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BBS舊文:二戰時西線的貢獻程度?
2017/12/06 11:03:43瀏覽1081|回應0|推薦1

2016年寫在PTT,解釋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


文就不引了。有關這方面,西方在英文的論述上,80年代以前比較少著重在東線的地面戰爭上,對於德蘇兩方的消耗以及對其他戰線的間接影響,所以,在強調這方面的時候,有一點翻案的味道,就像是90年代以後,對前蘇聯的軍經的翻案的感覺很像。在這裡提出一些意見給各位參考。


在東線方面,德蘇兩國的作戰環境上,很類似的部分是,兩國都是透過陸地上的移動來達到戰爭的目的,怎麼說呢?雙方的部隊移動,軍隊調防,物資運輸等,絕大多數都是透過道路或者是鐵路來達到,不需要經過海運。空運,那只是少量。

有人或許覺得,空軍不用透過陸地啊?別忘了,油料,零件,人員,尤其是後勤,都還是靠地面運輸達到。而在那個階段,陸地運輸上需要耗費的周折,比海運要少很多,而且,能夠相互移動的點,比海運的限制少到幾乎可以忽略。因此,在作戰需要的人員,各類油水,零件,裝備上來看,東線方面等於是延續歐洲大陸過去上千年的作戰運輸型態,沒有陸轉海,海轉陸的效率,器材和數量限制。提這個,是要在後面比較依些其他的事情。

德蘇兩國打了半天,雙方也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對於敵方的生產,運輸和訓練的部分,都無法產生有效的威脅。德國進逼莫斯科的確將蘇聯的鐵路和公路運輸網的聯繫產生重大干擾,可是,德國的空襲,無論是在炸彈的量或者是轟炸的頻率上,對蘇聯來說是可以接受的損失。而如果不考慮來自英國的轟炸,德國在物資上也不會有太重大的影響。因此,兩國都只能在前線拚,後方繼續訓練和生產,運輸上也不會被對方干擾,也不會有重大且持續性的破壞。

在其他方面,德國的研發也不會受到干擾,重要零件或者是器材的生產與運輸都能夠維持起碼的量,這個量會比西線的轟炸開始之後要高,至少維持東線不會是問題。這些事情的影響可能有多大呢?

德國空軍的訓練空間不會受到擠壓,訓練時間和訓練的效率可以維持甚至增加。

德國不需要大幅增加防空炮和相關人員與彈藥的編裝,生產與訓練,這方面能夠釋出的人力和物資也不小。

上面提到,德國的研發可以繼續,不需要分散,也不需要躲在地洞內。那麼,原先匆促上陣的裝備,多半年的時間生產或者是成熟化,對於前線的影響可也不小。譬如說,豹的問題可以獲得適當的解決,並且有更多的時間訓練使用的人員。

各位談到德國空軍的時候,可能需要合併考量的是,在東線,德國空軍基本上晚上是可以睡覺的,夜間戰鬥機和相關地面裝備的編裝與消耗,都可以降低到巴巴羅莎剛剛開始的程度,這對於人員的調度,裝備的使用和耗損,都會有正方向的影響,蘇聯在東線面對的德國空軍的壓力會更大。

從這些方向來看,僅考慮東線,或者是西線就是英國隔海喊話,炸炸法國沿岸,德國在人力上會遜於蘇聯,可是蘇聯的消耗率高很多,德國的兵力,無論是陸軍或者是空軍,裝備的數量,燃料,彈藥的補充,運輸的效率上,都會比史實要高很多。冬將軍的影響還是在,蘇聯使用不同軌距也是一樣,道路狀況還是很糟糕,可是這些都會因為德國只有一面的敵人,而且大後方還不會受到干擾,生活作息,生產運輸
都能照常,那麼,兩方只能拚前線,德國還是很有可能消耗不起而往後退,但是蘇聯在前進的過程中,消耗會更大,兩方很有可能導致一個慢性消耗戰,最終得要在某一點上停下來。


轉過來看西線。整個西線開始的時候終止與英國,反攻的時候,也開始於英國,英國是個海島,沒有海底隧道,沒有高架公路通到本島以外的地區。所有的物資,絕大多數都要透過海運。海運,即使以單位運送效率來看,高於鐵路,可是在總物資的累積量和運輸效率上,還是不如陸運。生產線不是都在海邊,戰車和火炮不是從生產線出來就直接上船,彈藥和零件也不是直接從工廠吊運到船上,這中間都需要透過陸運的轉換,那個年代沒有貨櫃,沒有車輛直接上船的運輸設計,單引擎的飛機還得要飛上好幾天,轉好幾個站,才能從北美大陸到英國,即使忽略海象和天氣的影響,美英兩國都是在英國累積足夠的物資,裝備和人力,那個運輸需要的量就遠比東線要大。這時候,再把德國海軍的潛艇算進去,在這個後勤準備過程中,無論是消耗的人力,船隻,油水和裝備,就不是東線可以比的。除非有人覺得那些火車的損失比沉在大西洋的船隻的噸位還高,不過我想不太可能吧。海運和陸運的相比,顯示東線和西線在後勤上的難度差很多,累積的速率也不會比陸運要高。這也是一開始提到德蘇兩國在陸地作戰的目的之一。

在英美軍登陸法國之前,對於德國本土的影響,是以來自空中佔據絕大多數。前面已經有人提到戰略轟炸對於生產和運輸的影響。我稍微提一些其他的部分。

工廠生產,除了本身的總生產量和生產效率之外,每有一個工廠可以真的從螺絲到鋼板全部自給自足,這些東西,都要靠其他工廠生產之後,運送過來,大一點的系統,還可能一個廠生產前面,一個廠生產後面,然後再送出來組裝。這些過程,需要的包括運輸的路線,裝卸的裝備,以其相關的油水。每個工廠多少都會有一些庫存,各類次產品或者是次系統也會有庫存,所以,當英美針對工廠,道路,鐵路等開始轟炸的時候,效果很難看得出來,需要一段時間才會慢慢的反應,就像是對於滾珠軸承的轟炸,需要數個月才會在生產線的末端逐漸反應出來。可是,在當時對於這些資料的估計,無論是預估效果或者是轟炸評估,都在草創階段,也才會產生爭議不斷,估計失當等等的狀況。回頭來看,轟炸導致原先的生產,庫存和運輸等受到干擾和破壞,必須疏散,在夜間運送,運送與卸載效率降低,這些是直接打擊到德國的生產量和效率,以及運輸到前線以及其他生產或庫存點的能力,蘇聯在這方面是根本做不到。

英美兩國的轟炸,是白天和晚上持續進行,這就有一些間接性的影響:


1. 任何生產和運輸的行動,白天和晚上都會受到干擾,東線至少夜間的干擾少很多很多。

2. 任何修護都無法在夜間進行,延長復原的時間。

3. 地面的人員無法有效的輪替休息,或者是至少在夜間不需要躲警報而繼續生產。

4. 德國空軍不僅僅要加強日間的防空兵力,夜間的也要擴充,而且日夜間作戰需要訓練和裝備是互相衝突的。日間以單引擎戰鬥機為主,夜間以多引擎,攜帶雷達的戰鬥機為主。夜間防空非常需要雷達的輔助。而蘇聯直到大戰結束,飛機上的無線電都還不足以完善日間作戰,雷達更是欠缺,夜間對德國的干擾很小。

5. 在訓練上,無論是空軍或陸軍的使用空間以及訓練時間都受到壓縮,這個影響,不是只有西線受惠,東線也受惠不少。因為訓練受到壓縮,相對的,人員的消耗以及意外的發生就會增加,部隊無法補充,甚至還得要縮編。這是東線最直接受惠的地方。因為訓練受到壓縮,德國空軍在1944年初,白天起降時意外而損失的人員與裝備,有幾度甚至高過作戰損失。這是蘇聯根本無法造成的影響。

6. 在對油料的生產進行轟炸時,東線也同樣受惠,不單單是機械裝備與飛機的活動能量被大幅限制,人員裝備的運輸,補充,調動,訓練,通通都要降低,進一步惡化前線的作戰能力。這一點,蘇聯也無法提供實質的幫助。唯一可能的是透過對於德國境外,像是羅馬尼亞的油田的佔領,才有可能。可是,前提是蘇聯有辦法在沒有西線影響下,靠絞肉戰挺過去。這方面,可能性不是很高。

7. 如果西線的轟炸降低很多,防空部隊的需求就可以大幅降低,釋放出來的人力物資消耗和生產轉移,對東線的壓力會高不少。附帶說明的是,德國在開戰之後,在彈藥生產必須的鎂上面,都是靠戰前的累績在撐,後面進口的量很少。如果少掉防空彈藥的消耗,其他的彈藥量可以提升不少。

兩邊放在一起看的時候,東線方面,蘇聯自己提供龐大的人力和物資,這一點無庸置疑,然而,德國的人力,裝備和物資的劣勢,是要透過西線的消耗,才有可能在蘇聯還可以撐得住的時候,開始發生效果。沒有西線對於德國生產,運輸,訓練等方面的摧毀與干擾,蘇聯是不可能面這麼快就面對縮編的德國部隊,也不會這麼快面對活動力必須壓低的德國部隊,而德國的新裝備也會有更多時間去研發與生產,儘管這些裝備是不可能扭轉蘇聯的物資與人力的潛在優勢,可是作戰效率提高的德國部隊,卻是有機會讓蘇聯消耗到撐不下去,必須停止前進,雙方變成一個類似38度線的拉鋸戰,或者是形成一種高度緊張化的冷戰,不是不可能的。那麼,蘇聯在地面的進度,是很有可能無法恢復最初的邊界與疆域,個人的意見是,那蘇聯其實是小輸,德國是慘贏。

西線的貢獻,不在地面損失多少德國部隊和車輛,或者是空中多少飛機,只要有大致完整的生產,運輸與訓練量,德國可以繼續下去。也只有從根本去壓制德國繼續作戰能力,才有可能讓蘇聯進入德國本土。就整個戰爭的影響來看,我還是覺得西線的轟炸的影響比較深遠。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cobrachen&aid=10932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