧651c)︰「阿字是一切
法教之本。凡最初開口之音皆有阿聲,若離阿
聲則無一切言說,故為眾聲之母。」
此一一字門之所以可觀中道實相,是由聲
字實相說而起,《大日經疏》卷七云(大正39
‧649b)︰
「阿字自有三義,謂不生義、空義、有義。
如梵本阿字有本初聲,若有本初則是因緣之法
,故名為有。又阿者是無生義,若法攬因緣成
則自無有性,是故為空。又不生者即是一實境
界,即是中道。故龍樹云,因緣生法亦空亦假亦中。
又大論明薩婆若有三種名︰一切智與二乘共
,道種智與菩薩共,一切種智是佛不共法。此
三智其實一心中得,為分別令人易解故作三種
名。即此阿字義也。又如囉字亦有三義︰一者
塵義,二者以入阿字門故即是無塵義;又有波
羅密義,以究竟到彼岸故即是本初不生。當知
亦具三點。三點即攝一切法。如阿字囉字者,
餘諸字義皆然。(中略)一一字門皆言不可得
者,為明中道義故。」
空海《梵網經開題》對判顯密,云(大正
62‧1c)︰「字相則顯,字義則祕。」《梵字
悉曇字母並釋義》認為字相是世間日用的文字
,字義是出世間陀羅尼的文字,云(大正84‧
361a)︰「世人但知彼字相,雖日用而未曾解
其字義。如來說彼實義︰若隨字相而用之,則
世間之文字也;若解實義,則出世間陀羅尼之文字也。」
此外,《悉曇三密鈔》卷下說字相字義有
淺略、深祕、祕中深祕、祕祕中深祕四種解
釋。其中,就淺略釋言,字相是童蒙所知,一
一文語只有形聲,全無義趣;字義是字的一一
形聲必帶義理。就深祕釋言,字相是詮表字的
表面一義;字義是各各字門不可得之義,除遣
實相證入無相。就祕中深祕釋言,字相是深祕
釋所詮的不可得之義;字義是能所詮的不二一
體之無相圓明心體。就祕祕中深祕釋言,字相
是祕中深祕釋中能所詮不二的字體;字義是一
切能所詮的字還存法性實性,以聲字為法體,
以字相為義用。
〔參考資料〕 《吽字義》;《聲字實相義》;《
法華經釋》;《法華經開題》;《高雄口訣》;《祕密
莊嚴不二義章》;《大日經疏妙印鈔》卷三十六、卷三十七。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12776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