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捷運殺人事件省思,關鍵防身自衛保命方法彙整(一位武術老師的良心建議)
2014/05/22 09:30:53瀏覽12243|回應2|推薦11
 
文/任培豪
台北捷運江子翠發生的持刀殺人事件,造成大眾非常大的驚恐與不安。
在和平的社會中遇到如此可怖的事件。
身為一個武術老師,希望在這裡分享些重要的訊息給大家了解。
但願可以讓更多沒有學習武術的朋友知道,好讓他們若未來不幸的遇到這等事件可以增加一點全身而退的經驗。
首先,以下的動作絕對不要嘗試

1. 赤手空拳地與歹徒對峙,認為徒手奪刀術可以從容的施展?
持刀的歹徒千萬別妄想可以赤手空拳地去應對,因為這是非常玩命並且不聰明的做法。
認為小刀無法把人割傷或是造成嚴重傷害嗎?
從這個影片先告訴大家小刀的殺傷力有多大

我可以施展奪刀術來保護自己嗎?我從多年的學武經驗可以告訴各位,
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不論哪種空手奪刀術的影片都是在非常非常大的條件限制下才可能能夠施展。
當你真的遇到這突發的事件,連心理與生理都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直接對你採取毫無徵兆的攻擊,就算多年學習武術的人都無法應付的。
這影片中後面會告訴你空手奪刀的嚴重後果...



2. 與歹徒正面對峙?
在國外有一個非常有名的21英呎法則,就連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警察若在四公尺內突然被眼前的人衝過來採取短刀的刺砍都無法反應。
影片中有完整的實驗!

你會發現需要長達六公尺的距離才有可能應對突如其來的攻擊,因此想嘗試正面對峙的動作無疑是最危險的行為。
3. 我可以拿手邊的物品來制服他?
千萬別用手邊的包包、外套、皮帶、摺疊傘等物品來嘗試可以制服歹徒,奪下歹徒手邊的刀。
這邊可以告訴你會遭遇到什麼結果...

了解了吧!千萬!真的千萬別嘗試與歹徒對峙與嘗試奪刀。



那我們應該要有什麼樣正確的觀念呢?

1. 跑!跑!跑!
遠離歹徒是大眾最重要做的事情。當下謹記第一個最重要的選項就是...
跑!
注意!你不是懦弱的人,你是一個聰明並且懂得做最正確判斷的人。
跑要有技巧,一定要衝往人多的地方。

2. 隨身攜帶如防狼噴霧器等合法安全的防身物品。
隨身攜帶防身物品,並且時常得拿出來操作,熟悉你的防身物品的特性與操作方法,並且放置在你可以最容易拿取的位置(例如:外套口袋),而非埋藏在包包深處。

3. 採取防衛姿勢。
最佳的防衛姿勢就是面對歹徒,身體側一邊,雙腳一前一後的站立。
雙手掌心朝自己保護脖子與面部的逐步後退。
一方面可以讓你的腹部、胸腔等身體柔軟的要害不直接正對歹徒,可以避免歹徒直接的刺傷,同時當你逐步後退的時候不會因為慌亂而前仆跌倒。
注意!這個姿勢並非是讓你可以制伏歹徒而是爭取逃離時的安全與降低傷害。

4. 不做挑釁行為。
絕對不要刻意語言挑釁與刺激歹徒。

5. 讓歹徒恐慌。
若防身物品是哨子或是防狼警報器,可以在當下逃離的過程中大膽的使用,造成歹徒的恐慌而失去判斷,讓他從施害的心態轉變成想逃離現場。

6. 若身邊有標準雨傘可以善用。
這次北捷殺人事件,慶幸車廂中有人使用雨傘對峙讓其他乘客可以脫離險境。若遭遇情況時,請雙手持傘一手握柄一手握骨幹處增加操作的順手,同時傘尖對著歹徒並且打開傘增加自己與歹徒的安全距離。若是伸縮傘則是企圖打開傘面增取自己逃離的機會。
分享一個國外的雨傘防身介紹(僅供概念了解,絕非遭遇時的第一處理選項)

人天生就會對尖銳物品感到不安與慌亂,因此我們對上拿刀的歹徒會慌張,反之利用傘尖直對著歹徒也能讓他不敢輕易前進而受傷。
為了保持距離所以拿著跟小刀比較下更長的雨傘可以增加自己的安全。
同理,當下若能隨手拿起身邊的一些道具例如地上的木棍、掃把、拖把等長柄物品,或是書架、椅子等物品都遠比赤手空拳給予對方更大的嚇阻感。

7. 開始養成學習武術的習慣,防範未然。
但是一定要注意,學武術不代表你可以全身而退,學習武術的可貴是讓你提升自己的身體素質,遭遇類似的事件時比沒有學習的人多了一點正確的對峙概念與判斷,平日的訓練中可以增加勇氣,好讓你遭遇慌亂時不至於軟癱到無法行走而增加受傷的風險。

對於這件事情感到無比的痛心與難過,願死者安息、傷者脫離險境。未來不要再出現這樣的憾事。

天佑台灣

任培豪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ulink&aid=13532195

 回應文章

Wulink Cultural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5/22 18:37
您好,歡迎轉載分享,讓更多人受益、平安。

嘉麟
2014/05/22 12:56
您好!
我是《大紀元時報》記者嘉麟,
請問可以轉載您這篇文章到我們的網站上放嗎?
網址為:http://www.epochtimes.com.tw/(hikarinana@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