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老土地的趣聞
2007/01/05 18:55:47瀏覽5896|回應1|推薦31

●土地公的風流韻事

  根據民曆記載,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是土地公生日;而民曆中還指出,農曆二月初二同樣也是福德正神千秋。還有些地方的民間習慣,則以中秋節當土地公生日。

  中華道教三清道祖弘道協會秘書長許榮財表示,土地公的生日應當是二月初二比較正確。但在民間奉祀的諸多神明中,土地公可以說是一個最平民化、最擬人化、最具幽默感、最禁得起民眾開玩笑的「公僕」,所以人們高興說祂那一天生日,祂都能接受。

  宜蘭地區有關土地公的傳說不少,其中大概以「風流韻事」最多,因此宜蘭地區的土地公身旁大多有尊土地婆,就近「管束」。據壯圍鄉美城村吳樹枝老先生說,土圍福德廟的土地公,原本是單身漢,住在一座石板砌的小廟,深獲地方民眾愛戴。日據時期,鄉下地方一到日落,大地漆黑,只有福德廟裡尚有一盞燈火;據說在六、七十年前,附近村民發現每到天黑不久,福德廟的燈火就快速的移到西南方幾公里外停留,有好事者「跟蹤」,才發現燈火停在抵美附近一間有應婆的祠裡。於是「土地公不甘寂寞」、「愛查某」的風聲便被傳開。地方士紳認為,土地公晚上外出和有應婆聊通宵,第二天必定沒有精神護祐鄉土,於是很快集資為土地公另雕了一尊土地婆。

  在礁溪鄉吳沙村三民巷福德廟的土地公,香火很盛,曾經做了一百多年的「單身貴族」,十幾年前地方士紳認為應當有個土地婆為祂管家理財,於是到宜蘭市北門口雕了一尊土地婆,迎娶當天還大大的熱鬧了一番,當地村民視同家裡在辦喜事,有些人還對土地公的「新娘子」評頭論足,結論是老土地爺爺娶到了美嬌娘。

  而在壯圍鄉新社村有一尊土地公,早年則吃盡苦頭。據村民林基地說,新社的土地公原本沒有「辦公室」,每年擲杯筊決定「爐主」,然後由新舊爐主交接,奉祀在家中一年。據說這位「無任所土地公」心腸不錯,但愛出鋒頭、急於求表現,所以每當擲筊選擇新爐主時,都挑有病患人家,急著想醫治對方的病,好讓民眾對祂另眼看待,奈何天不從土地爺爺的願,幾乎祂每換一次新爐主,那一年爐主家中必有人重病或辦喪事,因此有個村民被選為新爐主時,氣得宣佈土地公為「拒絕往來戶」,先是用板凳把土地公供在竹叢下,綁了一片草屏遮雨。鄰居看不過去,天天冷言冷語地,新爐主才在田頭搭了間草寮讓祂寄居。直到當地農田重劃,地方人士才利用劃餘地為祂蓋了一座小廟。

  故事並未因蓋廟就結束。因為這位土地公的小廟附近幾十公尺,隔著一座橋正是礁溪鄉玉田村的土地廟,住在玉田土地廟裡的土地公,可是有家有眷的。新社的土地公單身一個,閒著沒事便到玉田的鄰居家中「串門子」,弄得人家夫妻吵嘴,所以新社地方人士才幫自己的土地公也「娶」了土地婆。

  雖然鄉下許多單身的土地公陸陸續續都娶了土地婆,民眾對土地婆的印象卻不是很好,習慣上不請土地婆到家裡,縱使有事到廟裡拜拜,也很少有求於土地婆的。傳說是土地婆比較小器,算盤也打得精,不如土地公寬宏大量。土地公廟裡「男主外、女主內」情形,也就特別明顯。

  壯圍有個農民有求於土地公,並許以事情如願後,將酬以「萬頭牲」;後來這個農民捧了一大碗炒得香噴噴的小蝦米去答謝,土地公心裡雖然有些不高興,還是滿臉笑瞇瞇地接納了,土地婆卻說什麼也不答應。弄得這個農民沒法子,當場把蝦子一尾尾往自己嘴裡送,土地婆看他津津有味的吃掉大半碗,眼看不點頭就被吃光了,才勉強同意收下,許了農民聖杯。

  壯圍鄉古結村還有一戶游姓農家所奉祀的土地公,沒有土地婆做伴,左手卻摟著一個小寶寶,農家主人猜是土地公的兒子。沒有太太卻有兒子,也是一樁奇譚。這尊土地公身價不凡,是游姓農友祖先在開蘭初期從大陸捧過來的。

●土地公的帽子

  鄉下有句童謠說:「田頭田尾老土地!」意指土地公無所不在,隨時隨地護祐鄉土,是一位沒有官架子、非常平民化、非常親切的神明。

  許榮財說,土地公就像村里長一般,是無所不在的地方公僕,這點從祂身著便服、頭戴員外布帽的平民打扮,就可以看出。宜蘭過去的習俗是,必須有地方子弟「出士」當官,當地的土地公才有資格戴官帽、穿官服,後來也有由縣長「封官」的,如此「有案可考」的有三尊。但畢竟是民主時代了,鄉下到處都不難見到戴官帽、著官服的土地公,有些連土地婆也比照了大官夫人的穿戴哩!

  在宜蘭縣境內,第一個戴有官帽的土地公,是羅東國中附近福德廟裡的土地公,祂夠資格戴上官帽,是因為該廟據傳是宜蘭開發後,最早設立的一座土地廟;第二尊戴官帽的土地公,是目前供奉於宜蘭市民生里南興廟裡的土地公。這尊土地公原先自己有一座建於清朝嘉慶七年的「辦公廳」,後來南館市場改建大樓後,福德廟拆除,這尊土地公遷居到市場四樓頂的南興廟裡,坐在廟的左案。祂所以獲戴官帽,是因為宜蘭市在清朝時曾出了一名進士楊士芳。

  多年前,民生里的里民大會曾經通過一項提案,建議縣政府將這尊戴官帽的土地公神像列為古蹟保護,結果因為找不出更明確可以認定為古蹟的條件,文獻單位只得表示愛莫能助。不過,地方人士對祂敬愛有加,不但把土地公神像原先戴的烏紗帽換成金碧華麗的大官帽,連坐在旁邊的土地婆神像也穿金戴銀。

  許榮財表示,近年來對土地公戴有官帽的條件,好像「放寬」不少,認為科舉進士是清朝的事,現在只要經過縣長對土地公加冠「封」一下就可以了。十幾年前,礁溪鄉時潮村長興廟重建完工入廟,地方士紳就邀請縣長到場,為該廟供奉的土地公戴上官帽,成為宜蘭縣內「有據可考」的第三尊戴官帽的土地公。

  根據《台灣寺廟與神明》一書中指出,土地公也被稱為:后土、土正、社神、社公、土伯等。在大陸上以土地老爺、土地爹爹的稱呼最普遍;台灣則以土地公、伯公、福德爺居多。

  既然土地公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神,也不是什麼官,當然也無所謂專屬的任所、官邸或辦公廳,絕大多數的土地公都是「寄居」在各種廟裡,能夠住「豪宅」的畢竟不多。

  但是有沒有官邸住、有沒有官帽戴,土地公仍然被民眾認為是最親切的守護神,所有的土地公也是容顏慈祥、眉開眼笑的。

●神廟當行宮

  前面提到土地公不一定有專屬的任所或辦公室,十幾年前在員山鄉枕山村卻有一尊土地公把廟當「行宮」,每年只進去住一天,享受善男信女盛宴並觀賞歌仔戲;其他三百六十四天都住在輪值的「爐主」家中,而讓廟門深鎖。這樣的神像和這樣的廟,在台灣可能只此一家。當然這座「行宮」,目前已改建成一棟兩層樓的華麗廟宇,土地公也順應潮流,坐鎮廟裡。

  民國七十八年三月,我訪問了當地的耆老,留下了以下的記載──
  
這間看起來不像廟而像農具倉庫的土地公廟,坐落員山鄉枕山村大礁溪橋南端。
  
十年前建廟時,係由大礁溪南岸的員山鄉枕山村第二十一到二十三鄰村民,聯合北岸礁溪鄉二結村的村民,共同捐款興建的。

  枕山村民呂阿日說,早年溪兩岸雖無橋樑連接,兩地村民因栽種果菜,常涉溪往來,彼此和睦親如同村人,並未因行政區域不相屬而有隔閡。當時不知是哪戶人家的祖先,供奉一尊高僅半台尺多的土地公神像,舉凡村人病痛,作物蟲害、外出遠行、挖溝建屋等等,無不求助土地公。使這尊土地公成了溪兩岸居民的守護神,私人供奉也變為每年擲杯筊選「爐主」輪值,捧回家中供奉。

  呂阿日回憶,最早的時候以每年八月中秋,大家集合為土地公祝壽。後來改為一年兩次,在農曆二月二日及十一月十五日大拜拜;到了政府強調節約,每年只在十一月十五日與村中的三山國王廟同一天熱鬧一番。

  在橋頭農具倉庫式的廟未興建之前,當地本是一塊平坦溪床。村人就利用那一塊地,在為土地公祝壽那天臨時搭上遮雨棚及戲台,請土地公看戲,居民們則家家戶戶挑著牲醴,甚至殺豬公,到那裡款待土地公。那一塊平坦地帶也被稱為「戲棚地仔」。

  為土地公祝壽,只有老土地孤單在座,沒酒伴未免掃興。人們便為老土地公另刻了兩尊「分身」,陪在邊上喝酒吃肉。平日則另選幾位地位次於爐主的「頭家」,也是每年籌備拜拜的地方熱心人士,分別捧回家供奉。

  民國六十八年居民們捐款在「戲棚地仔」興建一間外觀像農具倉庫的土地公廟後,每年的祝壽活動就更熱鬧了。在廟裡備有長條神案、四方供桌,以及一頂神轎。平日這些器具都閒置廟裡,做為廟門的大鐵捲門也由「爐主」負責鎖住,只在農曆十一月十五日的前一天,才開啟整理清潔,方便第二天土地公回廟過壽。

  有了廟,祝壽活動真的不一樣了,村民們為土地公邀來鄰近村莊的諸神當客人;有時還遠赴中南部北港等地名剎,請來媽祖或其他神像當貴賓哩!列席賓客,往往多達二、三十尊。每年這一天,朝拜的善男信女除當地居民外,也有外地香客,居民們為迎接僅有一天的人潮,還特別捐款在廟廣場一個角落,興建漂亮的廁所。

  這間每年只開門一次讓神像進去住一天的土地公廟,除了當地人知道它是一座廟外,大概只有特別細心的人,才可能從門聯上看出端倪。

  這間外觀像民宅的土地公廟,門聯橫批寫的是:「厚德載群生」,左右對子是:「福德陰陽合」及「豐年俎豆盈」。

  很多外地人不知它是廟,也就把「大家恭喜」之類的紙張胡貼一通。土地公既然一年才回來住一天,想祂老人家大概也不會去計較吧!

原載《聯合報》,並收錄在《老宜蘭的腳印》一書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um330&aid=633756

 回應文章

瑰寶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可親的小神
2007/01/06 09:39

要認識土地公,讀敏顯老師這篇文章足矣!

穿插一些這個可親的小神與百姓間的互動趣聞,這些本來只是在市井酒肆間口語傳播的故事,因為被敏顯老師深入淺出地記錄下來,使我這個不同宗教信仰的讀者,也對土地公也有更深的認識。

讀老師的文章,處處都是親切可喜。


寫文章夢想三宅一生,搞出版弄得四庫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