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香港人的認同
2019/08/02 02:03:08瀏覽338|回應0|推薦3

 7月底來到台灣,發現台灣媒體密切地注意著台北市長是否出馬選總統,在黨內敗北的郭台銘的下一步會是如何,對選情的關心異乎尋常。1號那天又看到報紙報導台北市長擬在8月6日創立新黨,及大陸將全面禁止去台灣的自由行。台灣開始擔心陸客不來,將可能遭受到的經濟損失。

騷然的選情,經濟的擔憂,台灣紛紛然的氣氛。香港那邊如火如荼,持續抗議,人人憤憤然的情緒。香港中聯辦(北京駐港機關)破例召開了記者會,說明7月21日在元朗無差別地襲擊一般港民的白衣人與中聯辦無關,想平息港人憤怒。但是愈抹愈黑,更叫市民狐疑。

台灣的紛紛然,香港的憤憤然,全都與中國大陸關係密切。與中國陸連的香港,這幾年與中國關係險惡。這次的反送中,與往常不同,不僅逮捕受傷者數目多,甚至有年輕者為此自殺。歌舞昇平的香港,變成了異樣的城市。

全球矚目下,被稱為世紀性的中英共同聲明,保證香港在回歸後50年間實施的「一國兩制」沒想到會在約束的2047年前,就被七折八扣得不成原形。7月1日一群青年衝入香港立法會後,曾擔任港大『學苑』編輯,出版『香港民族論』的梁繼平,登高一呼,說香港不能再輸了。梁繼平目前就讀於華盛頓大學,正在修博士學位。他不怕媒體的攝影,不怕港府日後的處罰,把可能到大學任教的錦繡前途,豁了出去。香港菁英為什麼會以自己的前途為賭,並忘卻了「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的三原則,而訴諸暴力呢?無他,因為那個憤憤然的情緒,已經到了必須以具體的行動來表示。

香港的年輕人因為出生的世代,和香港環境的變化,對於中華文化與中國的認同,有顯著的不同。在不同的認同心理下,不同世代的年輕人,也就在香港的轉換期間對中國採取了不同的行動。50年代大量的難民湧入香港。冷戰期間香港成了國共的角力區與歐美觀察中共動向的窗口。這個時代在政治上雖然有有左右之分,在文化上以流入香港的中華文化為基礎。流亡香港的新儒學家唐君毅便說「文化飄零」。香港對流亡者而言是「borrowed place」[borrowed time」。在他們的影響下,他們的下一代自我認同,也就以飄零到香港的中華文化為依歸了。認同中國社會。1970-1980年代當中英雙方交涉香港問題時,回歸中華文化的這個世代,自然心向中方,站在贊成回歸的立場上。

香港也在中英交涉期間有了巨大變化。71年上任的港督麥理浩,銳意改革,在他任期間,香港教育水平提高,生活水準改善,再加上人口結構的變化,出生香港的年輕人口,逐漸成為多數。他們滿足於自己生長的生活環境,香港對他們而言,已非「borrowed place」,而是他們的故鄉。港民以粵籍為多,粵語成為香港社會的共同語言。教育水準提高,文化水平也隨之高漲,80‧90年代以粵語創造出香港獨特的粵語文化。粵語文化更凝聚了港人彼此為一體的感覺。在港大『學苑』就有筆名耕耘的學生發表了一篇「我是香港人」的文章。文中中英文併用,如實地顯現出香港的特色。這篇文章自然引來攻訐。以為是數典忘祖。但是在2014年占中期間出版的『香港民族論』,其實也就是這個思想的共鳴。『香港民族論』一書一度被香港特首梁振英禁賣,卻反而洛陽紙貴,刺激了市場。

台灣的自然獨,曾經一度被指為李登輝‧陳水扁的洗腦教育結果。事實卻證明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教育可能推波助瀾,但並不能將個人心智完全改變。香港年輕一代對香港的認同,原是人情所趨。他們出生香港,講的是粵語‧英語,你硬要他捲起舌頭,說北京話,他自然彆扭,他們生長在香港,愛香港是自然現象,再說中華民族如何偉大,他們不曾在中國生活過,你如何叫他心領神會呢?

2012年要推行國民教育時,中學生馬上組織了「學民思潮」來反對。原因就在此。港人已經有了自己的粵語文化,彼此間有著強烈的一體感。港府要不擇手段地來推行聖旨,自然引起港民的反對,憤憤然的港民有超過7百萬的人口。他們可以以百萬單位的人數上街示威。

要如何安撫以百萬數的憤憤然港民,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 在地生活亞洲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taiwan2014&aid=12831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