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313章[花蓮縣秀林鄉] 太魯閣] 久違了,太平洋!
2021/03/06 22:29:31瀏覽164|回應0|推薦1
旅行日期:109.08.14、109.08.16
關鍵字:蘇花改、建華冰店(宜蘭縣南澳鄉)、匯德景觀步道

久違了,太平洋!
夏日炎炎,除了平日往返學校,在系辦公室擔任行政助理,以及月初和父親前往桂山發電廠購買冰棒,順道駛進烏來,在尚未到達孝義派出所之前折返以外,其餘時間鮮少外出,翻閱旅記,赫然發現已經一年半未見太平洋;因為如此,一個月前規劃的花東旅行,格外讓人期待。

八月中旬,新冠肺炎(COVID-19)在全球累計突破2000萬個病例,75萬人死亡,拉丁美洲、南亞,以及東南亞疫情升溫,導致近日臺灣新增多起菲律賓返臺的境外移入案例,確診人數累計至481例;儘管如此,由於未出現本土案例,暑期國內旅遊依舊蓬勃,讓人意外的是,行駛國道五號從臺北至宜蘭,一路交通順暢,不曾遇到塞車的困擾。

1.

經過蘇澳市區銜接蘇花改直達東澳,然後穿越新澳隧道到達南澳,時逢正午,加上進入南澳市區之前遭遇短暫塞車,父親和我決定先在建華冰店休息,一如我們,許多小家庭或者重機騎士,也選擇在冰店啖冰充飢。

建華冰店創始於日據昭和18年(1943),「傳道冰」是店內招牌,相傳早年傳教士往來宜蘭與花蓮宣揚福音,途經南澳時,冰店老闆特地在冰品中加上一顆生雞蛋提供營養,在教會人士之間廣為流傳,因此產生「傳道冰」此一響亮的名號。紅豆、綠豆,還有花豆,鋪灑花生顆粒,最後打上一顆生雞蛋,原本以為冰品的口感會被雞蛋的腥味所影響,沒想到雞蛋的滑順與花生顆粒的稜角彼此相襯,更中和配料的甜膩,既洋溢古早味又花樣新奇。

2.

民國109年(2020)1月6日,蘇花改南澳至和平與和中至大清水兩路段通車,當我們離開南澳市區,在北迴鐵路之前轉向高架道路,自此開啟嶄新的路程。「南澳北溪河川橋」是首先遇見的地標,採用雙橋塔單索面脊背橋設計,南澳北溪河川橋全長360公尺,高達23公尺的橋塔為鋼筋混凝土所構成,其中斜拉鋼索部分之鋼殼為鋼結構,現場吊裝後再包覆鋼筋混凝土,從外觀上來看,橋塔企圖融合當地山勢地形,灰黑色彩更與河灘相呼應。

瀕臨南澳南溪,蘇花改橫越武塔車站和部落之間。憶起就讀大學的一門課,曾經和學弟妹四人到南澳考察當地地理環境,藉著自行車探索南澳北溪兩岸的泰雅族部落,又搭乘計程車拜訪莎韻之鐘、東澳灣,以及南方澳陸連島等等景點,那時河川橋仍在興建,沒想到竟然是五年前的事情,回過神來,當下已經通過武塔隧道,馳騁在南澳南溪上空。

觀音隧道和谷風隧道總長12.6公里,是國內僅次於長度12.9公里的雪山隧道的第二長公路隧道。跨越南澳南溪,蘇花改首先鑽入觀音隧道,漆黑空間裡只有燈光照明,以及號誌間斷出現,大約度過十分鐘,隧道閃過一小段微微的光亮,接續又闖入谷風隧道的一片漆黑──方才的景象並不是特效,而是兩段隧道之間連接的鼓音橋。長度只有60公尺,鼓音橋工程難度卻不亞於前後隧道,由於其下觀音溪谷是生態敏感區,只能先在兩隧道洞口段施作橋臺、組合鋼橋,然後將橋的「鋼箱梁」用千斤頂前推至預定位置,是一項膽大心細的工程。

3.

駛出隧道,迎來一派蔚藍的天空,蘇花改越過大濁水溪以南即為花蓮縣境,遇見宏偉的和平發電廠,公路轉西匯入舊有的蘇花公路,至於原本途經萼溫斷崖、谷風地塹,還有漢本車站的舊路,如今改編為臺九丁線,和蘇花改在這段天險上時而分離,時而交會。

和平、和仁、和中是公路沿線的聚落,後兩者更曾經分別是太魯閣族石硿社與七腳籠社所在地,清同治13年(1874)牡丹社事件之後,欽差大臣沈葆楨決定開闢三條通往臺灣東部的道路,北路首先由夏獻綸建設蘇澳至東澳路段,並且由羅大春著手完成,清光緒三年(1877)福建巡撫兼臺灣學政丁日昌將北路官兵移住水尾(今花蓮縣瑞穗鄉),北路自此荒蕪。

日據明治29年(1896)爆發新城事件,太魯閣族大敗入侵的日軍,殖民政府決定採取懷柔政策,同時依靠當地漢人李阿隆居中協調以維持和平,不料明治39年(1907)又發生威里事件,日人的「理番政策」轉趨強硬,並且在大正三年(1914)展開全面鎮壓;昭和七年(1932),「臨海道路」通車,成為今日蘇花公路的基礎。

4.

和中與和仁之間,和仁與清水之間,蘇花改分別以中仁隧道與仁水隧道連貫,中仁隧道通過飛田盤山,長度4.8公里,為雙孔單向隧道,至於仁水隧道結構特殊,座落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為了減少地質破壞,隧道採取單孔雙向模式,中央為雙黃線,南來北往都在同一隧道內,仁水隧道更是目前全臺斷面最大的公路隧道。路過大清水溪,蘇花公路經過崇德和太魯閣口,最後到達花蓮,從宜蘭蘇澳至花蓮新城,費時約50分鐘,路況平穩順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在不知不覺間通過數個斷崖天險。

旅行花東將越來越平安、便捷,只是人們與太平洋是否也因此變得愈加陌生?幸好,蘇花公路沿途仍然保留些許舊道,讓人們透過徒步感受沿海地形的奇絕。除了崇德休憩區,匯德景觀步道是另一個選擇,我們在東部旅行的歸途中,特別到這裡稍微停留。車流緊繫在纏繞山腰的公路,山崖底下是湧動的浪潮,有時候,山谷裡傳來火車嘶鳴,復沒入萬籟俱寂。

久違了,太平洋!濱崖前的國家公園解說牌,記述約一百五十年前,人們的驚嘆,又是一百五十年後,人們的震懾:
自蘇澳以南至得其黎百四十里,峭壁峻蹭,難通輿馬。
清 夏獻綸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lliamluo1227&aid=15716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