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303章[南投縣信義鄉] 人倫部落
2020/11/29 22:42:26瀏覽1051|回應0|推薦1
旅行日期:109.01.27 
關鍵字:豐丘村、人倫橋、人和村,人倫食堂

擔任社團法人台灣原聲教育協會長期志工的緣故,乘車往返新中橫公路至少二十次以上,信義鄉境內的布農族部落幾乎都曾經遊歷,唯獨十八重溪匯入陳有蘭溪,郡大林道起點附近的豐丘不曾拜訪。

豐丘的布農族地名為「Salitung」(沙里洞),意思是「木瓜樹」,日據時期配合「集團移住」政策,族人遷徙到現今的河階地,日人稱呼此處「豊岡」,意思是「豐富丘陵」,也就成為「豐丘」地名的來由。早年河階上種植水田,一九七○年代引進巨峰葡萄,並且成為信義鄉的特產。

事實上,信義鄉境內並不只有豐丘栽培葡萄,時值冬季,棚架底下的葡萄也尚未結實,想到平時尋常見到的水果,而今天終於來到水果出產的故鄉,樹林後方山勢雄偉,白雲悠悠,依然帶給人靜謐又奇特的感受。豐丘國小所在的高地聚居布農族人,接近臺21線,豐丘廣場矗立福德祠,則能俯瞰陳有蘭溪畔的漢人聚落。

在我所認識的學生當中,來自豐丘且較熟識的有兩位,一位姓田,另一位姓史,前者因為燒燙傷而在臉部留下疤痕,無論學業或者人際關係,都受到學校師長特別的照顧,後者個性乖巧,是時任久美國小校長的兒子。

1.

包含豐丘在內,原聲學生大多來自陳有蘭溪沿線的部落,至於濁水溪沿線的部落距離較遠,能夠維持每個週末前往原聲學習的學生,各個充滿努力與毅力,也因為如此,我才從他們口中認識到潭南、地利,以及雙龍三個村莊。

「『人倫』在哪裡啊?」六年前暑期營隊結束之後,我在協會安排的「部落巡禮」名單上首次看見陌生的地名,經由學生介紹,才知道人倫正在地利與雙龍附近。出自好奇心,我決定陪伴居住在這座偏遠山村的金氏兄妹回家,不過,公車只在派出所前稍作停留,又匆匆越過濁水溪奔向潭南;於是,不單純是旅行,再度探訪人倫,是希望藉此重拾一塊遺落的記憶。

和豐丘部落一樣,人倫是布農族巒社群的居住地。前往人倫部落,必須先從苗圃進入臺16線,繞經陳有蘭溪匯入濁水溪的大彎以後,道路緊貼岩壁行駛,望見「人倫派出所」指標取右行,不久即可見到跨越濁水溪的「人倫橋」。

2.

舊名「靜和橋」的人倫橋,民國90年(2001)毀於桃芝風災,新橋於隔年完工。見到人倫橋時,我對橋上細膩寫實地雕飾感到相當訝異,因為這在信義鄉不曾遇見;果不其然,為了營造部落特色,村民聘請排灣族藝術家設計橋樑護欄,北岸橋頭分別豎立一尊背負山豬的勇士與滿載小米的婦女,橋上則有山豬頭與樁臼,期望帶給村民富裕的生活。因此,遠在中部的深山竟然也能看到類似屏東縣三地門鄉或者霧臺鄉的工藝作品。

驚嘆於橋樑的美感,堂哥祐笙與我決定徒步過橋。溪谷沒有日照,山風自上游吹來格外寒冷,度過人倫橋,走進人倫的玄關。人倫的布農族語名為「Langdun」,根據口傳歷史,族人原本居住在郡大溪中游的巒大社(asang banuan),日據時期集團移住政策後遷移到現址,民國35年(1946)與東邊的伊西槓社(iskan)合併設置人和村,又稱作「人倫」。

作為部落的玄關,村民別出心裁,製作民國35至民國87年(1946~1998)間歷任村長的肖像,任期分別為田長發(1946.3~1948.4)、田文統(1948.5~1955.5)、田振龍(1955.6~1958.5)、田山河(1958.6~1965.5)、金銀爐(1965.6~1973.10)、全藤旺(1973.11~1982.7)、金榮照(1982.8~1990.7),以及田元龍(1990.8~1998.7),件件神韻威嚴,栩栩如生。「不知道之後的村長,又長什麼模樣呢?」我打趣說到。

3.

人倫生活機能完整,聚落內有教堂、派出所和小學,就在小學對面,店主人木烏・達拉匹瑪在住家樓上經營「人倫食堂」餐館。由於許多村民時常在外工作,無暇照顧自己的孩子,店主人希望可以提供村內孩童享用早餐的地方,後來也提供午餐、晚餐,以及下午茶。就在今天早上,美國NBA球星柯比.布萊恩(Kobe Bryant)搭乘私人直升機從橘郡(Orange County)飛往洛杉磯途中遇難,享年41歲,店門口特地寫上「KOBE FIR」表達哀悼。

「我們已經休息囉!但是你們可以進來坐一坐。」過一會兒,見到父親跟著祐笙與我走進店內,店主人想了一下,決定遞給我們菜單。黑胡椒鐵板麵搭配紅茶,又另外點了一盤水餃,雖然是簡單的餐點,用料卻很實在,我尤其喜歡水餃的滋味,豬肉帶有咬勁,蘸上醬油後味道鮮美。由於村內外人不多,店主人特別向我們詢問來訪的原因,並且歡迎我們再度前來。

雖然是一間小餐館,人倫食堂窗明几淨,櫃檯上方懸掛小學生們的畫作,窗台上、走廊間擺放小豬、熊貓、泰迪熊等等可愛玩偶,店內則不時聽見孩童的笑鬧聲。飯後,我們到附近的國小、派出所一帶四處閒逛,並且尋得六年前陪伴金氏兄妹回家,當他們下車時,我透過公車車窗瞥見的角落。

4.

離開人倫,經由羅羅格橋越過濁水溪支流卓棍溪,道路逐漸接近濁水溪岸,而我也似乎從路旁樹叢間,發現六年前曾經拍攝的轉彎處。回到臺16線之前,路過洽波石,如此奇特的地名,據說當地一條無名溪匯入濁水溪,在交會處撞擊巨石激盪出水波,於是村人稱之為「洽波石」,「洽」音如ㄍㄚ,意思是「合」,漢人之外,少數布農族人由雙龍移居到這裡,譯漢名稱作「Qapuciu」。
「划向大海深處,再拋下漁網!如果每個人都只願意站在沙灘上看海,那絕對不會有任何收成的,所以我們一定要鼓起勇氣,划向大海,才有可能滿載而歸。」那次短暫的停留後不久,金氏兄妹便在家人安排下轉往水里就學,接送原聲學生的交通車再也不曾駛入人倫。
六年前的暑假,我站在十字路口,看著他們逐漸消失在小巷子轉彎的地方;六年後的今日,我又重新回到同樣的十字路口,路旁的鳳凰木依舊高大且翠綠,小學校園裡的孩童都不認識我們,而當年車裡車外互相揮手道別的學生們,相信都已經擁有航向大海的勇氣。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lliamluo1227&aid=154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