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 續 一千五百七十八
2018/02/15 03:49:34瀏覽251|回應0|推薦2
◎比丘(梵bhiks!u、bhiks!uka,巴bhikkhu,藏
dge-slon%)
男子出家進入佛教教團,受具足戒且滿二
十歲以上的修行僧。原語bhiks!u(梵語)或
bhikkhu(巴利語),是由梵語「求乞」的動
詞bhiks! 轉化而來的名詞,意指托缽僧。中國
將此字音譯作比丘、苾[草-早+芻]等;意譯作乞士、除
士等。在印度,一般稱出家以後遊歷各地者為
遊行僧(梵parivra^jaka,巴paribba^jaka),
或稱沙門(梵s/raman!a,巴saman!a)。
在印度,比丘或沙門的生活型態是︰須遵
守一定的戒律,護持三衣一缽,乞食自活,住
於阿蘭若處,少欲知足,離諸世俗煩惱,精進
修道,以期證得涅槃。《雜阿含經》卷四云(
大正2‧27a)︰「所謂比丘者,非但以乞食,
受持在家法。(中略)於功德過惡俱離,修正
行,其心無所畏,是則名比丘。」而所謂戒律
,依各部派所傳而有數目上的不同,《四分律
》戒本認為須受二百五十戒。
有關比丘的語義,《大智度論》卷三列有
乞士、破煩惱、出家人、淨持戒及怖魔等五義
,其文云(大正25‧79c)︰
「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名
為乞士。(中略)復次,比丘名破煩惱,能破
煩惱故名比丘。復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
漢羌虜各有名字。復次,受戒時自言我某甲比
丘盡形壽持戒,故名比丘。復次,比名怖,丘
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當出家剃頭著染衣
受戒,是時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槃。」
又,《維摩經略疏》卷一更出除饉之義,
謂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饉乏。
關於比丘的種類,《十誦律》卷一及《俱
舍論》卷十五認為有四種,即︰
(1)名字(名想)比丘︰僅有其名,而行為不如其實者。
(2)自言(自稱)比丘︰用白四羯磨受具足戒
者,或指剃除鬚髮,披著袈裟,自言我是比丘之賊住比丘。
(3)為乞(乞丐)比丘︰從他乞食故名,如婆
羅門從他乞時,亦言我是比丘,是名為乞比丘。
(4)破煩惱(破惑)比丘︰能知見、斷諸漏結
縛煩惱、拔盡根本的比丘。
此外,《四分律》卷一舉出名字、相似、
自稱、善來、乞求、著割截衣、破結使等七種
比丘,《大寶積經》卷一一四列有阿蘭若、乞
食、畜糞掃衣、樹下、塚間、露處等六種比丘。
國人常將比丘稱為僧人或和尚。實則這三
個詞彙原意並不相同。「僧」是梵語san%gha的
音譯,具云「僧伽」,指僧團而言,是對出家
眾(團體)的稱呼。「和尚」是由梵語up
a^dhya^ya輾轉訛譯而來。原意指有德望的出家
人,或對自己的師父的尊稱,故又譯為親教
師。與比丘一詞,涵意不同。
〔參考資料〕 《長阿含經》卷十五〈究羅檀頭經
〉;《增一阿含經》卷三;《正法念處經》卷四十九;《
大般涅槃經》卷三十四;《注維摩詰經》卷一;《玄應
音義》卷三;《慧琳音義》卷八、卷二十七、卷五十七
;平川彰《原始佛教研究》。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1034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