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格律 • 單雙 • 三數》/ 醺人
2019/09/28 10:20:33瀏覽1637|回應0|推薦3
《格律 • 單雙 • 三數》/ 醺人

(一)

什麼是「格律」?
創出一種配合方式,把發音輕重長短不同的文字,組織成動聽悅耳的聲音,這方式就是「格律」。假如說「韻」是「格律」的承先啟後,「平仄」該是「格律」的新產品了。
把「格律」應用在詩詞裡面的創舉,中外皆有。
這項創舉在中國不知始於何時,卻是直到唐代出現了大量優秀的五、七律和五、七絕作品,才定型下來。唐末、五代、以至有宋一朝,詞牌循這軌則,百花齊放,更上層樓。
且看唐之前,西周《詩經》云:『蒹蕸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依人,在水一方。』第一、三、四行押韻。兩漢、三國、兩晉的短歌,唐代的五、七絕都沿用同樣韻法。格律方面「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雖無章法,委婉動人,依然是詩。
戰國時高漸离擊筑,荊軻在易水邊高歌:『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古代詩歌的「兮」字是一頓,這個「兮」應該當作平聲還是仄聲,論者各執一說,相持不下。暫且不算這個字,單看「壯士一去不復還」仄仄仄仄仄仄平,七字裡面全仄孤平,末後的「還」可能還是為了跟前句「寒」押韻才入歌的。再看秦末楚霸王項羽也高歌:『力拔山兮氣蓋世!』還是「山」字孤平。前者慷慨激昂,後者氣派萬千,只須聽起來自然天成,沒有「格律」也照樣是詩歌。由此可見「格律」並不是絕對,動聽悅耳才是最先決的條件。
外國詩歌最早問世的希臘、羅馬、印度體系皆已式微,至今只剩英文體系一枝獨秀。
英文詩 iambus 指韻律的抑揚格(又稱短長格);meter則指韻律的拍節。
中文有許多來自英文的字,最有名的一邏二幽是:「邏輯」logic、「幽默」humor、「幽浮」UFO,三個字翻譯得音意皆美,還有純譯音的「托福」TOEFL••••。英文也有許多來自中文的字,像 sampan 舢舨、typhoon 颱風、kotow 磕頭、tofu 豆腐••••。
大家是否注意到 iambus 聽起來多麼像「音步」?如肯花點時間,考證 iambus 源自「音步」,就能證明中國先有「格律」。用這題材寫論文,相信足夠在研究院拿個學位。

(二)

關於「格律」,常常聽到詩人詞客說:『一、三、五不計;二、四、六必遵。』
一定要先確定有「格律」,上面這句話才有意義,因為它是劃定一個範圍,決定「格律」的寬嚴地帶:每一行詩,單數的第一、三、五字可以通融不完全遵照「格律」規定;雙數的第二、四、六字則必須亦趨亦步,循規蹈矩,分毫不誤!
在進一步討論之前,醺老兒必須指出,假如我輩能每個字都依照「格律」,寫出號稱「四平八穩」的詩詞,就根本不必去理會什麼撈什子「單數、雙數」「不計、必遵」的寬嚴問題了。這麼做其實並不難。要知道我中華文字精深博大,每一個可以用平聲字表達的概念,只要你肯多用心去想,十有八九必能想出仄聲字來代替。譬如有「街」(平)就有「路」(仄),再難的概念,有「剛來」(平),就有「甫到」(仄)••••。反之也然:「日夜」(仄)可代之以「晨昏」(平);「一」(仄)代以「么、單、孤」(皆平);
「二」(仄)代以「雙」(平)••••。
至於那十有一二想不出來的,也大可換個方式,試用其他字眼表達。如果還是想不出來呢?那請看:老祖宗替咱們想得多麼周到,創出「一、三、五••••」的這一套來應付困局。不過千萬千萬請記住,老祖宗的本意是幫咱們渡過難關,不是叫咱們偷懶打馬虎眼。
跟上面那套不明文的一、三、五默契一樣,「格律」也是老祖宗設計來輔助寫作的藍圖,應該認真參考,卻不要一成不變拘文牽義。換句話說,「格律」「單雙」都不是絕對的。不信的話,請打開《唐詩三百首》看一看,突破繩規最多的,是李謫仙和杜工部,他們七言詩中,摻雜三字、五字••••短句;八、九、十多字••••長句的地方多不勝數。你敢指責他們犯規嗎?他們可是「詩仙」、「詩聖」;他們這些詩作千古不朽。說這麼多,只想進一步顯示「格律」並不絕對,應用時不可忽略靈活變通,李、杜是最佳例子。誰有他們的本事,不妨學他們衝破艾籠。沒這本事,切莫放浪無羈,亂來一通,不然就跟那些打著「朦朧派」招牌,鬼畫符的「詩人」沒啥區別了!

(三)

在萬不得已使用「一、三、五不計」方便權宜時,尚有一些應該注意的重點。除了動聽悅耳,平衡也很重要。試以七絕平起平韻首句(也是末句)為例:「平平仄仄仄平平」七個字四平兩邊擺,三仄居中,何其平衡!列出醺老兒使用心得,聊供同好參考:
1• 第一、三字同時變易:「仄平平仄」;比首字單獨變易:「仄平仄仄」;或第三字單獨變易:「平平平仄」;首例最為妥善。尤其是「平平平仄」,犯了下面一條諱忌:
2• 盡量避免頭三字,或是末三字「連平或連仄」(是盡量,不是絕對)。
很久以前,醺老兒七絕《七夕有感》末句「天明又唱風蕭蕭」,就碰到食古不化者咄咄乾笑,硬指末後「三連平」,多虧探長王斐兄仗義發言解圍。當你受窘時,誰伸出援手總是令人難忘,老兒從此與探兄建起深厚交誼,就像陳釀歷久彌醇,如今海天遙隔,尚且訊息不斷。當年他的話,老兒還記得很清楚,他說:『引用特別名詞,如人名地名,或典故時,可以免受格律限制。』所以老兒一再強調「不絕對」。遙敬探兄三大杯杜松子酒!
探兄又說「唱風蕭蕭」是典故,源自《風蕭蕭兮易水寒》,通指「別離」,牛郎織女「天明又別離」合情合理!醺老兒還自作聰明,補充說白樂天《琵琶行》「潯陽江頭」是地名,「四連平」也不礙事,後來才知道《琵琶行》類屬「古詩」,根本不受「格律」約束,幸虧當時大家正辯得臉紅耳赤,沒有人注意這錯誤。真是酒喝到老學到老!
三字的句子,多數出現在詞牌裡。最近醺老兒兩度碰到三連仄的場合:第一次自己必須填「九一八」;第二次讀老頑童《寶鼎現》把題也填入詞中。為此做了一些功課,發現詞牌三字句子通常有一或兩個字屬「中」聲,可平可仄,三連仄可能性存在。參考前賢範作,也多有先例,如柳屯田《雨霖鈴》末行開頭「便縱有」;再看其他作品,發現填三連仄字還有一層講究:最好上聲、去聲、入聲混合使用,避免單調。像「便縱有」去去上。
所以,拙詞「九一八」上入入;老頑童的「寶鼎現」上上去,都還算合格。
雖有種種例外,大原則還是「一、三、五不計,二、四、六必遵。」正是:

二四循規嚴肅律
么三革命自由天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y7308&aid=129739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