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11回[紐西蘭。奧塔哥] Clutha River 克盧薩河
2020/05/02 22:34:27瀏覽390|回應0|推薦1
旅行日期:109.02.12
關鍵字:Kawarau Gorge卡瓦勞峽谷、Lake Dunstan鄧斯坦湖、Lindis Pass林迪斯隘口

從皇后鎮到基督城,全長將近500公里,峽谷、隘口、湖泊與南阿爾卑斯山脈,沿途景觀變化萬千,如果中途不停歇,必須至少行駛六小時才能完成,而這也是整個行程當中最具挑戰的一段;由於行程緊湊,多數地點無法隨心所欲地停留,這才真實地理解到,為什麼人們願意花上一個月的時間,周遊於地球上最遙遠的島嶼之一,如果再次拜訪南島,我也願意放慢步調,優游於森羅萬象的山水之間。

依依不捨地告別皇后鎮,代表著與瓦卡蒂波湖相依的時光已經告一段落,但是,接續又將遇見普卡基與蒂卡波兩座丰采各異的湖泊,想到這裡,期待的心情很快地稀釋不捨的離情。順著國道六號向東行駛,途經聯絡箭鎮道路的岔路口之後,長且傾斜的坡道朝向河谷下滑,而高速公路上的大小車輛依然以時速110公里的速度奔馳,左側閃過「道路蜿蜒」和「強風」的警告標誌,跨越橋梁,一道岩石裸露的山壁在公路右側彷彿迎面襲來。

1.

這裡是卡瓦勞峽谷(Kawarau Gorge),瓦卡蒂波湖的湖水經由皇后鎮國際機場附近的富蘭克頓(Frankton)匯入卡瓦勞河(Kawarau River),湍急且沁涼的河水鑿穿片岩組成的山岳,流經陽光與冰雪醞釀的葡萄酒莊。岩壁的震撼只是峽谷開端,穿越豐美的吉布斯頓(Gibbston),道路持續傾斜下降,眼前倏然浮現一座龐然大物。

尼維斯斷崖(Nevis Bluff)是一塊陡峭的片岩露頭,高出河谷100公尺以上,輪廓猶如劍齒龍的龍頭,橫臥在公路前方。這道天險與其他河谷遭遇的斷崖一樣,是十九世紀淘金客深入皇后鎮的障礙,自從1866年初始的山路開通以後,歷史上曾經發生數次大崩塌,慶幸的是,大多數時間山體仍然寧靜且穩重。越接近斷崖,越能感受到山體的險峻,彈指間,一陣峰迴路轉,國道閃過斷崖彎向河谷。

往來車輛依舊以時速110公里的速度奔馳,卡瓦勞河谷兩旁山岳形勢宏偉,靜止如畫作中的襯底,不知不覺間變化的是樹林與草地,原本滿山翠綠,幾個河彎後,黃褐色調越來越頻繁;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山坡上有著零星的酒莊,公路旁有時矗立「PASSING LINE 5km AHEAD」告示以提醒駕駛,前方可能出現穿越國道的行人。經過一小時車程,終於到達克倫威爾(Cromwell)。

2.

道路兩側排列齊整的樹林,是克倫威爾的玄關,和皇后鎮與箭鎮一樣,克倫威爾也是因為金礦而興起的市鎮,礦源枯竭以後,轉變成盛產水果的聚落。相對於皇后鎮或者箭鎮,克倫威爾對臺灣人而言相當陌生,此地卻是聯繫但尼丁、基督城,以及西海岸的交通樞紐,多半匆忙經過,卻很少停留。

告別國道六號,我們同樣繞經這片水果之鄉,轉接國道八號B,在此同時,原本一路相伴的卡瓦勞河也在此匯入南島第一長河,同時也是全國第二長河──克盧薩河(Clutha River)。緊鄰河岸的山壁前車水馬龍,當下卻沒注意到,我們正身處在南島重要的地理位置。

有時候是如此,錯過的或是未曾遇見的較引人注意,轉入國道八號北上,距離基督城更接近一些,車上的我們,聊天話題卻圍繞著公路反方向,座落於南島東南方的大城──但尼丁,擁有蘇格蘭風格的車站,以及世界坡度最陡街道的美麗城市。比想像中還要遙遠的路程,使我們不得不停下休息,當公路左側出現「400m ON LEFT」的標誌時,父親不假思索地將車子駛向湖邊。

3.

本迪戈(Bendigo)在紐西蘭和澳洲各有一處,都是盛產金礦的聚落,國道八號在此設置Bendigo Picnic Area(本迪戈野餐區)。相對於瓦卡蒂波湖南岸的國王鎮,此地廁所比較簡易,但是休息站緊鄰湖泊,順著草叢間的碎石子路步行,即可到達鄧斯坦湖(Lake Dunstan)湖邊。

鄧斯坦湖瘦且狹長,是克魯薩河其中一段,湖泊兩側的山坡坡度平緩,國道八號與通往瓦納卡(Wanaka)、西海岸的國道六號並列兩岸,天氣多雲,讓湖水呈現灰藍色澤,周圍草色枯黃,構成一幅蒼涼的景象,彷彿遙見魔戒電影中的西方人皇亞拉岡(Aragorn)、精靈勒苟拉斯(Legolas)與矮人金靂(Gimli)正在彼岸行走,跟隨洛汗國軍隊前往聖盔谷(Helms Deep)的路上。

和南島其他大多數湖泊不同,鄧斯坦湖是一座人工水庫,竣工於1993年,克萊德水壩(Clyde Dam)建在卡瓦勞河匯入克魯薩河附近的峽谷,提供下游煉鋁工廠所需用電,卻淹沒本迪戈和克倫威爾舊聚落,國道八號也因此改道,當下我們停駐的碎石小路,說不定正是通往湖泊底下,一段沉沒的金礦傳說。

4.

離開鄧斯坦湖,接續一段寬廣的草原,大部份遊人都轉往瓦納卡、西海岸的方向,國道上再也沒見到任何聚落或者酒莊,雙線車道沿途因此顯得格外寂寥;縱使如此,這段寬闊的草原並非杳無人跡,四處可見移動的中樞灌溉系統,兩側牧場草地因為栽培時間不同,產生些微差異的色彩,就像從皇后鎮前往蒂阿瑙的路途一般。

儘管同樣以時速110公里的速度行駛,無論速限指標,或者里程碑都鮮少出現,這使得旅途格外漫長,久而久之,連續彎道以及排列樹林,也成為眼前風景一成不變的一部份;不過,這正是這段路玄妙之處:兩旁山岳在升高,高速公路也依循地形緩緩抬升,一個鐘頭以後,終於攀上海拔971公尺的林迪斯隘口(Lindis Pass)。

即使海拔不及1000公尺,林迪斯隘口卻已經是南島公路的最高點,位處兩山之間的低窪處,此地也是克魯薩河和懷塔基河(Waitaki River)的分水嶺。西元1857年,測量師約翰.特恩布爾.湯姆森(John Turnbull Thomson)到達此處,借用英格蘭東北部的林迪斯法恩島(Lindisfarne)地名,將這段谷地取名為「Lindis」。

翻越隘口,同時也表示離開奧塔哥地區,進入坎特伯雷(Canterbury)的疆域。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lliamluo1227&aid=133275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