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諸羅懷古》佳節又端午
2011/06/06 11:59:26瀏覽1042|回應0|推薦19

臺灣何時開始過端陽?並沒留有詳細的資料記載,有說是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法華寺半月池主持競賽。但依據康熙五十六年(1717)出版的《諸羅縣志》巳有關端午的記載,「端午日,家製角黍,懸艾及菖蒲於戶。以五色長命縷繫兒童臂;復以繭作虎子,帖頭上,至午脫之。笨港、鹹水港等處,划舟競渡,遊人雜遝;亦有置竿掛錦,捷者奪標以去。」龍舟競賽的年代又向前推進了五十載,而有關端午習俗在先民入墾時巳帶進臺灣。同時代的詩人錢琦曾作《臺灣竹枝詞》描述競渡情景:

競渡齊登杉板船,布標懸處捷爭先。

歸來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葉鮮。

    《諸羅縣志》記錄用月桃葉角黍,「月桃,葉似蓮蕉。花黃白色,倒垂,香而濁;一莖可數十蕊。臺產五月始開。端午日,取其葉以為角黍;摘花插小兒髻上,又名「虎子花」。」角黍是我們所稱的粽子,相傳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在春秋時,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本草綱目》也說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稱為角黍或粽。自明清以後,因多用糯米包裹,所粽子成為主要名稱了。《諸羅縣志》記載有一種與端午有關的魚,「午魚,鱸之別種。身圓厚,味差於鱸。內地端午間出,因以名之。臺海出九、十月間。」

        端陽節裹角黍、喝雄黃酒、賽龍舟、掛艾蒿和艾草、佩香囊。掛艾葉菖蒲,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以僻邪驅瘴。飲雄黃酒,源於長江流域,《白蛇傳》淒美的故事在此上演。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香囊內有硃砂、香藥、雄黃,外包以絲布,拴以五色絲線,志書所說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多福多壽。立蛋,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可以為來年帶來好運。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   

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

──許文通《端陽採擷》

       古代端午時盛行的一種遊戲,稱為「鬥百草」,鬥百草源於周人認為五月為惡月,必須採集百草來解厄。六朝以後,鬥百草成了一種遊戲習俗。唐以來,鬥百草成為婦女和孩童的專屬。也有男女借此機會,選擇心中所屬的人。鬥百草,先是從「武鬥」開始,再有「文鬥」。《詩經周南》說以用車前草進行的武鬥,武鬥就是採有草頭的草或花打成結,彼此互套,後再拉開,花草斷者為輸。像清朝畫家金廷標所畫的《群嬰鬥草圖》就是當時的小孩在湖石花草叢間鬥草嬉戲。文鬥,是將把自己收集的各種花草拿來,後一人報一種花草名,接著一人依種類拿出花草,並對答花草名稱,直鬥下去,到最後見結局。「尋芒空茂林,鬥草得幽蘭」蘇東坡的詩描述此景。1791年刻印的《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一段:寶玉生日那天,眾姐妹們忙忙碌碌宴席飲酒做詩。...香菱和幾個丫頭各採了些花草玩鬥草。這個說,我有「觀音柳」;那個說我有「羅漢松」。突然豆官說,我有「姐妹花」,這下把大家難住了;香菱說,我有「夫妻穗」。豆官見香菱答上了不服氣地說:「從來沒有什麼夫妻穗!」香菱爭辯道:「一枝一個花叫『蘭』,一枝幾個花叫『穗』。上下結花為『兄弟穗』,並頭結花叫『夫妻穗』,我這個是並頭結花,怎麼不叫『夫妻穗』呢? 」眾丫鬟嬉戲打鬧,非常開心。這時,寶玉也採了些草來湊熱鬧

       鬥百草是相當生動有趣的,直到今日的插花藝術亦由此發展而來。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eritashero&aid=5294337