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連胡會10週年的爭議與反思
2015/07/05 15:21:55瀏覽108|回應0|推薦0
   
2005年4月下旬,在台灣內部還是「紅帽子」滿天飛的年代,當時的國民黨主席連戰毅然的啟程到中國大陸訪問,並且在2005年4月29日於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舉行會談,會後雙方並以新聞公報的方式發表「兩岸和平發展5大共同願景」。這是國共在對峙60年後,首次由兩邊黨揆進行100分鐘的歷史性會談,也為兩岸的和平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一直到2008年國民黨執政以後,兩岸可以立即展開各種協商的基礎。
 
針對「連胡會」,當時執政的陳水扁政府陸委會代表政府發表聲明指出,中國在會談中再次明確表達沒有任何改善兩岸關係的誠意,對此表達高度遺憾,且會談結果與政府期待有相當大落差,並以爭議性項目(九二共識)作為兩岸推動交流基礎,政府相當失望。此外,「連胡會」以新聞公報方式公布內容,有違法之嫌。
   
當時的陸委會主委吳釗燮也以個人身份提出更嚴厲的批評說,連戰在會談中,沒讓中共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沒減少對台灣的威脅、沒讓台灣有尊嚴地增加國際參與空間、沒讓中共正確認識台灣人民對《反分裂國家法》的強烈反感,也沒讓中共正確了解台灣民主自由價值的可貴,吳釗燮對此「五大沒有」,表示失望。
   
但是,據台灣的《蘋果日報》進行的電腦語音民調結果顯示,457名年滿18歲的受訪者,近6成認為「連胡會」談及恢復兩岸交流、促進兩岸和平,是對台灣有利,僅2成9認為是在分化台灣;並有5成認為扁政府應接受連胡談話結論,3成4認為不應接受。

●「連胡會」5大願景的內容與爭議

    「連胡會」之後雙方所發佈的5大願景包括:
一、促進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盡速恢復平等協商。

二、促進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建構兩岸和平穩定發展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

三、全面經濟合作、建立密切經貿合作關係,包括全面直接雙向三通等,進而建立穩定經濟合作機制,並促進恢復兩岸協商後,優先討論兩岸共同市場問題。

四、討論台灣民眾關心參與國際活動問題,包括優先討論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

五、未來國共將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台,徹底落實國共和解。
   
針對這5項願景,扁政府也隨即予以批評,主要的有:
   
第一項扁政府的回應是:中國依舊頑固的以「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復談的政治障礙。涉及政府公權力的部分,中國無法迴避台灣政府,必須與台灣政府展開協商。

第二項扁政府的回應是:中國持續加強軍事部署,威脅台灣安全,又透過法律訴諸「非和平手段」來處理台海問題,毫無改善兩岸關係的誠意可言。

第三項扁政府的回應是:中國應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架構下與台灣進行各項經貿合作。

第四項扁政府的回應是:如果中國真心誠意要協助台灣加入世界衛生大會(WHA),在今年的WHA中,就不要鼓動各國反對,也不要以秘密協議的方式矮化台灣。
至於第五項,扁政府並無回應。

而連戰則對國共歷史糾葛表示:「逝者已矣,來者可追。」他也就「九二共識」強調,1992年國民黨主政時代兩岸透過「辜汪會談」,建立「一中各表」的良好契機,兩岸人民同聲叫好,但過去10年來,此願景進程卻受到很大挫折。

●「連胡會」的歷史意義

在「連胡會」舉行之前,台灣的政治人物不管藍綠,普遍都擔心沾染「紅塵」,所以即使到大陸參訪,也都以個別身份偷偷摸摸的登陸訪問。但是自從「連胡會」舉行以後,國民黨的「紅帽子」徹底被掀開,所以國民黨的政商人物來往兩岸,已經不像以往那麼擔心被戴上「紅帽子」。
   
這也是奠立國民黨在2008年重新執政以後,兩岸可以迅速恢復協商的政治基礎。從2008年到2014年,兩岸的協商已經簽下23項協議,使得兩岸的人流、物流的往來更加便利。

特別是第三項的「全面經濟合作、建立密切經貿合作關係,包括全面直接雙向三通等,進而建立穩定經濟合作機制,並促進恢復兩岸協商後,優先討論兩岸共同市場問題」。

台海兩岸從2008年開始進行協商以後,不僅很快的達成兩岸直航,各種經濟合作也不斷的在實現中,尤以大陸對台讓利的行為,也讓台灣在金融海嘯期間,沒有遭遇到太大的衝擊,這種被台灣稱為「和平紅利」的利益,也不斷的輸往台灣,讓台灣經濟沒有持續向下沈淪。

所以,「連胡會」不僅是兩岸結束60年的對峙,也能讓兩岸在理性的對話中,實現了過去半個多世紀兩岸人物不敢想像的和解關係。
但是,這種對台灣有利的協議,為何又遭到民進黨與部分台灣人民的杯葛呢?這就得提升到意識型態領域的對立,才能做出合理的解釋。

●台灣意識型態領域的爭議

台灣在威權體制時期,由於兩蔣統治台灣是採取戒嚴的方式控制整個社會,尤其是在「黨禁」與「報禁」的管制之下,台灣的黨外人士只能反共,卻不能主張台獨。直到1987年7月15日當時的蔣經國總統體認到「時代在變、潮流也在變」的情形下,毅然宣布解除戒嚴。
   
台灣在解嚴之後,1949年來台的老兵,已經可以大大方方的返鄉探親,而已經先成立的民進黨也變成合法的政黨,過去在海外被列入「黑名單」的人物,一直不可能回台的台獨人士,也紛紛返鄉。
   
就因為在海外的台獨人士紛紛返回台灣,使得原先不敢主張台灣獨立的民進黨人士,也跟著舉起台獨的旗幟,與國民黨主張統一的人士不斷的進行意識型態上的對抗。
   
民進黨為了整合台獨的旗幟,於是在1991年10月13日的第五屆第一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全代會),通過修訂黨綱中的一個條文,成為被外界通稱的「台獨黨綱」,它的目的是為了「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而草案是由創黨黨員林濁水等人所起草。一般外界容易以為該條文是一個單一文件,其實它僅是民進黨黨綱中的一條,描述台海現狀,並揭示民進黨追求讓台灣成為正常化國家的理念。
   
為了和民進黨「台獨黨綱」對抗,1992年國共雙方也建立「九二共識」,作為兩黨追求統一的基礎。「九二共識」最早起源於1992年的「九二香港會談」

但在會談結束後,當時國共雙方並未真正達成共識。兩岸在隨後多次談判中,逐漸形成這個默契。

2000年4月28日,當時的陸委會主委蘇起於卸任前創造並公布了「九二共識」這個名詞。但因為它只是經由兩個非官方組織(海基會與海協會)口頭協商形成的共識,雙方對它的理解與解釋又有所不同,因此到目前為主還是存在許多爭論,甚至連它存在與否,也有爭議。

而中共官方一開始並不承認存在「九二共識」。直到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中國大陸,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談後,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共識,中共政府開始接受該名詞,並在公文書上使用。

這也是「連胡會」5項願景中,第一項開宗名義會使用「促進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盡速恢復平等協商」的緣故。

雖然國共雙方後來肯定有「九二共識」存在,但是雙方對「九二共識」內涵的認知上,也有很大的差距。大陸方面對「九二共識」的認知是「一個中國原則」,但是國民黨認為「九二共識」的內涵是「一中各表」。

由於國共雙方對「九二共識」的認知差很大,所以民進黨的認知就更是南轅北轍了。民進黨從陳水扁執政時期認知的「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一直延續到現在,民進黨也沒有人說得清楚「九二共識」的內涵,於是民進黨提名2016年的總統參選人蔡英文乾脆就說「兩岸關係不是國共關係」,應該是政府與政府之間的關係。

蔡英文這句話其實否定了過去6年多來國共所簽署的諸多協議,因為過去兩岸所簽署的協議民進黨並未參加,所以兩岸即使是以白手套海基會和海協會簽署協議,但是在民進黨的反對下,簽署協議看似進行得相當順利,但是就像「服貿協議」一直在立法院過不了關,就可顯現協議簽署的主角,還是以國共兩黨為主,其他的政黨並未有實質上的參與。

就因統獨的意識籠罩整個台灣,所以過去藍綠兩大黨在選舉中,就不斷的以「九二共識」和「台獨黨綱」對戰,到1999年民進黨雖然又通過了「台灣前途決議文」,想以這個決議文取代「台獨黨綱」,但是「台獨黨綱」已經深入人心,如果沒有拿掉,大家所認知的民進黨,還是一個「台獨黨」。

台灣雖然沒有階級意識作為鬥爭的對象,但是以統獨為主的政治鬥爭,仍然不時的影響到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鬥爭,這也是台灣不斷造成內耗的惡果,讓台灣的經濟發展倒退回15年前的水準。

所以意識型態的鬥爭,對國家發展中的經濟發展影響最大,以中東地區為例,雖然很多國家盛產石油,讓這些國家擁有巨額的資金,但是在宗教衝突不斷的情形下,中東國家並無法利用這些資金來發展經濟,這就造成這些國家越有錢,就越落後的結局。

台灣也是一樣,在威權體制時期台灣可以創造「經濟奇蹟」,但是在全面民主化以後,統獨的爭議影響台灣的發展甚巨,結果是讓新一代的台灣人身處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大家對未來前途相當悲觀。

●兩岸協商難以跨入「深水區」

一般認為兩岸協商的「深水區」,就是指政治、軍事層面。在「連胡會」的5項願景中,第二項就觸及到這方面,也就是「促進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建構兩岸和平穩定發展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

而「和平協議」一般被界定為是「為了結束暴力衝突,或明顯的改變衝突,以便能夠更具建設性解決問題的一種契約」。過去以來,「和平協議」一直被當做處理國際關係問題的一個重要運作工具。

另外,兩岸簽署「和平協議」最困難的地方,主要還是出在中國提出兩岸簽署和平協議時,預設了許多立場與條件,使得兩岸關係想藉著和平協議的簽訂來建構和平,恐怕只是緣木求魚。就以中共十七大胡錦濤所做的政治報告來看,他提議的和平協議要件是:「兩岸在一中原則基礎上,協商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

所以,胡錦濤倡議兩岸應該簽署「和平協議」,主要的策略是從「一中原則」→「結束敵對狀態」→「和平協議」→「和平發展框架」的思維邏輯出發,中國是有意把兩岸和平協議的簽訂,當成是處理國內事務的「框架」,這跟台灣處在東亞的國際戰略環境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兩岸即使簽訂和平協議,恐怕很難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同,中國想要以這個「國內框架」來取代美國在東亞的戰略架構可能性並不高。因此,兩岸「和平協議」若無法獲得國際主流社會的認同,只能作為一種政治主張,很難落實為現實政治下的一種行動目標。

就因為大陸把簽署和平協議納入「一中原則」的框架中,使得台灣的反對黨疑慮甚深,所以在2012年總統大選以前,馬英九為了選票的考量,就把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加入一項「必須通過台灣人民公投」才能確定。而台灣公投的門檻相當高,想藉由公投來實現和平協議,它的難度應該會比拿到立法院審議還要難上幾倍。

而在「連胡會」第二項願景中也提到兩岸應該「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這同樣跟簽署和平協議一樣難。因為「軍事互信機制」是藉由雙邊或多邊軍事交流的特殊安排,以便增進理解、建立信任、避免誤判,以及降低衝突的可能性,進而達到結束敵對狀態與簽署和平協議的目地。

為了讓「軍事互信機制」有效的執行,查證是一項很重要的項目。但是大陸的軍事發展已經超越台灣甚多,兩岸的軍力早已呈現失衡的狀態,所以兩岸即使「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就以「查證」的要9項來說,大陸不可能讓台灣查證軍力,而台灣方面,美國也不可能同意台灣的軍事讓大陸查證,因此,兩岸想要實現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恐怕要比簽訂和平協議還難。

從這裡可以想像,「連胡會」所發表的5項願景,立意雖然良善,但若是要實現,恐怕還是會變成一種烏托邦的空想主義。畢竟,兩岸簽署的「服貿協議」就引來一大批學生在2014年「318學運」時霸佔立法院,如果是和平協議或軍事互信機制,那台灣不鬧革命才怪。

●中共能打「代理人」 之戰嗎?
   
從「連胡會」所確立的5項願景來回顧兩岸關係的發展,其中有喜也有憂,喜的是兩岸可以藉此建立和平發展的狀態,憂的是馬英九政府快馬加鞭的在6年內跟大陸簽訂23項協議,結果是造成國民黨在2014年「九合一」地方選舉中大崩盤,使得兩岸關係有可能倒退走的可能性。
   
台灣方面雖然不擔心和大陸進行經濟協商,但是只要觸及到政治、軍事與社會領域,台灣的反對黨就會產生疑慮,所以經濟協商可以進行,但是只要像「服貿協議」這種攸關大陸人士到台灣投資與定居的協議,想要通過就會遭到重重的困難,這也是兩岸的協商會越來越推不動之因。
   
在大陸方面,大陸是希望從經濟協商開始,再繼續推動到政治的「和平協議」,與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只是大陸想要如此推動的佈局,最後還是會讓民進黨產生「以經促統」的疑慮,所以兩岸想要「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協商模式,在民進黨強力的反中宣傳下,台灣整體社會就會產生「恐共症」的歇斯底里的狀態,連原本比較容易過關的「服貿協議」、「貨貿協議」都會在台灣的民意部門卡關。
   
所以,「連胡會」在10年前所發表的5項願景,表面上雖然看似容易,但是在台灣社會越來越高的反中情緒下想要一一實現,恐怕不是台灣行政部門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兩岸簽署的協議,能不能過關的問題。
   
特別是像國民黨跟大陸協議簽署越多,就越失去人民支持,這種經驗一定會變成民進黨若重返執政的禁忌,所以蔡英文主張兩岸應該維持現狀,是否就維持在2014年「九合一」選舉以前的現狀呢?這是蔡英文必須說清楚講明白的地方。

而在民進黨重返執政之後,蔡英文應該還是會堅持不接受「九二共識」的情況下,在國民黨已經失去戰力之後,中共是否有意願或有能力起來打一場國民黨的「代理人之戰」,這是攸關5大願景能否實現的關鍵性問題。

(本文刊登在澳門「九鼎月刊」2015.6月號)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88899&aid=2542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