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信貸銀行 個人信貸 個人信貸銀行免工作證明
2015/10/14 12:19:11瀏覽72|回應0|推薦0

 

 

 

 

 

 

 

內容來自YAHOO新聞

蘋果的野心—用iPad Pro取代辦公室的PC

>鉅亨網編譯許家華 綜合外電

蘋果(Apple Inc) ( (US-AAPL) ) 素來打著消費者優先的策略,但本周三的產品發表會上,卻顯示公司如今瞄準了全新的顧客族群。

蘋果推出12.9吋超大平板 iPad Pro,將這項重要的硬體產品推向企業市場,希望藉此顛覆長期以來被個人電腦(PC)霸佔的企業市場。

Moor Insights & Strategy分析長Pat Moorhead表示,「蘋果清楚表達,他們認為企業界是另一個商機」。

在iPad銷售已經連續 6季減速之後,蘋果推出此產品,希望更加鼓勵iPad出現更多產業專門的用法。蘋果聲稱,與過去12個月來出貨的攜帶式PC相較,iPad Pro的速度比其中80%PC還快,而速度就是蘋果公司認為PC的其中一個弱點。PC一直在走下坡,調研機構Gartner今夏估計,2015年PC出貨量減少 4.4%。

蘋果已對企業市場虎視眈眈多年,但先前一直聚焦在創造企業級的app,透過與IBM corp( (US-IBM) )的合作做一些軟體改善,近期又與思科(Cisco Systems) ( (US-CSCO) )合作以提高現有行動設備的銷售。

如今推出的 iPad Pro是專門為商務打造的產品,蘋果經過一番苦思和掙扎,在周三的舊金山產品發表會上展現了此產品如何做商務應用,包括讓對手微軟(Microsoft)( (US-MSFT) )的高層在台上展示可套用iOS的Office軟體,以及讓Adobe Systems ( (US-ADBE) )高層展示,如何在iPad上輕鬆使用Photoshop。

野村分析師Jeffrey Kvaal 表示,「微軟和企業迴響為之傾倒」,這款iPad「漂亮觸及到商務所需」,例如要價99美元的觸控筆Apple Pencil,擁有壓力感應器,可測量不同程度的下壓力道,進而畫出不同粗細的藍圖,還有169美元的「智慧鍵盤」。

蘋果選擇在企業逐漸技術轉型,採用更多行動工作環境之際,進軍商務市場。今年7月,產業追蹤機構 IDC報告指出,越來越多英國、法國和德國企業採用平板電腦,且使用程度也在提升,甚至將平板電腦當作唯一工作設備的企業數量也大幅增加。

IDC資深研究分析師Marta Fiorentini 表示,「隨著企業推進數位化轉型,且平板電腦也針對商務功能更加優化,我們只能預期信貸利率 信貸利率試算 信貸試算,用平板電腦獨立工作的比例將會提升」。

微軟也早已相中這塊市場,靠著Surface Pro系列進攻中。信貸利率最低的銀行 信貸利率最低 軍公教 信貸利率最低的銀行2015微軟估計,iPad Pro的問世示意兩家公司在商務市場上「一場持久且漫長的戰爭」已經拉開序幕。

然而,新款iPad的售價仍低於Surface Pro 3,因Surface Pro 3零售價1299美元起,但若添購iPad一些周邊設備,兩者差距也不會太大。最便宜的 iPad Pro 售價為799美元,但如果增加更多儲存空間和蜂巢式連線能力(即具有手機通訊功能),價格能高達1079美元,倘若還要選購蘋果的觸控筆和鍵盤,價格就會再往上攀。

iPad Pro使用蘋果迄今最強大的晶片A9,電力長達10小時,其分割畫面的功能和多工處理讓蘋果聲稱 iPad Pro 是旗下最具生產力的行動設備。

麥格理(Macquarie)分析師表示,iPad Pro擴增的功能將提高商務使用程度,且價格提高也會讓整體iPad營收和平均售價上升。其他分析師認為,iPad Pro相當適合垂直商務應用,例如架構、開發、設計和時尚。

產業追蹤機構 Forrester Research估計,2018年之前整體平板電腦市場將有20%為企業客戶,較今年僅14%的比例提升不少。

Forrester 分析師 Frank Gillett表示,其新功能和配件「為創意、高階個人設備設下了新門檻,且讓平板電腦和桌上型電腦之間的界線變模糊了」。

蘋果周四收升2.2%至112.57美元。然而,蘋果股價與3個月前相比下跌了12.5%,較道瓊工業平均指數同期 9.3%的跌幅還大。



新聞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蘋果的野心-用ipad-pro取代辦公室的pc-055502794.html

小額信貸比較 2016 車貸信貸比較 銀行小額信貸比較


615686AB2AAEAEDA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ocg4gw82g&aid=33049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