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得7-其他文化的藝術
2011/10/26 05:04:04瀏覽242|回應0|推薦6

 如前幾章所討論的,當在別的文化中的工藝品因某些因素而轉變為主流文化的藝術品時,那該如何來看待這些物品?目前的不管是藝術、文化等各方面,其中心主流都來自歐美等國家,其他地區的都被視為不好、野蠻、落後的,但真的是這樣嗎?在這一章,作者談的是比較嚴肅性的問題,他談到「美感所在」的概念,並舉了非洲部落的例子,當這些部落被發現,並成為歐洲的國家殖民地之後,其平常文化中的物品被拿到歐洲當成是藝術品的時候,因為當時歐洲不了解非洲部落對於這些物品的定義而嚴重的扭曲,導致到現在大部份都還停留在非洲部落是野蠻的、未開化的刻板印象裡。



 在十八世紀以來,西方的社會美感來自歐洲的四大部門(建築、繪畫、素描及雕刻)藝術,走到現在,藝術作品本身已經逐漸消失在眼下的工業環境中。許多的原始藝術都從純美學觀點著手,甚至有些還說這些民族資料與美學無關,人類學者並沒有引導這樣的轉變,但這些原始部落的人卻接受了這樣的結果。



 作者有對於「美感所在」的概念做一個解釋,就是多數的物品都具有一些非工具性的形式特色,大量製造的物品都是設計出來的,除了實用性之外,也要有一些美感是能夠讓人滿足的,所以在我們眼前所看到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含有美感意圖,這些美感期望與表現特別集中在某些物品類別,也就構成我們稱之為一個文化的美感所在。也就是當人造物被抽離其原有文化時,而被融入另一個文化中,就會變化幾種文化變遷的現象,換句話說,也就是一個美感所在會轉變為另一種美感所在。



 在主流文化都是比較重視我們經驗中可觸及的物品,對於無可辨識的形象都被貶為只具有莊飾的次級功能,作者認為是因為我們將這些物品都賦予人形的強烈符號意義,是蘊含了文化的價值觀,也能稍觸及該文化成員生活中的想像世界。



 每個文化都是有其原生孕育的夢想及文化本質,也有其政治、經濟的背景,而在隨著文化的互相交流下,在有意識的使用了演化科學理論的客觀辭彙,而使得這些原始部落的文化瞬間變成是一種很低劣的。在幾年前筆者有修過相關的課,老師在課堂上有提到一個觀點:這些畫面或文字敘述下的文化是否可以客觀且正確的呈現?是研究、拍攝者刻意的選擇他所相信的事實來描述?還是在這文化中的人也接受了其他文化對於他們的觀點?這樣是否是公平的?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klfks&aid=577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