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流轉-以佛教中的唯識觀點解析輪迴
2007/04/07 20:32:45瀏覽1514|回應0|推薦5

    輪迴是人們一直極想要去探討的一個課題,到底有沒有輪迴這回事呢?如果有,那造成輪迴的原因是什麼?如果沒有,為什麼有些人留有前世的記憶?在每個宗教對於這個有許多的看法,道教認為人死後是要先經過閻羅王的審判,為善的到天上去,做惡的就被抓去地獄受苦;而天主教跟基督教對輪迴抱持否認的態度;至於佛教,先看一下在佛教中對於輪迴的解釋:

 

    梵語sajsāra,音譯僧娑洛,謂眾生由惑業之因(貪、瞋、癡三毒)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輪轉,恰如車輪之迴轉,永無止盡。又作生死、生死輪迴、生死相續、輪迴轉生、淪迴、流轉、輪轉。

    本為古印度婆羅門教的主要教義之一,佛教沿襲之並加以發展,注入自己之教義。婆羅門教認為四大種姓及賤民於輪迴中,生生世世永襲不變。

    佛教則主張業報之前,眾生平等,下等種姓今生若修善德,來世可生為上等種姓,甚至可生至天界;而上等種姓今生若有惡行,來世則將生於下等種姓,乃至下地獄,並由此說明人間不平等之原因。

蓋欲滅六道輪迴之苦,則必先斷其苦因-三毒,謂三毒猶如種子之能生芽,故眾生流轉三有(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不得出離,若斷滅我執及貪、瞋、癡,則諸苦亦斷。[1]

 

 

    在佛教中把輪迴都歸於業力、識跟緣起所引起的,有所謂的六道輪迴(即地獄、畜生、餓鬼、人、天、阿修羅等,有善惡等級之別,眾生由其未盡之業,故於六道中受無窮流轉生死輪迴之苦。)跟分段輪迴(指三界眾生之生死輪迴。分段,指由於果報之異而有形貌、壽量等之區別。三界眾生各以果報之不同,生生世世,各現其身形壽命之差別相,沈浮於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之中而流轉不息。)[2]等等,在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歸敬三寶章的偈頌:

 

有海無邊際

世間多憂苦

流轉起還沒

何處是依怙

積聚皆銷散

崇高必墮落

合會要當離

有生無不死

國家治還亂

器界成復毀

世間諸可樂

無事可依怙

 

 

    及大乘不共法章:

 

一切無法性

善入者能入

或五事不具

佛復解深密

或是無自性

或是自相有

緣起自相有

即虛妄分別

依識立緣起

因果善成立

心外法非有

心識理非無

達無境唯識

能入於真實

 

 

    在《佛光教科書》第二冊第一課佛教的真理中,說到有關於輪迴的成因:

 

    1.業感:業是指行為、行動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身體、語言、思想三業。業無論善、惡、好、壞,都會產生一種力量,能驅使我們去造作新的行為,而新的行為又會產生新的力量,如此的行為生成力量,力量又推動行為,輾轉而相生,就形成了業力輪迴。所謂自作自受,就是有情生死流轉的動力,由此就形成了惑、業、苦,不斷的循環,相互地糾纏。
    2.因果:因果是指宇宙生滅變化的法則,在《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說-已作不失,未作不得。這揭示了佛教因果論的特點,說明萬事萬物都是仗因託緣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為因,等待緣聚合又生他果,如是相依相攝,因緣果報形成森羅萬象、無窮無盡的世界。
    3.緣起: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說明世間萬物彼此依待而存在的法則。世間一切的事物,既非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現起和存在,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復存在。

 

 

    而在中國佛教唯識宗,有重要的經典著作《八識規矩頌》、《大乘百法明門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論頌》、《瑜伽師地論》等。在《八識規矩頌》中談到人共分為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跟阿賴耶識。眼、耳、鼻、舌、身為五識,意是第六識,末那識跟阿賴耶識分別為第七識跟第八識。

    在這書中還提到第八阿賴耶識是-受薰持種跟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它就如同一個大倉庫一樣,一直接受外界的刺激跟薰習,當有一個因緣剛好出現,在其中的意識種子跟這個因緣相應,就會造就生生世世的輪迴與流轉,而且它是最後才離開身體卻是最早進入身體的[3]

    在依昱法師所著的《談心說識》第一章中講到:

 

    一般人總是把「心意識」混為一談,其實心、意、識各有其職司功能。在《阿毘婆沙論》卷七二云-心意識三,亦有差別,謂心是種族義、意是生門意、識是積聚意……。復次,滋長是心業、思量是意業、分別是識業。

    這是在說明「心」有集起之義,集諸法之種子,起諸法是現行,亦即第八阿賴耶識;而「意」是指第七識末那識,恆審思量,此識為我執之根本、生死的動力;最後的「識」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有了別之意,意即主觀的心對客觀的境,有明了、分別之功能。[4]

 

 

    今試以唯識宗中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來說明人為什麼會在生生世世中流轉?在依昱法師所著的《談心說識》第四章中說:

 

    阿賴耶識[5]是產生一切存在的根源體,透過前五識的運作而產生心裡的感覺,是由阿賴耶識產生的活動所致。是貯存各種經驗的場所,我們的精神活動或是身體行為的結果,立即以「種子」的形態根植於阿賴耶識中,而這個種子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貯存、成熟,結果又產生新的存在現象。他是存在和認識的根源本體,也是形成善或惡的根源本體。

    種子(異名有習氣、功能、界、隨眠、粗薰、親因緣等)共分有四種類別:

(一)、依生起說-1.本有種,又名文本性住種,是先天、本能的

2.新薰種,又名習所成種,是後天、學習的

    (二)、依有無漏說-1.有漏種,三界六趣中受死之種子

                       2.無漏種,對於入道生起後,入見時乃至阿羅漢與佛果位的出世種子

    (三)、依三性說-有善、惡、無記,屬有漏

    (四)、有漏法種-有名言、我執、有支(業種)

    佛教所謂的惡,即是以貪(貪婪)瞋(憤怒)癡(無智)為代表的三大「煩惱」源。這些罪惡的一切心理狀態,都是從阿賴耶識中的煩惱種子所生,當這些惡產生之後,又生成新的惡種子存於阿賴耶識之中。也就是說,阿賴耶識就像是取之不盡,不斷噴出罪惡的熱燙水壺一樣,但同時也是邁向善良的橋樑。它雖然是人類最深層的心理意識,卻是向善向惡最重要的關鍵,是動力之根源。[6]

 

 

    由此文可知,在唯識學中認為阿賴耶識是為眾生長久流轉於生死之中最為重要的關鍵。前面開始時的偈頌,就是在說明這樣的現象,因為眾生有許多的無名煩惱,把短暫的歡樂,其實是苦痛的幻覺當成是真實的,汲汲營營的去追尋,想要把它留住,所以才會一直輪迴在六道之中,無法出脫輪迴的苦痛。

    最後它提出能出脫輪迴的方法,就是轉識成智,這要怎麼轉呢?在面對種種境界時,能夠明明白白的了知這一切不過是虛幻的,不管所知所見,並把心思放在善念上,自然就能跳脫六道輪迴。



[1].佛光大辭典p6186

[2].佛光大辭典p1298、p1320

[3].《佛教叢書〈經典〉八識規矩頌

[4].節錄依昱法師所著的《談心說識》第一章

[5].梵語 ālaya 之音譯。為八識之一,九識﹝八識及阿摩羅識之一﹞。又作阿羅耶識、阿黎耶識、阿剌耶識、阿梨耶識。略稱賴耶、梨耶。舊譯作無沒識,新譯作藏識。或作第八識、本識、宅識。無沒識意謂執持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為諸法之根本,故亦稱本識;以其為諸識作用之最強者,故亦稱識主。此識為宇宙萬有之本,含藏萬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稱藏識。又因其能含藏生長萬有之種子,故亦稱種子識。此外,阿賴耶識亦稱初剎那識、初能變、第一識。因宇宙萬物生成之最初一剎那,唯有此第八識而已,故稱初剎那識。而此識亦為能變現諸境之心識,故亦稱初能變。由本向末數為第一,故稱第一識。由於有阿賴耶識才能變現萬有,故唯識學主張一切萬有皆緣起於阿賴耶識,亦為唯心論之一種。至於阿賴耶識為清淨之真識,或染污之妄識,乃佛學界所爭論之一大問題。佛光大辭典p3676

[6].節錄依昱法師所著的《談心說識》第四章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klfks&aid=878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