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華人的民進黨? 難以超越的「台獨意識」」
2019/05/04 21:00:56瀏覽242|回應0|推薦0

 


民進黨籍基隆市長林右昌,今年3月以前代理主席的身份訪問美國,他在一場演講中曾主張「民進黨不能只是台灣的民進黨,應做為世界華人的民進黨」。這個說法一出,竟招來民進黨人諸多反對與批評,他們反對民進黨扮演「華人的民進黨」身份,也不認為民主台灣能促成大陸民主化,甚至認定民主化也不必然會帶來和平。這種反對與批評,其實無助於民進黨的轉型,如果明年總統大選民進黨再遭挫敗,一個無法轉型的民進黨,恐怕很難再翻身。
  
林右昌演講的原文是:「民進黨不能只是台灣的民進黨,民進黨要成為世界華人支持的民進黨。因為民主台灣才能促進中國的民主化,而中國的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保障。因此,全球華人應支持民進黨,民進黨也應結合全球愛好民主自由的華人,共同努力促進中國民主化與世界的和平」。

「夜郎式民進黨」有何願景?

過去,民進黨不想做「中國的民進黨」,在台獨黨綱的影響下可以理解。但是民進黨也不想做「華人的民進黨」,只想維持與台灣這塊土地同等位階與領域的「夜郎式民進黨」,顯然不是民進黨創黨元老的初衷,否則他們在創黨時期,就該稱為「台灣民進黨」,但是創黨的元老並沒有這麼做,所以應該是民進黨的後輩在發展的過程中,沒有把民進黨的餅做大所致。也就是民進黨並沒有直接接收李登輝的「台灣意識」,而是把它轉變成「台獨意識」使用,這也讓民進黨人最終走不出台灣。

事實上,民進黨大發展的時期並非是在創黨初期,而是在1990年代李登輝推動台灣民主化之時,民進黨藉由「李登輝情結」的發酵,除了透過吸納李登輝把民主化轉化為「本土化」的資源,並接收「台灣意識」的內涵,逐步壯大起來。

李登輝在推動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中,正好趕上冷戰的終結,當時西方世界在樂觀期待「歷史的終結」之時,卻沒有注意到另一股「後殖民意識」正在蠢蠢欲動。而李登輝推動的台灣民主化,就是傾向於接受「後殖民意識」作為養份,逐漸把解嚴前後國民黨的政權進行斷裂,以揮別威權體制對整個台灣在政治、經濟與社會等各層面的影響。

這裡面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不管是民主化或本土化,這些都只是一個口號,李登輝於是喊出建構「台灣意識」,作為他推動台灣民主化的主體意識,也可以作為台灣內部「認同團體」新的價值意識,這個價值意識就是後來形成的「台灣意識」,其內涵是以西方的「後殖民意識」作為基礎,並藉由外在衝突來強化內部的認同,進而實現台灣主體意識的建構。

而李登輝在建構「台灣意識」的過程中,他首先選擇以脫離中國大陸政經支配著手,而為了解決台灣內部在統獨爭議所引發的認同問題,李登輝其次是選擇走向「新國際本土主義」(New Internationalist Localism)的路徑,把「台灣意識」融入具有現代性的西方「後帝國主義」的範疇,試圖從外在環境為台灣意識尋求出路。

「李登輝情結」接收民主化成果

但是,李登輝刻意製造的「台灣意識」並沒有成功的轉嫁給國民黨人,民進黨於是大舉接收這股「台灣意識」的養份。他們主要是呈現在從1986年推出的「台灣住民自決」主張,到1991年所出現的「台獨黨綱」,民進黨的轉嫁手法也是意圖把台灣和中國進行割裂,並希望創造以台灣為中心的觀念,以逐步接收「台灣意識」的果實。可惜的是因為「台獨黨綱」的出現,以致於「台灣意識」最後被民進黨轉化成「台獨意識」,李登輝推動的「本土化運動」最終也被民進黨人扭曲為「台獨化運動」。

畢竟,在看待主權的意識上,民進黨一直認為台灣獨立的符號,要比過去大中國意識符號更能保障台灣的安全。因此,為了讓獨立的符號能夠被台灣人民接受,民進黨的前輩幾乎把時間都投入對符號的解釋,也就是台灣的主體性和台灣的民族主義是不同於中國民族主義的詮釋,這也注定民進黨會越走越極端,也越走越看不到外在世界的主因。

而民進黨對「台獨意識」建構的理論基礎,主要呈現在6組對立的概念裡,即中國/台灣、中心/邊陲、統治者/人民、外來/本土、不獨立/獨立、非主體性(受殖民)/主體性等6組二元對立的概念。另外,還有兩組等同概念,第一組是「中國=中心=統治者=外來=不獨立=非主體性」;第二組是「台灣=邊陲=人民=本土=獨立=主體性」。這兩組概念卻又以第二組為含有絕對的正面價值,第一組則是被認定只具有負面價值。

兩種價值意識會產生對立性,主要是因為「台灣意識」在建構的過程中,也是透過國家改造的過程,把台灣普遍彌漫的大中國意識轉化為以「台灣民族主義」為基礎的意識形態,並採取事實主權把台灣的領域局限在台澎金馬的範圍,這等於是從現實層面和心理層面上割裂了台灣與中國的關係。

而國家改造的結果,在台灣也就出現了「兩個祖國」的論述,一個是「過去的中國」,另一個是「未來的中國」,而「現在的中國」因出現缺位元,民進黨於是再製造「台獨意識」,與李登登揮的「獨台」進行合流。民進黨就以這種「台獨意識」召喚台灣民眾,在國家認同的符號與情感的操縱之下,台灣一部份人民遂接受民進黨的「台獨意識」,並與傳統的「大中華意識」形成對抗的局面。

負面價值讓民進黨作繭自縛

這兩種價值意識從原先的融合到對抗,讓以後台灣的政治發展也呈現嚴重的對立性,因為只要從不同一組概念中選擇來界定台灣或中國,所獲得的價值將會呈現不同的結果。畢竟,人們的認知層面與認同層面通常是互為因果,因為不認同中國,所以只從負面去認知中國,又由於只認知負面的中國,於是就更加強化反中國的價值意識,這也是造成民進黨會作繭自縛的結果。

延伸至今,民進黨在對高雄市長韓國瑜訪問港澳、大陸拚經濟的行動,才會出現全黨總動員的罵他,並以「護主權」為名,抗衡韓國瑜「拼經濟」的兩岸論述。蔡英文政府從總統到部會首長,都高舉起「護主權」的名義以抗中,並要求韓國瑜應捍衛「中華民國台灣」的主權,要他在大陸國台辦主任劉結一面前講出「中華民國」;還批評韓拜訪港澳中聯辦是陷入「一國兩制」氛圍,是矮化「國家主權」。

而行政院長蘇貞昌則批評韓國瑜不要「因為錢、忘了主權」;副院長陳其邁也呼籲韓國瑜應講出「中華民國高雄市長」,賴清德則提出不要為拼經濟而「出賣主權」。最後,甚至連陸委會主委陳明通都把「豬狗禽獸」罵了出來,整個政府與政黨幾乎都為韓國瑜一人陷入歇斯底里的狀態,可見價值意識的制式化,不僅局限了政府官員的思維能力,一般大眾就更難超脫價值意識的控制性。

所以,在這種價值意識的限制下,民進黨只能不斷的在反中的意識中團團轉,不要說轉不出台灣島內,如林右昌希望民進黨能夠扮演「華人的民進黨」呼聲,恐怕也只會是一種空谷足音。

(本文首發於《多維CN》第45期,2019.5.4,http://blog.dwnews.com/post-1119564.html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88899&aid=12639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