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驚人的相似 Shocking Resemblance
2014/12/04 23:52:11瀏覽916|回應4|推薦0

余稱Michael Crichton為鬼佬金庸, 他倆的小說不僅橋段引人入勝, 也能學到廣泛知識, 而且下筆行雲流水文采斐然。他倆亦不只是寫小說, 金庸也寫社論是造就明報當年一紙風行原因之一, Crichtonnon-fiction “Travels” 比他部分小說更好看。可惜金庸早已封筆, Crichton更已於08年仙遊。在中英文小說作家中, 迄今余沒發現於質於量能與他倆相比者。Crichton的書看了9, 書架裡餘下的6本就如黃偉文所寫歌詞『如最愛的書, 未了那一章沒翻開的勇氣』, 有點捨不得看。另一個不世出奇才Spielberg(史匹堡)Crichton辭世時寫道“There is no one in the wings that will ever take his place.(無出其右也)”。幸好今天施永青先生的C觀點承繼了金庸的社論。而內容與文筆俱佳的英文非小說作家裡, 余比較看得多的包括Bill Bryson, Michael Lewis, Michael Moore 及本文特意推介的Malcolm Gladwell
09年看了GladwellOutliers, 1113年再看了其Blink & Tipping PointGladwell的長處是用真人真事來說明現今世界上一些事物之其然甚或其之所以然。一如寫得好的歷史書, 不是小說, 勝似小說。剛看了四分之三今年在書展買他的新書David & Goliath, 還未看完已急不及待要寫本文。書名取自可能是聖經裡最廣為人識的故事, 後來成為大衛王的少年牧童“出乎所有人之意料”打敗巨人。這部書主題說一些多數人想當然而結果相反的事物之所以然。書的第二章談教育, 在第4043(Penguin 2013, 下同)更兩次提及香港。亦談到金錢與快樂的關係及有錢人子女的教育。原來在英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都有句說話跟我們的“富不過三代”一樣意思(50-51)。作者訪問一個在10歲時要替街坊鄰里秋天掃落葉冬天鏟雪賺錢買玩具, 後來成為荷里活大亨。這人及他兩個兄弟在他們做小商販的父親教導下知道辛勤努力的重要及金錢的價值, 但數億美元身家的他卻慨嘆其兒女在養尊處優的環境成長無法學到他自己成就其美國夢之道。這一章更多的篇幅闡述近二十年世界各國(包括香港)致力搞小班教學, 教師數目在美國之增長更是在七十二行中一枝獨秀, 太多人相信班裡學生愈少教學成效愈好。但不論是大學的研究教育學術報告及多位在職老師及校長均得出相同結論, 是一個倒轉了的U型。成效在班裡由很多學生(40)下跌時是增長的, 到一個適當學生數目時達到最佳效果, 學生人數再下跌時成效也下跌。原來學生之間要有互動interaction甚至friction, 才是最理想的。書中引述美國一家學費超高的學校, 把每班學生減至12, 結果學業成績也大不如前(61-62)。800多年前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說『物無美惡, 過則為災』, 是同一個道理。
促使余寫本文乃是書中第六章的主角
Wyatt Walker及兩名特大配角Laurie PritchettBill Hudson。替一個世紀前已不是奴隸但到20世紀60年代仍是差不多什麼公民權利都沒有的美國黑人爭取平權的馬丁路德金牧師MLK1962年在實施種族隔離政策的美國南部開始其運動。花了9個月時間在喬治亞州Albany完全一籌莫展, 進退維谷(167)。失敗的原因有二, 其一雖然面對嚴重不公, 黑人已習以為常且害怕參與示威遊行會被白人雇主炒魷;其二是當地的警察局長Pritchett處理得宜。MLK及其軍師Walker的策略是誘使南方種族歧視嚴重的白人政府粗暴對待和平但卻是非法遊行的黑人, 從而爭取國內其他地區公民的同情。Pritchett洞悉MLK的意圖, 沒有墮入圈套, 且待之以禮。書中描述兩人之間關係, 可說是惺惺相惜(179), MLK計不得售, 決定轉戰阿拉巴馬州Birmingham。這城市比Albany3, 且是美國種族分隔最嚴重的地方。MLK團隊仔細推敲後覺得策略在這裡成功機會較大, 抱著人命傷亡犧牲的決心而來(169頁)。搞了一個月, 情況跟Albany沒大分別, 願意參與遊行的黑人只有幾十個不及其目標十分之一。Walker一名助手本來負責到中學演講有關爭取平權, 他突然想到何不號召中學生參與遊行呢?一名當地黑人電台DJ連續數天於年青人節目裡呼籲, 六百名中學生來到MLK傳道的教堂, 受命由教堂走到街上後行幾步就跪下祝禱。因為是非法遊行, 很快就被警察全數拘捕, 且塞滿了市裡的拘留所及監獄。事件立即在全美國引發了很大迴響, 不論敵友均齊聲譴責(187頁)MLK利用中學生參與政治遊行是不負責任及無恥。但在本地卻激發了1500學生翌日來到教堂, Walker見到當局調來水炮車及警犬隊, 知道對方策略是因沒法再拘捕而要驅散學生, MLK團隊知道他們苦心經營今天修成正果, 欣喜若狂(188頁)。跟香港今天情況一樣, 有眾多惟恐天下不亂兼斷章取義的記者在找材料來造新聞。其中一人Hudson拍了下面這照片。
The rest is history.



























看官
, 一定要點擊上面這幅改變了美國黑人命運的照片, 鏈接會告訴你事實的真相並非照片給人的第一信息。
從反高鐵開始
, 繼而學民思潮在反國教而成立, 至幾天前『稚言』的『苦行』, 香港犯民政棍與佔中三恥的部署也不就是要製作出一齣警察暴力對待弱小受害者
的大龍鳳?相比水炮及騎警,催淚彈已是最低武力,發達國家經常廣泛三者並用來驅散示威者, 不過美帝與列強向來奉行雙重標準, 自己及附庸能做常做的, 中國及俄羅斯卻不准做。讀了Gladwell這課書, 忽然明白了為何施放了催淚彈後突然叫停接續之驅散行動, 且至今採用軟皮蛇政策。高招啊!切忌重蹈Birmingham覆轍, 要師從Albany警察局長Pritchett。亦令Hudson之流無從斷章取義。
雨傘革命MLK領導的黑人爭取公民權運動的相似僅止於此。雨傘革命從一開始已是三教九流。MLK團隊雖處心積慮, 但其遊行隊伍卻確確實實是和平的。沒有以口罩遮蔽面孔、沒潑尿、沒奪去鐵馬作不法用途、沒投擲重物、沒頭盔盾牌、更沒拒捕。遑論比他們更光明磊落的公民抗命鼻祖甘地。奈何警方忍辱偷生, 無恥記協及政棍竟睜眼說大話『過分武力對待手無寸鐵和平示威者』。

備受尊重的資深自由派法官包致金Mr Justice Kemal Bokhary上月在電視時事評論節目對主持人儲簡寧說there are no oppressive laws in Hong Kong that justify civil disobedience, especially civil disobedience that is not even peaceful。公道尚在有識之士心裡。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xingwanlilu&aid=19486502

 回應文章

SoDan
事件的本來面目
2014/12/12 22:03
一個人本身就很復雜,由人類組成的社會更復雜,加上大自然(和超自然?)力量施加的影響,造成很多事情根本永遠無法知道真相,最近的兩起馬航事故就是很好的例子,可見要還原事件的本來面目是非常困難的。一單看似普普通通的案件,警方花很多力氣也未必能了解其來龍去脈,法庭要根據各方證供作出公正的判決就更加困難。警察查案和法庭判案所牽涉的范圍還算是較窄的,若是放大到社會事件,歷史事件就更不得了,難怪歷史上存在那麼多懸案了。我覺得Gladwell“用真人真事來說明現今世界上很多事物之其然甚或其之所以然”,的確是很了不起的嘗試。

a00
cherry picking
2014/12/08 15:45

About Gladwell’s book David and Goliath, I think inferences that are drawn from anecdotes are suspect. For every case of an underdog’s success (which could be sheer fluke) described in his book, there are thousands of cases of failure in similar situations. But the author would not allow those to stand in his way as he develops his thesis, and so no place was given to these cases of failure in his book.

zhangWL(xingwanlilu) 於 2014-12-12 21:53 回覆:
a00,
not so. what u said may only tangentially be true about the chapter on dyslexics. how can anyone reach that viewpoint on Gladwell's presentation of the "inverted U-curve"?
his theme in ‘D&G' is why & how many things occurred counter-intuitively, which is well supported by the examples chosen.

張阿水
2014/12/06 20:02
麟哥,英國文學堅喎。有研究,真的很似。記協信唔過!(cheungahshui@live.hk)
zhangWL(xingwanlilu) 於 2014-12-12 21:48 回覆:
謬讚了!與你老哥不同, 自中四分科, 余就是讀理科, 甚至在大學也戇居到讀純理科!在初中時的所謂英國文學實在太膚淺, 用齡記簡化版的Three Musketeers, Treasure Isalnd。 當年最喜歡的是39 Steps。 事隔40多年,不知現在課本有沒有加入一些新的小說, 如能選取Crichton, 一來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來更會提高英語水平, 則幸甚矣!


2014/12/06 00:54
極速搭句訕先, haa...

學習總是從實驗開始, 有實驗就有機會錯, 錯係consequence, 係feedback. 冇consequence就冇學
習. 不斷學習, 就會不斷遇錯, 自然要struggle. 懶人唔會obsess唔想struggle, 自然學個吉.

死lur死repeat唔算struggle, 只係懶人唔用腦扮obsess扮struggle, 唔似會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