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因傷心而哭泣,但有時卻因為哭泣而傷心
2019/08/04 17:50:35瀏覽1357|回應0|推薦9
近日讀書,心煩意躁。受外物的牽動太大,又不想鎮日苦嘔咄咄,空談落落。

所以回來讀點古書,找點可以借鑒的學問。特別在今年接下來的時間裡,言論的場域會被各種各樣政治有關的議論、說法、信仰、辯談所佔據。有甚麼基本功是可以讓自己在接收各種資訊時免於受欺,持續清明的呢?

結果一翻書就有收穫。不得不再讚嘆一次二千多年前的先秦諸子,特別是久別重逢的《荀子》。與主流儒家的孟、曾相較,荀子的學說條理分明,用字情理適度;更多的是他洞明了人性人心的脆弱,所以說出的話格外撼動中年人,特別是已經稍微了解這世界的複雜幽微的我們。

荀子是主張積極辯論的。唯有如此,方能申明自己的主張,發揮應有的影響。在態度上,《正名篇》說:「以仁心說,以學心聽,以公心辨。」也就是,以待人若己的同理心論說,以知之惟恐不足的心聆聽,以是否符合整個社會的公益來論說自己的主張。

而在辯說的過程中,要「不動乎眾人之非譽,不治觀者之耳目,不賂貴者之權埶,不利傳辟者之辭。」簡單而言,不要因為外在的賄賂或壓迫,也不要因為大眾的反應或名嘴(「辟者」)的言詞動搖了原本的信念。

唯有如此,才能「處道而不貳,咄而不奪,利而不流,貴公正而賤鄙爭」,而這種高水準的辯論,便是所謂「士君子之辯說」。

用這樣的標準,期待我們的島的言論場,會失望嗎?

年少時看過一本翻譯的社會心理學書籍《自我暗示學》,作者是日本的多湖輝。內容我已經不記得了,但書封上的話倒是一見難忘:

「人因傷心而哭泣,但有時卻因為哭泣而傷心!」

這個因果顛倒的悖論準確地描述了我們大腦的缺陷─當我們自以為是在獨立思考的時候,其實是在「情緒」的綁架下,反射性地進行著他人─特別是其他熟諳群眾心理學的語境製造者,他們事先設定好的「群眾反應」而照表操課、依樣畫葫蘆般的活動。

每當我看到「正義」「傳統」「愛台灣」「普世價值」「台灣不能輸」之類的標題時,除了猛起雞皮疙瘩外,也都會自我提醒:我─而不是某黨某聖人某主義某公司,是我自己情緒的主宰。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uyiutang&aid=12835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